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調研報告範文

  能夠進部隊,是多少人一生的夢想,那麼你知道部隊調研報告嗎?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1:

  鄉鎮處在“三農”工作第一線,是黨和政府聯絡群眾的橋樑與紐帶。鄉鎮幹部更是肩負著全面貫徹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任。如何抓住換屆契機,進一步加強鄉鎮幹部隊伍建設,事關農村社會改革發展與穩定,關係到民心向背、事業興衰。為此,縣委組織部組成專班,深入18個鄉鎮***場區***、30個村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對加強鄉鎮幹部隊伍建設形成了一些認識和思考。

  一、加強鄉鎮幹部隊伍建設的主要做法

  1、堅持建機制、強素質,增強鄉鎮幹部執行力。針對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後的新形勢,探索了鄉鎮黨委“四化”建設的新路子,有效提升了領導班子適應新形勢的能力。一是強化培訓,推進幹部素質技能化。通過集中輪訓、掛職鍛鍊、參觀考察等多種形式,提高鄉鎮黨委班子成員發展現代農業、幫民增收、做好群眾工作等基本技能。二是明確責任,推進工作職能規範化。將稅改後鄉鎮黨委的主要職能定位為“發展農村經濟、管理公共事務、服務人民群眾、維護社會穩定”。圍繞發展主題,鄉鎮黨委從行政命令、催種催收、大包大攬向制定發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維護市場秩序、健全配套服務轉變。三是整合資源,推進執行機制科學化。積極創新班子成員分工模式,三分之一的黨委成員直接進入市場,參與經濟活動,領辦、創辦各類企業、基地或經營性中介服務組織;三分之一的黨委成員負責招商引資,新上發展專案,組織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三分之一的黨委成員負責管理社會日常事務。四是嚴格考評,推進發展業績公認化。年初逐人明確任務目標,年終嚴格考評兌現。

  2、堅持重關懷、多激勵,激發鄉鎮幹部內動力。著力建立健全關愛機制,激發鄉鎮幹部活力。一是真正重視。縣委出臺了《關於加強鄉鎮幹部隊伍的意見》,建立了鄉鎮幹部培訓機制、選配機制、考評機制、關愛機制等。縣委組織部每年召開一次鄉鎮幹部隊伍建設座談會,交流經驗,聽取意見,強化措施,推動鄉鎮幹部隊伍建設經常化。二是真情關懷。注重從政治上關懷幹部,真正讓其有幹頭、有盼頭。建立從基層一線遴選幹部制度,堅持把鄉鎮工作經歷作為幹部選拔的重要條件;部門領導職位出現空缺時,優先從鄉鎮優秀幹部中遴選,使鄉鎮成為培養幹部的重要陣地。2008年來,從鄉鎮副職崗位上提拔正職19名,從一般人員中提拔副職54名。三是真心愛護。採取幹部個人申請、群眾民主推薦、鄉鎮黨委票決、縣委研究決定的方式,定期將長期工作在鄉鎮、業績突出、群眾認可或有家庭困難的幹部交流到縣直單位工作。積極改善鄉鎮幹部工作、生活環境,先後為8個鄉鎮新建或改***擴***建了鄉鎮辦公樓,使幹部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建立縣級領導幹部聯絡鄉鎮制度,加強對鄉鎮工作的指導,積極為鄉鎮幹部排憂解難。

  3、堅持嚴管理、正作風,提升鄉鎮幹部公信力。制定了鄉鎮幹部行為規範,嚴肅查處幹部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如部分鄉鎮在幹部管理上,通過推行“工作日誌”、“幹部榮辱薄”、“一線工作法”、“有困難找幹部”等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幹部作風轉變,增強了服務群眾意識。

  二、鄉鎮幹部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數量不足。一是年齡嚴重老化。全縣30歲以下鄉鎮公務員共69人,50歲以上的佔總數的22%,其中55歲以上的79人,這些人基本處於內退狀態。加之部分幹部病休,鄉鎮幹部實際在崗人員80%左右,致使個個鄉鎮年年到組織部要求進人。二是來源渠道單一。根據現行政策,鄉鎮公務員招錄權力由省統一負責,每年招錄的公務員與鄉鎮的編制以及人員需求有較大差距,造成空編缺員***全縣空編33人***。三是斷層傾向突出。2006年以來,全縣進入鄉鎮幹部隊伍115人,剔除2010年公開招錄外,年平進入18人;5年來鄉鎮公務員隊伍因各種原因減少120人,年平減員23人。鄉鎮機關進人和減員矛盾突出,凸現減員幅度超過進人幅度的現象。

  2、素質不高。鄉鎮幹部從大中專學校畢業後分配或招錄到鄉鎮工作的較少,多數源於退伍軍人、選聘制、合同制幹部,文化基礎差、學習能力低。與此同時,受條件和經費制約,大多數鄉鎮幹部只能接受零星培訓、低層次培訓,致使鄉鎮幹部的知識得不到及時更新,政治業務素質得不到有效提高,知識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方法簡單化,難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3、權責不等。鄉鎮配套改革後,一些垂直管理的業務部門,如派出所、學校、國土所、司法所等機構由鄉鎮上垂直管理,人權、財權與鄉鎮分離,但具體工作、考核都在鄉鎮,導致鄉鎮履行職能權力越來越小,責任卻越來越大。如林業執法主體在林業局,森林防火的責任在鄉鎮;土地違法買賣、拆除違章建築等責任在鄉鎮,執法權卻在國土、規劃、房管等部門。這種“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使鄉鎮“責任無限大,權力無限小”,導致許多問題“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管不好”,工作上常常是上下為難、兩頭受氣。

  4、活力不夠。少數鄉鎮幹部宗旨觀念淡薄,工作激情不高,責任心不強,作風飄浮,得過且過。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職務晉升難。鄉鎮機構配套改革後,鄉鎮領導職數大幅減少,致使鄉鎮幹部晉升空間縮小,部分幹部因政治上無望而產生悲觀情緒。二是家庭困難多。一些

  鄉鎮幹部因工作繁忙,無暇贍養老人、照顧家庭、培育子女;部分鄉鎮幹部屬於“半邊戶”,妻子無業,家庭經濟拮据。三是經濟待遇低。鄉鎮公務員的任務重、責任大、待遇低,這種付出與回報形成較大反差,嚴重挫傷了工作積極性。同時,由於工作繁雜,節假日經常因工作任務被佔用,且不能按法定標準發放加班補助和補休假期,造成鄉鎮幹部職工情緒較低落,工作積極性不高。四是工作環境差。面對各種階段性、臨時性、突擊性任務和名目繁多的檢查評比活動,鄉鎮幹部經常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工作出現失誤,輕則受批評處罰,重則“一票否決”。眾多的責任狀和“一票否決”讓鄉鎮幹部膽戰心驚,如履薄冰。同時,鄉鎮幹部長期“風裡來、雨裡去”,身心疲倦,一直處於“亞健康”狀態,導致人心不穩、人心思走。

  三、加強鄉鎮幹部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1、拓寬***渠道。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需求,建議適當增加鄉鎮的人員編制。全省每年根據用人需要,適當增加鄉鎮公務員招錄數量。在進人方面,可賦予縣級黨委一定的人事權,每年由縣級黨委從優秀的村書記和大學生“村官”中,按一定比例為鄉鎮選拔招錄工作人員,改善幹部隊伍結構,解決鄉鎮空編缺員的問題。從現實情況看,選調生僅僅把鄉鎮作為“跳板”,流出渠道多、流動快。建議加大從優秀村主職幹部和"大學生村官"中定向定額招錄鄉鎮公務員力度,並不斷增加招錄數量。

  2、加大培訓力度。建立健全鄉鎮幹部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從注重實效和實際情況出發,按照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重點抓好短期培訓教育。在培訓內容上,結合崗位職責要求和特點,以政治理論、政策法規、業務知識、產業技能等為基本內容。鼓勵鄉鎮幹部多渠道地進行學歷提高教育,對所需經費予以適當補助。在培訓方式上,充分利用縣級黨校和職業技術學校等教育基地作用,以創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短期培訓班為主,進行專題培訓。在培訓經費上,要把鄉鎮幹部培訓經費納入省級財政預算,建立鄉鎮幹部的教育培訓保障機制。制訂鄉鎮幹部培訓計劃,分層級對鄉鎮幹部開展培訓,確保鄉鎮幹部每兩年參加一次集中培訓。

  3、強化職能職權。目前,鄉鎮黨委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但是,從現實看,鄉鎮幹部“被迫”身兼數職,既要管轄區內的交通安全、處理糾紛,又要發展公益事業和地方經濟,不僅加重了鄉鎮幹部的工作負擔,而且因權責不對等,加大了鄉鎮幹部工作難度。為此,建議省、市制定政策措施,進一步理順條塊關係,明確鄉鎮職能,完善鄉鎮功能,下放一定權力。對派駐鄉鎮的單位,凡能下放的應下放到鄉鎮管理,不能下放的,應賦予鄉鎮黨委一定的管理許可權,建立起權責對等、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心協力的鄉鎮工作體制,解決好上下關係不順和有責無權的問題,實現鄉鎮責、權、利的協調統一。

  4、健全關愛機制。注重提高政治待遇,加大對優秀鄉鎮幹部選拔力度,堅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有本事、肯幹事,群眾公認的幹部中選拔上來。對長期在鄉鎮工作尤其在艱苦環境下取得突出成績的幹部,優先提拔使用,特別優秀的,大擔提拔重用。由於改善鄉鎮幹部政治待遇的政策性強,建議中央、省委、市委出臺更多的激勵政策,比如對鄉鎮黨委書記連續任職8年以上的,可以享受副縣級待遇;在鄉鎮按比例設定正、副主任科員等。努力提高經濟待遇,建議省財政考慮貧困山區鄉鎮幹部工作的特殊性,實行津補貼全省統籌,以激發鄉鎮幹部的工作熱情。積極改善生活環境,對鄉鎮幹部住房、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方面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切實解決後顧之憂。建議省、市財政加大投入力度,幫助鄉鎮完善鄉鎮機關的基礎設施和文化娛樂場所建設,努力改善鄉鎮幹部的辦公條件和生活環境。通過健全鄉鎮幹部激勵關懷機制,把對鄉鎮幹部的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統一起來,並貫穿于思想教育、選拔任用、管理監督、激勵約束的各個環節,使長期在鄉鎮工作的幹部感到政治上有盼頭,事業上有奔頭,經濟上有想頭,讓他們思想順心、生活舒心、工作安心,滿腔熱忱地做好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