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和主要學習方法

  小學階段的學習主要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學習和培養,雖然智力在學習中的作用日益明顯,但非智力因素依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就來告訴大家小學學習規律和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學習規律和方法

  一、抓住課堂四十五分鐘,學會聽課

  聽課也有不少學問。學會聽課,對小學生的學習進步至關重要。課堂學習是學習的最主要環節,四十五分鐘課堂學習效益的高低,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也許有的家長和學生會想,每個人都有一雙耳朵,聽課誰不會呀。其實不然,聽課也有不少學問呢。學會聽課,對小學生的學習進步至關重要。

  首先,要集中注意聽。心理學研究表明:注意能夠幫助我們從周圍環境所提供的大量資訊中,選擇對當前活動最有意義的資訊;同時,使心理活動維持在所選擇的物件上,還能使心理活動根據當前活動的需要作適當的分配和調整。所以,注意對於學習尤為重要。集中注意、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馬往往一無所獲。

  其次,要帶著問題、開動腦子聽。有些同學聽課不善於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看似目不轉睛,但一堂課下來心中卻不留痕跡。俗話說:疑是一切學習的開始。帶著問題聽課,就能使聽課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和重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帶著問題聽課,還能促使自己積極動腦,緊跟老師的教學節奏,及時理解和消化教學內容。

  再次,要積極舉手發言,認真做好筆記。教與學應是雙向交流、互相促進的。學生在課堂中,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積極舉手發言就是一種參與,它既能較好的促使自己專心聽課、動腦思維,還能鍛鍊語言表達能力。

  “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都是說邊學習邊動筆的好處。筆記不僅是學習新知識的方法,也是複習舊知識的依據,同時我們還可以從筆記中發現新的問題。很多家長感到對孩子在學校裡的學習無從瞭解和把握,其實,每天檢視一下他們的課本和筆記,就是一種好方法。

  二、合理安排時間,有計劃地進行學習

  時間是個常量,需要合理安排;學習是艱苦的勞動,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1*** 幾個需要在老師家長引導下需要處理好的關係。

  玩與學的關係,主與次的關係,發展興趣和打好基礎的關係。這裡,家長必須幫助指導孩子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首先是處理好玩和學的關係。學習是小學學生的主要任務,主要的時間和精力自然應該花在學習上。但是,學習又不是小學學生生活的全部,小學學生精力充沛、興趣廣泛,適當和有益的活動***包括“玩”***也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把孩子的閒暇時間安排得嚴嚴實實,不讓孩子有娛樂和活動的時間;有些家長卻對孩子的課餘活動放任自流,這都不利於學生的學習進步和全面發展。要指導學生學會勞逸結合,學習時專心致志、靜得下心來;活動時生龍活虎、放得開來。學習和玩不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其次是處理好主和次的關係。小學階段學習知識的密度大大增加、學習知識的廣度也大大增加,這就需要學生能夠處理好各種知識內容之間的主次關係。學科之間有差異,基礎學科、工具學科是小學學習的重中之重,直接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一定要學得紮實。學科內容本身也有主次,概念、原理及其形成是主,知識的靈活運用是主,自己學習的薄弱環節是主,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再次是處理好發展興趣和打好基礎的關係。興趣是學習動力產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對哪一門功課感興趣,這門學科也就往往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但是,小學學生思想和心理還不夠成熟,興趣也往往不夠穩定,有些孩子對興趣的理解也比較片面。表現在學習方面主要有以下情況:一會兒喜歡這,一會兒喜歡那,見異思遷,結果什麼也沒學好;光憑興趣學習,自己認為不感興趣的就敬而遠之,結果就成了“跛腳”。其實,小學的學習是整個人生學習的基礎,首先要學好每一門功課,小學學習過了關,初中階段就可能比較順利。

  ***2*** 遵循記憶規律安排學習

  遺忘呈現出“先快後慢”的規律。這規律給我們指導孩子的學習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最早用實驗方法研究記憶規律的心理學家艾客浩斯發現,學習剛結束,遺忘就相伴開始了。第二天忘得最多最快,第二天需要複習的時間較長,如果第二天覆習了,第三天就遺忘少了,需要複習的時間也較短;如果第三天覆習了,第四天遺忘得就更少了……。總之,遺忘呈現出“先快後慢”的規律。這規律給我們指導孩子的學習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及時複習。小學生學習存在一種普遍的傾向,就是隨學隨丟,做完教師佈置的作業了事。到考試時,臨時抱佛腳,從頭開始複習。要改變這種前學後忘,到後面問題成堆的現象,關鍵要做到“及時”,特別是對於那些字母符號、公式、外語單詞等意義性不強的學習材料,一定要做到趁熱打鐵,及時複習。這好比在堤壩塌方之前,及時加固,要比垮了再修,付出更小的努力。

  分散學習。“及時複習”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一勞永逸”。學習的規律告訴我們,分散複習比集中複習效果更好。以學習外語單詞為例,如果當天學習了20個單詞,一位同學在當天晚上集中複習一小時,加以鞏固;另一位同學當晚複習半小時,第二天再複習15分鐘,第四天覆習10分鐘,一週後再複習5分鐘。結果後者記憶的效率明顯高於前者。利用分散學習的道理,家長可以指導孩子採用“卡片”複習的方法。例如複習英語單詞,把卡片分為左右兩邊***或正反兩面***,分別寫上中文詞義和英語單詞,然後自制七個袋子***或信封***,每袋內放置一週中某一天應複習的卡片,複習時,用手遮住一面,回憶另一面的內容。當天複習以後,就放入隔天的袋裡,以此往復有規律地交替複習,效果十分明顯。其他如數學公式等各種知識均可用卡片來進行復習。

  過度學習。我國著名科學家茅以升在83歲高齡時,仍能熟練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別人問他有什麼好的記憶方法,他回答說;“說起來很簡單:重複!重複!再重複!”在學習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記憶某些內容,到剛能勉強背誦時就停止了學習,結果過了不久就不會準確回憶。如果能“一鼓作氣”,再多學幾遍,效果就大大提高;而且這樣熟練的記憶,保持時間也特別長久,這就是“過度學習”。一般而言,過度學習保持在50%-100%範圍內。舉例子說,背誦一首唐詩,如果用十遍剛好能基本背出,那麼最好能再讀3-6遍,這樣就能爛熟於心,倒背如流了。過度學習要與及時學習和分散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三、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各科學習方法

  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矢地學好各門功課

  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科逐漸細化,各門學科都有自己明顯的特點和規律。理科類數學重抽象思維,要善於融會貫通;文科類語文外語等重知識積累,要善於聯絡實際。只有把握各學科的特點,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矢地學好各門功課。

  小學生學習習慣

  一 注重培養孩子預習的習慣。

  所謂預習,就是讓學生在老師未教學新知識前提前自學。學生可根據已有的知識水平或經驗來自學新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動用已有的知識儲備或經驗來理解新知識。老師還可對學生的預習提出適當的要求,對難以理解的內容打上“?”,並提醒自己在上課時著重聽自己不理解的知識。

  通過自學,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上課聽講時有的放矢,達到事倍功半的聽課效率。由於預習要在家裡進行,習慣的培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此,教師要注意與家長[微博]進行溝通,調動家長的積極參與,讓家長進行配合與監督,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學生就可形成習慣,一旦形成了習慣,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在課前進行預習了。

  二、注重培養孩子收拾書本文具的習慣。

  收拾自己的書本文具看似一件小事,其實這對學生的一輩子影響非常大,在工作中,我經常會遇到學生不按時交家庭作業或忘帶書本文具的情況,一問學生,很多學生的回答都是家長忘給自己裝進書包裡了,顯然,這樣的孩子經常讓自己的家長給收拾書包。

  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寵愛有加,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做,自己包辦代替,以至於出現了有的孩子上了大學,父母都要跟在身邊幫著料理生活,這樣的孩子今後怎樣能適應社會生活呢?這樣的孩子什麼時候能自立呢?父母什麼事情都代替孩子做,這其實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

  孩子長大以後,始終要融入這個社會,始終要獨立面對或解決很多問題,如果父母從小什麼都代替孩子做了,那麼孩子就習慣了什麼事情都依賴父母,可想而知,孩子是無法自立的。因此,父母如果是真正愛孩子,就應該培養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收拾自己的書本文具完全可以讓孩子從小就自己收拾,孩子做完作業以後,就讓孩子自己將書本文具收拾進書包,並且放整齊,長期訓練,孩子就會形成習慣,這樣孩子不至於交不了家庭作業或忘帶課本了。

  三、注重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

  一些成績差的孩子並不是因為腦子笨不聰明,而是因為聽講的習慣差。要麼上課愛和同學講話,要麼上課愛搞東西,要麼上課看課外書,要麼上課老愛走神……

  總之,這類學生的注意總是集中不起來聽課,導致學習成績拿不上去,因此,要想讓孩子學習成績優秀,關鍵是要注意培養孩子認真聽講的習慣,但要培養孩子認真聽講的習慣,也不能靠單純地說教。

  一方面老師或家長都要給孩子講明學習的目的,要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目標,另一方面,老師或家長可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勤奮刻苦學習的偉人的故事,讓學生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自己克服困難、戰勝自己的堅強的意志力,努力把精力集中在聽課上,努力學習。

  四、注重培養學勤于思考的習慣。

  在工作中,我也經常會遇到有的學生在學習上一遇到難題就退縮的情況。有的孩子,在學習中,一遇到難題就懶於思考。在家裡,一遇到不會做的就馬上叫爸、媽幫助解決,在學校,一遇到不會做的就不做或去照抄同學的,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就養成了一遇困難就退縮的不好習慣。

  在學習上,老師或家長都要鼓勵孩子敢於向困難挑戰,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孩子遇到困難家長不要急於幫忙解決,要多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勤于思考去完成,如果孩子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去戰勝難題的,那麼,孩子就會體驗到自己戰勝困難後的快樂,那種快樂是任何高興的事情都無可代替的。

  老師或家長還可經常給孩子講一些成功人士在學習上如何勤于思考、戰勝難題的故事,鼓勵孩子向他們學習,這樣長期訓練,孩子就會養成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解決的習慣。

  五、注重培養學生課後自覺複習的習慣。

  課後複習對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老師或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課後複習的好習慣。老師對學生的課後複習要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學生在一天的學習結束後先將當天的知識進行梳理、消化、鞏固,看看哪些地方是弄懂了的,哪些地方還不是很明白,然後想辦法把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弄懂。

  等知識脈絡清晰明瞭後再下筆做家庭作業,這樣就會提高學習的效率,要養成好習慣,也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與監督,經過長期反覆的訓練,才能養成習慣。

  小學生學習技巧

  一、養成教育的意義: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一二年級又是最佳期。中國教育鼻祖孔子對從小養成習慣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曾說過,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蔡元培先生也曾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則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索曾經說過:“人生幸福在於良好習慣的養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小學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紮實有效地進行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二、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

  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主要包含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兩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提出十項要求,簡稱“習慣養成雙十條”,具體內容如下:

  ***一***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內容

  1、學會傾聽的習慣******1***上課不做小動作,不玩玩具及學習用品,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2***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發言,看他們發言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3***要傾聽老師講解,並按要求認真練習。***

  2、善於思考的習慣******1***上課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積極發言。***2***善於發現,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不懂的問題要主動向教師請教。***3***課前預習知識,不明白的問題提前做好標記。***

  3、敢於提問的習慣******1***勤于思考,敢於質疑,與人交流,不怕說錯。***2***發言時,站得直,口齒清,講普通話,聲音要洪亮。***

  4、與人合作的習慣******1***主動和同學、老師合作,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共同解決問題。***2***與同學交流時,要尊重別人的意見和觀點。***

  5、自主讀書的習慣******1***養成邊讀邊想、圈點勾畫、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注重知識的積累。***2***樂於讀書,願意和書交朋友,養成閱讀的好習慣。***3***不閱讀不健康書籍,不看不健康光碟,不瀏覽不健康網站。***4***愛護書籍,不在公用書籍上亂寫亂畫。***

  6、認真書寫的習慣******1***讀寫姿勢端正,會正確執筆,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頭,執筆處離筆尖一寸。***2***書寫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潔淨,不亂用塗改液和修正紙。文字和符號都要規範,格式要美觀。***

  7、自評互評的習慣******1***在學習過程中,要逐漸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讓學生學會激勵性的評價,既會評價自己,又會評價別人。***

  8、蒐集資料的習慣******1***能利用查閱圖書、上網瀏覽、實地考察、走訪調查等渠道主動蒐集與學習相關的材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2***對蒐集的各種資料能進行分析、歸類、整合。***

  9、動手操作的習慣******1***學生能獨立完成教科書上所要求的各類操作實驗,操作步驟正確。***

  10、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1***能複習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完成並細心檢查作業。***2***注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