隋朝開通的大運河叫什麼

  隋朝大運河開通以後直至北宋時期,開封城市發展與運河開發的關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隋朝開通的大運河,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後代通過浙東運河延伸至會稽***今紹興***、寧波。

  從先秦時期到南北朝,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開鑿了大量運河,其分佈地區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西到關中,南達廣東,北到華北大平原,都有人工運河。這些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連線起來可以由河道通達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例如從現在的北京不遠的通縣起,即可乘船順潞水由泉州渠到溝河口入海,經過一段短短的海程,再進入泒河,經過平虜渠,入漳水,經過利漕渠和白溝而入黃河,進入汴渠上游,沿蒗蕩渠而下,由潁水入汝水,再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漢水,入楊口渠,入長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灕水,入西江,沿西江可達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長江達巴蜀,以通西南。這四通八達的水道為後世開隋唐大運河奠定了基礎。大業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煬帝動用百餘萬百姓,疏浚之前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平原和東南沿海地區,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內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專案。

  隋朝開通的大運河的作用與意義

  第一、加強了中國南北的溝通。在古代,水運通常是比陸路靠馬、牛車運輸方式便宜的。坐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輜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運河把南北用水道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

  第二、促進沿河城市的繁榮。唐、北宋的頻繁開鑿、疏浚、整修使大運河在較長的時期保持暢通,經過唐宋的長期發展,大運河沿線的城鎮藉助大運河的便利條件,發展的更加興旺。大運河促進了沿線城市揚州、杭州、西安、洛陽、開封的發展。

  隋朝開通的大運河修建基礎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築人工運河、灌溉農田和進行運輸的歷史。據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進攻齊國,運兵運糧,徵調大批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一條運河,叫做“邗溝”。這就是後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相繼修建了眾多運河河道。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區域性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尤其江南地區在全國經濟生活中越來越佔重要地位,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從先秦時期到南北朝時期的眾多王朝開鑿了大量運河河道,其分佈地區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西到河南,南達廣東,北到華北大平原,都有人工運河。這些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連線起來可以由河道通達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這四通八達的水道為後世開隋唐大運河奠定了基礎。

  隋的開河,只是將若干自然河或舊溝連城一氣。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是在地方性運河的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地方性運河的開鑿,要想開隋朝大運河是缺乏基礎的。分裂時期,地方政權為大都開鑿了一些地方性運河,這些運河,從客觀上講為隋開大運河做了準備。

  北魏孝文帝統一北方,實行改革以後,北方經濟有較大發展。《齊民要術》中所反映的生產技術是北方社會經濟恢復發展的具體表現。又《洛陽伽藍記. 開善寺》說中原“百姓殷阜,年登俗樂。鰥寡不聞犬豕之食,煢獨不見牛馬之衣”。 孝文帝末年,已經是“府藏盈積”“公私豐贍”。 北魏末年北方生產又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北周勸課農桑,每當歲首,地方官要戒勵百姓,無論少長,要使“農夫不廢其業,蠶婦得就其功”。如果是“單劣之戶,及無牛之家,勸令有無相通,使得兼濟。三農之隙,及陰雨之暇,又當教民種桑植果,藝其菜蔬,修其園圃,畜育雞豚,以備生生之資,以供養生之具”。這些辦法與北齊基本類似。北周也出現了經濟發展和國安民樂的現象。 北朝時期的北方經濟不僅得到復甦,而且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從三國時期到南北朝時期,南方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三國時期,江南經濟已經有了發展。左思的《吳都賦》說“其四野則畛畷無數,膏腴兼倍……煮海為鹽,採山鑄錢。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綿。”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權傳》注引《吳書》說吳國“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飢歲。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 陸機《辨亡論》也說吳國“其野沃,其民練,其財豐,其器利”。 南朝時期,商業手工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城市經濟日益繁盛。《南史》卷七十《郭祖深傳》說“今商旅轉繁,遊食轉眾”。樑沈約也說:“商子事逸,末業流而浸廣,泉貨 所通,非復始造之意。於是競收罕至之珍,遠蓄未名之貨,明珠翠羽,無足而馳, 絲罽文犀,飛不待翼”。 可見江南商業的繁榮和活躍。南朝建都建康,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同時也是最大的商業城市。《太平御覽》卷八百二十七《資產部七》紀山謙之《丹陽記》:“建康大市,孫權所立;建康東市,同時立;建康北市,永安中立;秣陵鬥場市,隆安中發樂營人,交易因成市也。”經過南朝時期的發展,建康的繁榮程度已經不亞於長安、洛陽。 此外,荊州、京口、壽春、廣州等都是商業城市。總之,江南自三國到陳亡,近四百年間,經過南北勞動人民的辛勤開墾,農、林、工、商都有很大的發展,變為財貨富饒、經濟發達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