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是怎麼選妃的

  選妃,限男女之年定婚姻、執六禮,始於周代。《禮記》、《唐律》、《明律》規定,六禮屢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親迎。即使是皇帝,也不免“買賣婚姻”之俗。那麼?

  有無上權威的帝王們享有挑選美女的不二權力。為了給自己挑選出姿容端麗、色藝俱佳的嬪妃,帝王們制定出一套嚴格的選美製度,連後宮內最低等的侍妾甚至宮女,也要符合選美的基本條件。雖然在不同朝代,人們對於美的口味不同,但縱觀歷史,歷代帝王對選美的通常標準大體相近。

  古人講究“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古代帝王們打著這樣理直氣壯的旗號,把挑選嬪妃充裕後宮當成國家大事,大肆採選美女也成了事關天下百姓福祉的要事。帝王們挑選嬪妃,很多時候是具有政治目的的,以聯姻穩固江山社稷。但即便是鞏固皇位的政治婚姻,對后妃的選擇也要通過層層檢查,姿容出眾是最基本的標準。帝王選嬪妃時,不會親自把所有參選的女人都看一遍,通常只有到了挑選比較高階的嬪妃時,皇帝才會親自過目,初期的篩選都是由宮內負責選美的官員們進行。既然要篩選,就必然有篩選的標準,雖然各朝代對美的要求有細微差別,但選美的主要幾點大體相同。

  面容端麗、面相吉祥是永恆的美人標準。從遠古到清代,史書上關於后妃們的記載幾乎都有沉魚落雁之貌,這實在是選美的功勞。帝王只要美人相伴,因而即便出身歌女的衛子夫、趙飛燕等也能貴為皇后,因而漢武帝的李夫人病逝前堅決不讓武帝看她憔悴的容顏。“面合相法”是選美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條,即要有和悅富貴的面相。不合相法者,即便美貌,也難以在選美中勝出。選美時專門有相工看女子的面相,有貴相吉相的算是過了這一關,而眉眼藏有凶相、剋夫之相、命不長久之相的女子會被淘汰。東漢順帝的皇后樑之所以直接被選為貴人,並順利晉升為皇后,其貴不可言的面相使她佔了先機。

  肌膚細膩、白淨飽滿也是一條重要標準。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女性美的標準是身體健壯,具有很強的母性特徵。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夏朝女子仍舊以黑為美,《左傳》有“昔有仍氏生女,而甚美,光可以鑑,名約‘玄妻’”之記載。在商代,婦女不再從事野外勞作,以面板白皙細膩為美,這是以後歷代王朝選美的基本標準之一。古代女人深藏香閨,終年少見天日,面板若白嫩飽滿而有彈性,則代表身體健康。為檢驗女子肌膚及隱祕處有無疤痕等疾病,漢代選美時對女子進行裸體驗身,參加選美的女子在經受過一輪輪淘汰後,必須裸體驗看挑選。儘管古時少女不能被外人看到肌膚,但是天子貴為國君,有權力打破任何習俗。

  《雜事祕辛》裡記載太后樑為東漢桓帝選皇后樑瑩的情景。相士女官吳等人奉召到樑府檢查樑瑩,吳單獨在樑瑩的閨房祕密檢查。首先仔細觀察樑瑩的外貌,見樑小姐硃脣皓齒,柳眉如畫,耳長多福,端麗勻稱。打開發髻觀看頭髮、度量髮長,樑小姐的一頭秀髮長可墜地,漆黑可鑑。之後,吳請樑小姐脫衣檢驗,樑瑩不肯,吳以皇家禮儀規勸並幫助她褪去內外所有衣服,樑瑩羞得流下眼淚。吳不僅通過撫摸感受樑瑩的肌膚,還用尺子測量重要部位的尺寸,仔細觀察隱私部位,並把這些詳細記錄下來,以呈給皇太后與皇帝。

  相關閱讀

  或許是,除了天大地大,就是皇上大;或許是,皇上的婚禮場面大,動靜大,規矩大,麻煩大……反正,皇上娶媳婦兒叫作“大婚”。

  大婚的同時,用金冊、金寶***證書和印鑑***,冊立皇后;冊立皇后的同時,選一至四名妃子。

  不是每個皇帝都能趕上大婚這種風光體面事兒的。登基前已經成年娶妻的皇帝,當上皇帝后,只舉行冊立皇后大典,不補辦婚禮。 朱祁鎮這小子有福氣,趕上了大婚。為了這件事,太皇太后張氏、皇太后吳氏,以及朝廷重臣,搜腸刮肚,千挑萬選,操碎了心。司禮太監、朱祁鎮的“忘年交”王振,也忙得不亦樂乎。無論從私人交情、拍馬屁固皇恩方面說,還是從公事公辦,甚或乘機大撈油水方面講,王振都實心實意地主張“大辦特辦”,並且早早地向全國各地派出了採購團,看樣訂貨。

  朱祁鎮這盞“燈”,本來就費油,絕不能再弄個“瘋丫頭”,跟他配對兒!太皇太后張氏掂量來掂量去,綜合了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毅然打破“皇后出自民間”的祖訓,決然拍板:以工部尚書錢允明的長女為皇后,以御史雲湘的女兒為妃。禮部和翰林院官員會議以後,完全贊同、堅決擁護太皇太后的英明決策。隨後,翰林院負責起草證書及其他有關檔案,禮部負責制冊造寶,並會同司禮監、內府等部門,備辦用品、禮品。欽天監的擔子也不輕,負責選擇良辰吉日,以便“執六禮”。

  “限男女之年,定婚姻,六禮之儀”,始於周代。《禮記·王制》,以“冠、婚、喪、祭、鄉、相見”為“六禮”。其中的“冠”,為“成年禮”;沒到成年,沒舉行過“成年禮”,就結婚,那就是“非禮”。《禮記·昏義》、《唐律》和《明律》,規定“婚”的程式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和親迎,也稱“六禮”。

  納采,即送禮、議婚,請媒人去探探口風、虛實。古人認為,大雁“夫唱婦隨”,感情專一,值得學習;因此,納采時拿一隻大雁作見面禮。明清時期,見面禮可就豐盛了,互相攀比,再也不能光拿只大雁去矇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