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你的學習型別是成功學習的第一步

  問題:我從小就是一個比較愛動的人,平時總喜歡在手裡玩點什麼 高中數學。另外,坐的時間稍微一長就很難受,上課也有時管不住自己,喜歡和同學說話、做小動作。所以,很不喜歡我,平時我媽在家也總說我管我,我也想努力學好啊,但是成績一直很差。,我這種型別的人該怎麼?

  瞭解你的學習型別是學習的第一步

  在上面這個問題中,這位同學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概念——“型別”。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碰到各種與“型別”有關的概念,比如:人有不同的血型,A 型、B型、O型、AB型等。同樣,在學習中也有不同的型別劃分,從生理角度來說,學習型別可以簡單分為視覺型別、聽覺型別和動覺觸覺型別。大家都知道,如果不瞭解一個人的血型是決不能夠給他輸血的,否則會引起生命危險;那麼,如果我們不瞭解一個學生的學習型別就簡單地採取某種方式也是很不負責任的。很多學習困難實際上是由於對自己的學習型別不瞭解造成的,也就更談不上在此基礎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因此,可以說“”。

  從這位同學的自我描述看,他極有可能是動覺觸覺型的學習者,這種學習型別在人群中也是比較普遍的,大約有將近30%的人屬於或者部分屬於這種型別。通常在學習中,他們更需要運動、需要感覺、需要觸控、需要動手去做的過程。如果強迫他們坐在上不動,那麼他們就會感覺非常的無聊乏味。同時,這種學習型別不容易被當前的教育所接受,很多人的成績在同學中處於落後狀況,甚至有些和老師會認為是多動症的表現,認為他們屬於差生。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其實,每個人生來都是動覺觸覺型別的學習者,小時候我們認識世界,就是靠最直接的感覺,我們會用牙咬、用手抓、用腳踢、用頭撞,我們很直接地感受世界,獲得一手。但是,隨著我們的長大、社會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形成,我們開始覺得“不好意思”了,於是,大多數人放棄這種方式轉向了視覺型別和聽覺型別,而有一小部分人卻保留了這種和方式,成為我們現在討論的動覺觸覺型別。那麼,是不是這些人在學習上真的有困難呢?其實,他們在學習和掌握方面非常 “厲害”,只是教育他們的方式要與眾不同而已。如果方法得當,他們往往會作出巨大的貢獻。最典型的動覺觸覺型別學習者就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

  為了讓大家更好解學習型別的概念,並和自己有一個直觀的聯絡,我把另外兩種主要學習型別的日常表現做個簡單描述:

  視覺型別的學生非常喜歡看書、雜誌和報紙,如果你向他問路,他可能會給你畫一張很清楚的地圖。這類學生在學校裡通常受到老師的喜歡,因為他們能夠比較認真地聽講,專心地看老師在黑板上板書、講解,同時,他們在閱讀書籍方面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如果他搞清楚一個複雜問題,他往往會說“我明白了”。

  聽覺型別的學生非常喜歡音樂和收聽廣播,他們通常對讀一本書不是很感,他更需要得到聲音資訊。他很喜歡交談,與新老朋友都會很好相處。同時,他對老師的關注更多地集中在聲音方面。如果有人教會他一個複雜問題,他往往會這樣表示“我聽懂了”。如果你要給他買禮物,那麼買一個錄音機或者MP3,而不要買一本書。

  學習方法與學習型別有著極大的聯絡,總的來講,視覺學習者在運用畫圖學習法和分類學習法方面會比較成功;聽覺學習者如果能有一個喜愛的錄音裝置,如隨身聽、錄音筆等,可能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動覺觸覺學習者會比較傾向於體驗學習法、遊戲學習法、出題法和運用學習法。建議大家在學習中去嘗試各種方法,從中發現適合自己的種類,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體系。

  針對這位同學提出的上述問題,在此,我對動覺觸覺學習型別給出一些具體的學習建議,也希望這位同學能夠從中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來改進自己的學習:

  坐著學習時間不要過長,通常在30分鐘左右需要起來活動一下,當然,活動時也可以繼續學習,例如:邊走邊讀;

  增強學科知識的基礎理解,加強與現實的聯絡,增加一些小實驗;

  掌握零碎時間學習法,如:單詞的卡片學習法等;

  在學習古詩詞時儘量使自己找到一個類似的情境,帶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去體會作品,達到情感共鳴;

  可以考慮把學習材料畫在一張巨大的紙上,把它鋪在地板上填寫內容,邊看書邊操作。例如:在記中國地圖時,先做一個大地圖,然後把地圖按省區剪開,再動手把地圖拼在一起;

  在平時閱讀的時候,讀完材料之後,可以放一些音樂,並隨著節奏擺動。然後做一些身體的運動,如散步、游泳,或者一邊運動你的身體,一邊在心裡通過來練習你剛才學到的東西;

  要充分運用雙手,可以做些實景模型、海報、雕像等輔助品來幫助;也可以在背誦的時候加入一些手勢增強效果;

  尋覓一個較大的空間讓你邊走動邊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