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課文內容複習資料

  小學階段的考試範圍主要還是在課本內,所以四年級的孩子在語文複習階段要做好課文內容的複習。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第一單元

  1、《獨坐敬亭山》

  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整首詩圍繞著“靜”來寫。

  ***1***、“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既寫眼前之景,又抒發了孤獨之感: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片白雲,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閒”,是“悠閒”的意思。“厭”的註釋是“滿足”。

  ***2***、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鳥兒飛走了,雲飄遠了。詩人只有靜靜地凝視著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怎麼看也看不夠。

  《望洞庭》

  ***1***、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總寫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潔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潔的月光互為映襯,顯得那麼和諧、寧靜。在月光的映照下,無風的洞庭湖平靜得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朦朧中帶著一種寧靜、柔和的美。

  ***2***、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

  《憶江南》

  ***1***、 “風景舊曾諳。”“舊”:從前,指詩人年輕時遊過杭州。“曾”:曾經。“諳”:熟悉。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麼的熟悉,多麼的瞭解。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2、《桂林山水》

  通過閱讀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3、《記金華的雙龍洞》

  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作者按遊覽的先後順序,先寫了去雙龍洞途中的風光,接著寫雙龍洞洞口和來到外洞;再寫怎樣通過孔隙來到內洞;最後寫出洞。

  4、《七月的天山》

  作者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個不同的方面:

  一是從高到低,由遠及近,運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繪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匯成的溪流。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天山的無限生機,另一方面解釋了為什麼盛夏季節進入天山會有秋天般的涼爽的原因。

  二是描繪了天山密林幽靜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細碎的日影和馬蹄濺起的水聲相映成趣。

  三是描寫天山深處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點寫了五彩繽紛的野花,溪流兩岸,滿地鮮花,猶如進入了春天的花園。

  作者就是這樣重點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裡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讚美之情。

  :第二單元

  5、《中彩那天》

  故事以汽車的得而復失和“我”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為線索展開。當商店擴音器高聲宣佈父親倖運地成為獲獎者,而且獎品又是一輛嶄新的賓士牌汽車時,對當時正在上學的“我”來說是多麼高興。然而,當父親開著獲獎的賓士車緩緩駛過擁擠的大街時,卻發現父親的“神情嚴肅”,“看不出中彩帶給他的喜悅”。“我”自然會感到“悶悶不樂”。回到家裡,慈祥的母親揭示了其中的奧祕──“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我”迷惑不解,母親又詳細說出了事情的經過。最後在沒有人知情的情況下,父親毅然地撥通電話,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

  這一動人的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它讓我們懂得,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為珍貴。

  6、《萬年牢》

  故事圍繞父親做糖葫蘆這件事,分兩部分講父親做事認真和實在的。先講父親自己經營做糖葫蘆選用最好的材料,講究製作的工藝、手藝高超和保證產品質量;再講父親受僱於老闆後因不滿老闆偷工減料、弄虛作假、欺騙顧客的行為而辭掉工作。

  從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誠地為人和做事的道德風範。

  7、《尊嚴》

  本文講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

  故事以“尊嚴”為題,含義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說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愛、自強、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傑克遜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長者風範。

  8、《將心比心》

  人人都希望能獲得更多人的關心和幫助。然而想獲得別人的幫助,首先要自己先去關心、幫助別人。要想得到別人的寬容和鼓勵,就要自己先去寬容、鼓勵別人。

  :第三單元

  9、《自然之道》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資訊,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10、《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

  11、《蝙蝠和雷達》

  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

  中心: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12、《大自然的啟示》

  《“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裡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

  《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例項,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