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什麼地方死的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這樣形容關羽的:“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今人緬懷關羽,當至湖北省南漳縣臨沮一代,相傳這裡為漢臨沮城舊址,便是關羽父子殞命之所在。從大意失荊州到敗走麥城,武功蓋世卻又剛愎自用的關羽似乎一早就註定了英雄末路的悲劇命運。

  荊州三郡淪陷後,戰略要塞已失,東吳大軍士氣如虹,一路掩殺而來。關羽率殘部且戰且逃,終在麥城被吳軍包圍。此時,蜀軍已筋疲力盡,且糧草匱乏,沒有外援,只有坐以待斃。孫權見狀,趁機派部下呂蒙擾亂蜀軍軍心,關羽麾下頓時軍心渙散,這邊廖化求援又未果,若不向東吳大軍投降,便只有背水一戰,拼死突圍。

  關羽明知強行突圍是九死一生的下下策,然而一代英雄天生的傲骨卻促使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遂把心一橫,顧不得人困馬乏,竟然親率關平等二百餘騎從麥城北門突出重圍。然而疲憊之師又哪裡預料得到途中隱藏的危險,關羽所部未走多遠,便遭到朱然伏兵的截殺,一番交戰後,關羽倉惶逃往臨沮,這兒也成了他最終的歸宿。途經決石一代,東吳大軍又從四面八方出現,混戰中關羽被人用絆馬索絆倒。一代戰神虎落平陽,居然失手被潘璋、馬忠這兩個無名小卒所活捉,捆綁至東吳大營。

  面對孫權的勸降,關羽嚴詞拒絕,高聲怒罵,孫權雖久慕關羽高才,然而既然不能為自己所用,也只有遺憾地將他父子斬殺於營門外。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的故事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羅貫中作品《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情節,講述的是曹操和袁紹在白馬對峙時,曹操營中大將關羽斬殺了袁紹陣營兩大猛將顏良和文丑的故事。袁紹派遣顏良出戰前,帳營中的謀士曾告誡袁紹說,顏良的性子有些急,不能單獨讓他帶兵出戰。

  但是,袁紹沒有聽從該謀士的意見,一意孤行地讓顏良去進攻曹將劉延。曹操的謀士荀攸讓曹軍假裝在延津渡河,讓袁軍誤以為曹軍要偷襲他們的後方。於是,袁軍會分散兵力入駐延津,如此一來曹軍便可攻襲白馬。袁軍果然中了曹軍計謀,當顏良距離白馬十公里時候,已經看見曹軍在前方。顏良震驚之餘,倉皇準備迎戰。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攻打袁軍,關羽騎馬走到隊伍前方,看見對方將領顏良。關羽騎著馬衝入袁軍,還沒等顏良反應過來,關羽已經衝到顏良面前,立即斬殺了顏良的頭顱。袁紹和文丑得知顏良已被曹軍殺害,心中萬般悲痛。決心前去與關羽交戰,為好友顏良報仇。文丑與關羽大戰數個回合後,文丑感嘆對方實力太過強大,於是文丑駕馬沿河而逃。關羽哪裡肯放過文丑,關羽乘勝追擊,快要追趕上文丑的時候,關羽使出絕技拖刀斬,將文丑誅殺。

  《三國演義》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全文經典的一個故事橋段,後來讀者認為,文丑和顏良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將,不可能輕易被關羽誅殺。

  劉備為關羽報仇了嗎

  因為關雲長敗走麥城,劉備失去了荊州,關羽更是死在了東吳的手上。因為劉備為關羽報仇的這件事,大家都認為劉備沒有顧全大局,舉動也是魯莽的。但實際上,根據歷史的剖析,劉備的舉動不僅僅只是為了替自己的好兄弟報仇這麼簡單,這件事情的背後,劉備有著是詳細的計劃。或許從某一方面而言,劉備攻打東吳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

  其實應該這麼看待劉備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的事情。劉備素以仁義治理天下,因為義氣,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但是劉備不是一個無用之人,也不是一個只是嘴皮子上吹出來的英雄。從情感上來說,劉備和關羽之間確實存在深厚的兄弟之情。但是在劉備打下江山的那一刻開始,桃園三結義的原本初衷是會被改變的。

  作為一個君主,劉備在群臣的角度上,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原因,而用了全部的力量。戰場上沒有親兄弟,軍營裡沒有親父子,這是劉備作為一個領袖一定知道的道理。所以,根據劉備討伐東吳的真正原因和根本目的來說,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得到失去的荊州,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的計劃,為將來成就霸業,一統天下打基礎。因此,為兄弟關羽報仇其實只是其中一種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