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小故事摘抄

  《史記》記載了從神農氏到漢朝的興衰成敗和各個朝代的著名人物的故事。那你知道史記中的小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桓公之死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了。管仲病重的時候,桓公問他說:“群臣中你以為誰可以為相啊?”管仲說:“還是君王知道為臣心中所想啊。”桓公問:“你覺得易牙怎麼樣?”管仲回答說:“他殺死自己的兒子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能任用。”桓公又說:“那開方如何?”管仲便說:“他離開親人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也不可接近。”桓公想了一下接著說:“你覺得豎刀如何?”管仲搖搖頭說:“閹割自己來迎合國君,也不可親信。”管仲死後,桓公沒有聽管仲的臨終之言,還是親信這三人,三人因此而專權。

  齊桓公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都沒生兒子。桓公好色,有很多寵妾,其中地位等同於夫人的就有六個:長衛姬,生了無詭;少衛姬,生了惠公元;鄭姬,生了孝公昭;葛嬴,生了孝公潘;密姬,生了懿公商人;宋華子,生了公子雍。齊桓公和管仲曾把孝公昭託付給宋襄公,立為太子。但易牙受到桓公的愛妾長衛姬的寵幸,又通過宦者豎刀送給桓公厚禮,所以也受到桓公寵幸,桓公答應易牙立無詭為太子。管仲死後,五位公子都各自結黨要求立為太子。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易牙進宮,與豎刀藉助宮內寵臣殺死諸大夫,立公子無詭為齊君。而太子昭則逃亡到了宋國。桓公死後,五子都在爭奪王位,互相攻戰,血流成河,以致宮中空曠無人,也沒人敢去把桓公裝屍入棺。桓公屍體丟在床上六十七天,引來的蛆蟲甚至爬出了門外。可憐一代霸主,竟落得如此下場!

  :賢能的季札

  吳王壽夢在位的第二年,楚國逃亡在外的大臣申公巫臣輾轉來到了吳國,他開始教授吳人用兵打仗和駕駛戰車的技術,而他的兒子則被任命為掌管對外交往的官吏。從此,吳國開始以獨立國家的身份與中原各國進行交往,並且開始出兵攻打楚國。

  壽夢在位二十五年以後去世。他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三子叫餘昧,小兒子叫季札。四個兒子之中,季札最為賢能,壽夢很欣賞他,以為他將來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便打算傳位給他。但是季札堅持從禮法出發,認為自己不應當即位,便辭讓了父親的美意。壽夢只好把王位傳給了諸樊,讓他代理日常的政務、掌握國家的權力。吳王諸樊元年,因為國喪的期限已到,諸樊便要讓位給季札。季札辭讓說:“曹宣公去世以後,諸侯和曹國人認為即位的國君是殺害太子而奪取君位的,所以他們準備擁立宣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臧即位。公子臧得知此事以後,便逃離了曹國,以此來成全在位的君主。所以君子稱讚公子臧能夠嚴守節操。如今,您是合法的繼承人,沒有誰可以反對您,而我做國君則是不合禮法的;而且做國君並不是我的志願,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是卻希望效法公子臧,嚴守自己的節操。”但是國人執意要立季札為王,季札沒有辦法,只好捨去了優裕的王室生活,到鄉下種田去了。眾人看到他的態度這麼堅決,也就不再勉強他了。

  十三年以後,吳王諸樊去世,他立下遺言,要傳位給弟弟餘祭,並囑託餘祭要用這種方法依次往下傳,一定要讓季札登上君位,以滿足父王壽夢的心願。他還在國內廣泛地宣傳、讚美季札的節操,希望以此來樹立兄弟依次傳位的規矩,好讓季札的即位順理成章。後來季札被分封在延陵,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延陵季子。

  :陳完奔齊

  陳完是陳厲公陳他的兒子。完出生的時候,周太史正好路過陳國,陳厲公請他給陳完算一卦,太史占卜後說:“卦辭的意思是:觀看國家的風俗民情,利於做君王的上賓。這是說他可能會繼承陳國君位擁有國家,或者是不在陳國而在其他的國家取得君位。也可能不在他身上應驗,而在他的子孫身上應驗。如果是成為他國的國君,必定是姜姓的國家。事物不可能兩個同時強大,陳國衰落後,它這一支必然會要昌盛起來!”

  陳宣公在位的時候,宣公殺死了太子禦寇。陳完和禦寇關係十分親密,他害怕災禍牽連到自己,就逃奔到了齊國。

  齊桓公想要任陳完為卿,他推辭說:“我這個寄居在外的小臣有幸能夠免除種種負擔,已經是您給我的恩惠了,我怎麼再擔當這麼高的職位呢?”齊桓公見他力辭不就,於是改讓他任管理百工的工正。這次陳完再沒有推託。齊國人懿仲想把女兒嫁給陳完為妻,併為此事進行占卜,結果說:“這叫做鳳凰飛翔,鳴聲和諧。有媯氏的後代,將在姜氏那裡成長。五代之後就要昌盛,和正卿的地位一樣。八代之後,再沒人比她地位高了。”懿仲聽後大喜,他於是把女兒嫁給陳完為妻。

  陳完到齊國之後,把陳氏改為了田氏。他去世後,諡號為敬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