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師範大學博物館學_重慶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

  說到文物與博物館,你想到了什麼?甲骨文、《清明上河圖》、秦始皇陵兵馬俑、敦煌莫高窟、故宮、金字塔、希臘神廟、盧浮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可能還會有人想到今年申遺成功的廣西左江花山岩畫。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重慶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重慶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

  辦學實力:現有國家財政部與地方高校共建專案“重慶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該中心也是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我校與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共建的“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校級創新團隊、校級教學團隊“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教學團隊”。設有“考古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我國首批“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授權點。

  學科優勢:本專業有市級重點學科“考古學”。2012年我校“考古學”學科在教育部高校學科評估中學科整體水平得分71分,排名全國第13名。本專業師資力量強,專職教師10名,教授5名,副教授2名,講師3名。本專業在科技考古、三峽考古與文化、先秦考古、博物館學等方面在全國均具有重要影響。

  在學生培養上,本專業緊扣基層文博單位工作實際,與各級文博機構深入合作,培養能夠勝任區縣考古所、文管所、博物館、檔案館等部門相關工作的優秀人才。“校地合作、面相基層”——考古學及博物館學人才培養新模式獲得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目前重慶市大部分基層文博人才均畢業於我校。同時與日本、俄羅斯等文博機構及高校均有深入合作與交流,可派送學生到相關機構進行實踐實習。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到各個區縣考古所、文管所、博物館、檔案館等部門從事專業技術與管理工作,以及到各個企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

  重慶師範大學學校簡介

  重慶師範大學創辦於1954年,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06年創立的官立川東師範學堂。學校是一所以文理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高等學府,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重慶,校園面積2804畝,包括大學城校區、沙坪壩校區和北碚校區。學校是全國綠化模範單位、重慶市依法治校示範校、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園林式單位、重慶市十佳市容整潔單位、重慶市森林校園。擁有“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華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國家漢辦漢語國際推廣師資培訓基地***重慶***”等三個國家級基地,重慶市普通中小學教師市級培訓基地、重慶市幼兒教育教師市級研修培訓基地、重慶市特殊教育教師市級培訓基地、中德***重慶***職業教育示範基地、重慶市職教師資培訓集團、重慶市管樂師資培訓基地等多個市級基地。“重慶旅遊學院”、“重慶音樂學院”、“重慶幼兒師範學院”、“重慶特殊教育學院”、“重慶新聞學院”也依託我校設立。

  近60年來,學校始終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立教無類,以文化人”的辦學理念,秉承“自強不息,躬行師道”的重師精神,踐行“厚德、篤學、礪志、創新”的校訓,立足重慶、面向西部、服務全國,突出教師教育特色,構建形成了師範教育和非師範教育“兩輪驅動”,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漢語國際教育“三駕馬車”,文化傳承與創新、決策諮詢與公共服務、科技攻關與應用轉化“三大板塊”協同發展的特色辦學格局。

  學校辦學條件良好,基本設施齊備,教學科研儀器裝置先進。三個校區各有1個圖書館,紙質圖書總量230.54萬冊,電子圖書24644GB。校園網實現校區全覆蓋。

  學校現有全日制本專科生26000餘人,研究生3400餘人,成教自考學生10000餘人。有教職工22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近1700餘人;正高職稱教師232人,副高職稱教師490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918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00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佔專任教師70%以上,博士生導師22人,碩士生導師359人。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得者1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級人選1人及省部級人選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入選者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5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7人,重慶市專家工作室首席專家2人,重慶市“兩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重慶市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3人,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5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42人,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7人,省***直轄市***級名師獲得者3人,重慶市優秀人才支援計劃11人, 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32人,重慶市高等學校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12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71人。

  學校現有17個學院,1個獨立二級學院,65個全日制本科專業,17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9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1箇中職碩士學位授權、1個高師碩士學位授權,涵蓋哲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理學等11個學科門類。擁有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十二五”市級一級重點學科11個、“十五”“十一五”市級重點學科11個、5個市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8個市級重點實驗室、8個市級創新團隊、1個市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市級協同創新中心。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8個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市級三特專業、1門國家級精品視訊公開課、3門國家級教師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19門市級精品課程和雙語課程、2個國家級教師隊伍建設示範專案、12個市級教學團隊、7個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

  學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著力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科學制定學科專業建設規劃,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形成了“通識綜合素養+專業理論素養+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學分制改革。建立了以“三主線”和“六環節”為基礎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強化教學管理,使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在近年的優秀教學成果評比中,我校教師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7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57項。近年來,我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8項、全國二等獎25項、重慶市一等獎39項、重慶市二等獎87項;在全國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1項、全國二等獎4項、重慶市一等獎10項、重慶市二等獎6項、重慶市三等獎3項、重慶市成功競賽獎25項;在東芝杯?中國師範大學理科師範生教學技能創新實踐大賽中獲得全國二等獎1項,在全國師範院校師範生教學技能競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1項、全國二等獎1項、全國三等獎2項、全國優勝獎2項。

  學校科研成果豐碩,科研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十一五”以來,先後承擔國家“ 973 ”和“ 863 ”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面上專案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等國家級科研專案206項,省部級專案1071項;發表學術論文9000餘篇,其中被SCI等三大檢索系統收錄論文超過1326篇。科技成果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人文社科三等獎,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社科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89項。

  學校編輯出版《重慶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哲學社會科學版***、《地理教育》、《當代幼教》等學術刊物。其中,《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被教育部社科司、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評為“全國百強社科學報”。

  文物與博物館學介紹

  一、專業解析

  什麼是文物與博物館學

  蘭州大學魏文斌老師介紹:“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簡稱文博專業,它主要涵蓋了文物學和博物館學,並與考古學關係極為密切,是一門內容較複雜、內涵較豐富的人文學科。從某種程度上講,文物與博物館學是屬於文化遺產學***廣義***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的文物與博物館學***2012年以前叫博物館學***,與歷史學專業、世界史專業、考古學專業、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特設專業***同屬歷史學類,畢業生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

  本科階段學習什麼

  以蘭州大學為例,本科階段學生主要學習的課程有:基礎課包括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考古學通論、文化遺產概論;專業課包括博物館學史、考古學史、藏品管理與編目、博物館陳列與設計、博物館社會教育學、文物保護技術、博物館實習、中國考古學、文物鑑定、文物管理與法規。***各高校開設課程可能略有不同,以高校實際設定課程為準***

  畢業生小郭說:“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跨學科,面很廣,有很多東西可以學。此外,我們有很多的實踐環節,比如會去參觀考古工地和博物館。我覺得這個十分有意思。”

  文博專業與考古學專業的區別

  有人稱考古學為“人類歷史遺存的搬運工”,“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一般考古學專業的學生都要參加田野調查和發掘工作,如南京大學考古專業有一整個學期的野外文物發掘實習。從課程設定看,文博專業可以說更注重室內。如北京大學同時開設了這兩個專業,除了都要學中國考古學、田野考古學概論、文物法規與行政管理外,文博專業還要學博物館陳列內容設計、博物館設計初步、博物館藏品管理、博物館陳列形式設計等課程。

  二、專業與就業

  文物事業發展“黃金機遇期”,需要高素質人才

  《全國文博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4-2020年***》中指出:我國文博人才隊伍總體狀況與建設文化遺產強國的要求尚不相適應。人才總量短缺,隊伍結構不合理,人才素質偏低,特別是高層次領軍人才、科技型專業技術人才、技能型職業技術人才、複合型管理人才嚴重匱乏。當前我國文物事業正處於高需求、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到2020年,文物行業從業人員規模將從現有的12.5萬人增至13.0萬人,文博人才資源總量從現在的10.3萬人增至10.7萬人。

  從綱要中可以看出,預計到2020年文博人才總需求量增長並不大,但2015年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生規模也僅為500人至600人。文博專業絕對算不上是熱門專業,但更凸顯了該專業自身的特點——就業對口性很強。

  貌似冷門,實際就業前景不錯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嚴建強教授說:“現在社會上可能還會有一部分人認為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很冷門,畢業生很難就業。實際上,相比之下,文博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很不錯,當今的文化遺產熱、博物館熱、文物收藏熱的興起已經顯示了這一專業的潛力。就拿2012年國家文物局的統計看,全國共新建了395座博物館,平均每天增加1.08座,對從業人員的需求量可想而知。作為歷史悠久的大國,我國有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亟需專業人員進行發現、研究、保護與利用。尤其我國近年博物館發展速度很快,博物館的策劃、設計、建設和管理中的種種問題急需專業人員的擔當。此外,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國際化趨向越來越明顯,也需要專業人員的參與。”

  截至2015年底,全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已達到469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家,非國有博物館1110家。這是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016年5月18日在國際博物館日作開幕致辭時介紹的。

  值得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生關注的是,2015年7月2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頒佈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以下簡稱《大典》***,考古專業人員、文物藏品專業人員、可移動文物保護專業人員、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專業人員、講解員、考古探掘工、文物修復師、古建琉璃工、古建築工等9個文博行業職業成功列入《大典》,畢業生在就業時可以參考。

  總的來說,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相對更加對口,其主要去向是: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旅遊部門,新聞出版,教育單位,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以上領域都需要能從事研究、保護、管理、策劃、宣傳、諮詢等方面工作的文博人才。

  除了就業,畢業生還可以到國內外一流高校的文物與博物館學、考古學、人類學等學科進一步深造,攻讀研究生。

  畢業生楚色說:“學完這個專業之後,你可以選擇去各種型別的博物館、美術館、畫廊、拍賣行、藝術機構工作。當然,也可以完全離開這一行,幹任何你心儀的工作。這個專業是一門小眾的學科,不是一門會讓你‘賺大錢’的專業。博物館機構的特殊性也導致了行業內的工作流動性不大,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情況很常見。”

  三、報考指南

  我國本科類院校中,開設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院校有30餘所。各院校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各有千秋。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高等院校。

  魏文斌說:“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等在這個專業方面較強。北京大學側重考古學、文物保護的理論研究,西北大學側重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操作,復旦大學善於將此專業和文化產業進行有效的連結,吉林大學側重博物館學的理論研究、藏品的陳列和展示實踐操作,浙江大學側重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考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偏好選擇報考學校。

  文科理科考生皆可報考

  魏文斌說,雖然這門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但其中也包括一些科技手段和方法,因此,學生不僅需要具備較好的“文史”知識儲備和理論功底,也需要對“理工”科如地理、環境、生物等學科的一些相關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和掌握。“文”和“理”的結合,就是這門學科的最大優勢。

  嚴建強也談到,文物與博物館學具有很強的交叉性和包容性,既適合具有人文背景的學生,如博物館學與文化遺產方向,也適合具有理工基礎的學生,如文物科技保護與科技考古方向。

  正如嚴建強所說:“如果你既有廣泛的興趣,又有鑽研精神;既有較好的人文修養,又有審慎的理科思維;如果你是一個富有想象力的夢想家,又是腳踏實地的實幹家;當你希望瞭解人類的過去,探索沉睡千年的古代世界,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鑑別文物真偽與價值,或者設計夢想中的博物館時,無論你之前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這裡都是你施展才華、實現夢想的地方。”

  色盲考生不宜報考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文物與博物館學對考生身體條件有一定要求,色盲考生報考該專業時,學校可不予錄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色覺異常Ⅱ度***俗稱色盲***,博物館學***注:即現在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可不予錄取。例如,復旦大學就規定色盲考生不宜報考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