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消費情況社會實踐報告

  大學生消費慾望強烈但是掙錢能力弱,主要靠家裡供給,因此,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對大學生群體健康成長尤為重要。以下有兩篇大學生消費情況社會實踐報告可供參考:

  1

  一、調查目的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上升,隨之增長的還有人們的消費水平。在中國,大學生作為一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她們引領潮流、追求時尚,是我國的主要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情況更需要我們全社會去關注。所以,為了瞭解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情況,我們小組進行了這次調查。

  二、調查物件: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時間:

  20xx年12月8日到20xx年12月11日

  四、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採取的是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問卷由15道題組成。針對大學生的日常消費,消費來源等方面。共發放了500份問卷,回收了486份,有效回事率是97.2%。

  五、資料分析與統計

  從這次調查中可以看出,參加這次調查的學生當中大一的同學佔了20%,大二的佔了40%,大三的佔了25%,大四的佔了15%。

  從這次調查的結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最多在1400~1700元之間,其次是1100~1400元之間,很少的學生在500元以下,1700元以上的人數最少,由此可以得出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是比較合理的,只有極少的學生花費比較高。65.2%的學生的每月生活費主要來自於家裡,有17.4%的學生是靠自己在外面做兼職所得的錢作為每月的生活費。看來大多數學生還是依賴於家裡的供給。

  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的消費還是比較傾向於經濟實惠和既實惠又高標準的商品,也有25.5%的同學選擇看心情。雖然追求高標準的同學的比例所佔最少,但也佔到了18.6%的比率。有很多同學對於自己熱衷的方面會經常控制不住去購買,而偶爾去購買的人數比率也佔到了30.1%。

  合理理財和儲蓄觀念仍十分淡薄。調查中,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消費組成不很合理,但極少數的大學生會有規劃自己的消費組成的意識。他們大多會在不知不覺中盲目地追隨了流行於校園中的消費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斷和自主意識。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用都超出了預計,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在銀行帳號上擁有自己的一筆積蓄。在個人消費品購買選擇上:67.1%的學生更注意效能價格比。此類大學生對購物地點多不太在意,也樂於去路邊的地攤小店淘金。主要考慮是否喜歡的佔到18.0%,也有9.0%的學生是非名牌不買。

  在上述兩類學生的心目中,廣告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他們追求檔次,崇尚名牌,展現個性。專賣店,大型超市通常是這些學生的購物首選。之所以出現上述的差別,與他們各自的家庭經濟背景和消費心理是密切相關的。 通過資料我們還可以看出:63.0%的大學生傾向於衝動型消費,女生在這方面的比例遠遠高於平均水平。此外,1/3的學生願意借錢購買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同時亦有近1/4的學生有或經常有為買來的東西沒有用或很少用到而後悔。調查顯示:只有1/3多一點的大學生們認為自己屬於精打細算型消費,9.9%認為自己屬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大部分***55.0%***的大學生說不清自己到底屬於哪種型別的消費者。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當前大學生在個人消費方面更多的是衝動和盲目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商家們有意無意的引導有著相當的關係。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42%的學生會向父母要錢,31%的同學回去做兼職,只有少同學去借錢或預支下月生活費。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依靠父母生活,也有一部分很自立的同學會去做兼職來賺取生活費。一般的學生都會將剩餘的錢轉入下個月的生活費,還有22.3%的學生會選擇將錢存起來,這可以說明當代大學生還是懂的節儉生活的。35.2%的學生存在生活費超支的現象,甚至一學期的生活費被兩三個月花光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在個人理財方面,當前的大學生是較為衝動和盲目的。

  而當生活費透支時,只有不到一成8.1%的同學願意張口向父母索取。20.9%的同學願意借同學或朋友的。大部分61.0%的同學更願意節約開支及自己打工賺取。

  在對待屬於自己的收入上,由於出發點不同,用途的分歧也較大,由於家庭經濟原因而不得不兼職的學生中,近九成的被調查者選擇把錢存起來以備它用,而對於那些純粹是為了鍛鍊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水平的學生則把這部分收入主要用於娛樂、購物、請客吃飯以及貼補透支的生活費。

  大部分同學會因為商品的價格、對自己的實用性和心疼父母而產生猶豫,只有一部分同學是因為生活費超出預算而產生猶豫。

  大部分同學支援大學生兼職,做兼職既鍛鍊了自己又可減輕父母的負擔;但也有少數同學不支援,他們認為這既浪費時間又學不到什麼真正的東西;還有小部分同學保持中立,他們認為大學做兼職很好,但最好是大三大四是去與專業相關的單位實習。

  其實,大學生兼職能夠鍛鍊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可以取得一定收入貼補學習生活費用,更是對於以後的就業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有利於大學生快速融入社會。

  飲食方面開銷大,飲食開支在消費總額中佔了絕大部分,這是符合健康的消費構成的。調查發現,大學生中還興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請同學吃飯的熱潮,這方面的開支雖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學生消費高的一個原因,這說明大學生已經逐漸有了社會交際方面的消費。47.3%的被訪者平均每月的衣物支出在50100元之間,佔總生活費的比例僅次於食物支出,綜合個人自身、社會因素考慮,尤其是面臨擇業的畢業生們,他們的衣物支出比其它的大學生群體要高出許多。

  上述資料說明了作為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成年人,他們更加註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這方面,女生的消費水平要高於男生。被調查同學中,對手機的擁有率為100%,。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每月的手機費用集中在50元~100元,也有29%的同學每月的手機費用達100元以上。隨著旅遊的概念進入現代消費,大學生也逐漸有了這方面的花費。

  據瞭解,大學生出遊已經是普遍現象。另外,調查中佔17%的大學生在談戀愛,也61%有想要戀愛,戀愛學生中每月用於戀愛的費用集中在250元~350元。這是當代大學生中出現的一種不甚合理的消費。學生思想活躍,對新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慾,喜歡追求新潮,消費的趨附性強,娛樂消費佔全部消費額的比重很大。

  由以上資料的分析和統計,我們可以得到大學生消費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可支配收入來源

  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可支配收入來源全部來自於父母提供,相信在中國,也大多數是這樣。

  相比於其他國家地區的大學生,我國的大學生的獨立程度遠遠不如,原因既有家庭的,也有社會的。而且大多數大學生不願意去找兼職工作來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他們多數人看待這件事情是麻木的,並且沒有儘早做出經濟獨立的意識和行為,可見其獨立性意識之差。

  2、消費支出不合理

  學生時代的我們,一直是學習用品,學習資料支出最多,生活費用中,飲食消費能達到400-500元這個範圍內。然而,在調查中發現,也有一部分同學消費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有的為了節省支出選擇廉價飯食從而減少這方面的支出,這部分人佔到了一半以上,有的則是乾脆不吃飯,省下來的錢用於購物奢侈品或者是網路消費,對於他們的飲食結構是否合理以及營養狀況時,他們也不甚瞭解,對於飲食健康方面的知識也不是懂得太多,應當予以重視。

  3、戀愛支出不合理

  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在戀愛支出中消費過多,出於攀比的心理和一些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們都要或多或少的比別人多支出一部分錢用於這方面的投入。多數人都說他們為了追求情感要加入物質投入,對此方面,他們經常難以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而且,大多數消費都是由男方承擔,還有一些是男女雙方共同承擔,極少數是女方承擔的。

  4、濟獨立意識不夠強

  通過調查那些做兼職或做零工的同學,我們瞭解到,在我的調查範圍裡面只有幾個做過,而且都是為了賺取零用錢,也就是賺到的還是要用於消費。同學們在這方面沒有太大的意識或者沒有考慮過這方面的事情。顯然,大家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努力。另外發現大部分同學消費支出都超過可支配收入,甚至有的同學要向其他同學借路費,很少的同學會將錢儲蓄起來。

  六、建議與總結

  1.學生要加強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消費意識

  當今時代,社會競爭激烈,我們個人便要增加經濟獨立自主的意識,合理的理財便是重中之重,這不是簡簡單單的做到收支平衡,可以適當的多消費,但是也要把持住一個尺度,讓錢用到更加合理的地方去。通過調查發現,一個人習慣長期進行高消費,那麼降低他的收入,他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而改變,他會過多的支出,從而引發不好的後果,所以大學生應該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

  2.克服攀比的心理情緒,理性對待消費

  首先,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依據個人情況,合理的給自己進行定位。在一些方面,我們的確要去競爭,但是在用度上沒有必要去爭,生活檔次低,並不可恥。理性的對待消費,培養個人經濟獨立的意識也是必然。

  3.高校要注重開展勤儉節約的校風,不走形式

  加強在勤儉節約的校風建設,將不好的社會風氣影響防患於未然。一個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都是學校校風的體現,良好的校風建設是雙方面的,良好的消費習慣得到落實,也會促進校風建設,形成良性迴圈。

  2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正逐年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感到供養一個大學生的壓力,很多人說,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基本可以趕超白領。那麼,大學生的高消費到底源於何處呢?為什麼大學生的花費會如此巨大呢?

  本次的調查物件多為大二的學生,雖然反映出的問題不是很全面,但是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從調查資料的整體來看,大多數同學的月生活費都花在了伙食費、通訊費、交通費等基本生活費用上,但是為什麼生活費用會越來越大呢?我們分析,可能是社會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物價上漲,物資豐富等原因能造成的,此外,地域不同,環境消費水平的不同也是影響大學生生活費用重要因素。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雖然目前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但大學生的消費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增長不是很快。31%的大學生月生活費還 限於400~600元,月生活費水平主要集中於600~1000元,佔到了59.5%,僅有 7.1%的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在1000~1200元以上,在120以上的只有2.4%。從此項資料顯示,大學生的基本消費結構還是十分正常的。

  首先,我們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對家長的依賴性很強,獨立意識較弱,他們的 生活費來源大都僅僅來自於家庭***81%***,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會通過自己做兼 職打工***7.1%***來減輕家庭的負擔。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們的大學生獨立性差,責任感弱,生存能力低下,不會體諒他人,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國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對於中和素質和人格培養的忽視。被調查者資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這個資料還說明了一點,這種情況是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普遍情況。很多社會因素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即使做兼職,大多數學生也不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或是儘早經濟獨立,而是為了要增長個人的閱歷和社會經驗,大家經濟獨立意識之差可見一斑。比起歐美髮達國家的同齡人16 歲就要經濟獨立來說,差距較為明顯。可是,換個角度思考,這也是我們提高大家經濟意識的一個突破口,需培養和加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清崎曾經說過: 理財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係,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

  消費層次一定程度兩極分化這是大學生消費中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據有關資 料顯示,武漢大學生中其中年消費最高的達到2850元,而年消費最低的只有 210元。大學生年支出均值為8383.96 元。這其中有92.7%的大學生把家庭 供給作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佔其總消費的70%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對學生 的經濟供給越多,構成大學生消費的一種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現在旅遊、電 腦、手機和娛樂等方面的消費上。在我們的調查中也體現出了大學生消費的兩極 分化,不過高消費的人還是少數的,僅2.4%的被調查者每月生活費在120以 上。而生活水平較低的學生主要是在娛樂、交際、通訊、衣著等方面比較節儉, 學習方面的花銷也會適當減少。

  研究了各個方面的支出金額後,我們發現學生們花費最多的事在飲食方面, 通訊費用和娛樂費用跟以往調查顯示的結果相比有增長的趨勢,花費在學習方面 的金額與其他方面相比所佔比例始終較小。由表中資料可看出,飲食方面支出居 於25 40的人數最多, 吃飯消費 佔總消費的比例較高,因此,大學生 這一群體的恩格爾係數較高,這可能是這一群體的特點。總體來說上大學生的消 費仍然處於 溫飽 階段,即吃飯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這種 溫飽 已經有向 小康 過度的趨勢了***這點由我們日益增多的娛樂、通訊支出,潛在 戀愛支出就可以看出***。

  花費在學習方面的費用所佔比例不大從側面反映出當代 大學生的學習心態不是很積極,學習慾望不是很強烈,經歷過多的放在娛樂和校 園生活的其他方面了。學校和社會可以對大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多買書,多讀 書,努力發展完善自己,充實自己,提高自身價值。人際交往費用的增長,說明 學生越來越重視學校中的人際關係交往,這既是好事但也有值得憂慮的地方。更 進一步的思考綜合以上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 書 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正逐漸成長為新時代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在大學讀書的我們,目前基本上還沒有能自主負擔所有生活開銷的能力,所以,在花錢購物時就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肆意揮霍,許多沒有必要的開銷都應逐一免去,在大學期間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建議同學們要控制慾望,不要盲目炫耀,更不能攀比,攀比心理的形成 不可避免。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首先,我們應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的、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逐漸確立正確的人生準則,給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學生的確需要 競爭意識,但並不是所有的事物我們都需要爭,生活上次於別人,並不可恥,沒 有必要抬不起頭來;多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購物時不要急於出手,多參考別人的意見; 另外要學會理財,制定每月的開銷計劃,進行消費記帳也是大有幫助的。理 財其實也是一種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財富,進而提高財富效能,如何去 規劃、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