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散步預習學案

  散步這篇課文是在初一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那麼同學們應該掌握什麼知識點呢?應該怎樣預習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課時

  一、整體把握

  這一家人,祖孫三代,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家庭。作者表達了關於家庭倫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點是,“我”的敬老。試作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如果把母親冷落在家裡,散步就帶老婆孩子,那會怎麼樣呢?不少人往往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看來,沒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開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麼孤獨、淒涼、寒心。不勸母親一起散步,似乎也沒有良心的譴責。“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設,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第二個假設,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從兒子,那會怎麼樣?兒子如願,自然興高采烈,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驕縱。母親呢,老年人有涵養,自然不至於老大的不高興,但是,心裡總不大暢快。年紀大了,自己說話還不及小孫孫。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實在也算不得錯。而“我”唯母命是從,沒有把兒子當小太陽寵著,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孝敬,出於良心。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第二課時

  二、問題研究

  1.這篇短文為什麼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大詞小用確有好幾處。一處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一處說,面對“分歧”,“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一處把自己的話,說成“決定”。一處在結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樣的大詞小用,小題大做,透露作者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這件事講一個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麼呢?

  探究這個問題,要學會一種思想方法,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原則。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兩頭。兩頭都顧到,當然沒有矛盾。有時,無法兼顧兩頭,就像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無法“兩全”,只能顧一頭,那麼顧哪一頭呢?“決定委屈兒子”,就是顧老的一頭。因為伴同兒子的時間還長,言下之意,父母風燭殘年,想孝敬,時間也不可多得。這裡有一個家庭倫理道德的準則: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

  實行這個原則,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孫孫,總是謙讓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寵著孫兒的。孫兒呢,見爸爸為人孝敬,自己也聽話,你瞧他,不哭也不鬧。這一家多麼和睦。孩子長大了,爸爸年老了,就會像當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樣孝敬父母。好的家風就會代代相傳。

  再往深一層想,試看人性,疼愛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於此,借散步這個題材,宣揚一個倫理原則。照這個原則辦事,一個家庭總是比較和美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妻子的賢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她對婆婆沒有不孝順的表現,當“我決定委屈兒子”,妻子絲毫沒有爭執。一般說,婆媳關係更為要緊。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著墨不多,但是隱隱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為人妻,為人兒媳,理當如此。

  3.為什麼把“我”背母親,妻背兒子描寫得那麼鄭重其事呢?

  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跌的,非穩當不可。

  這個形象很有象徵意義,中年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4.這篇短文語言很精美,從哪些方面去學它的語言呢?

  學習課文的語言,可以把注意力專門放在詞句上。精美的語句反覆揣摩,揣摩作者怎樣遣詞造句,悟出一點道理來,今後自己作文,就會靈活運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這幾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態都顯現出來了,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情態畢現。“正因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缺乏文化修養的人,話是不會這樣說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現什麼情態,就要用什麼樣的語言。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比況得多妙!從內容上說,有迴環的關係,把母子關係一下子追溯到幾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溫順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這種妙思來自何處呢?就是寫甲與乙二者時,說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構造出這樣的妙句。

  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這是本文語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事物都是成雙成對的,把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說,力求把句子寫得整齊一點,就可以構成這樣對稱的句子。對稱的句子有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

  練習說明

  一 朗讀全文。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覺得這個標題好嗎?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一個標題,並說說你的理由。

  本題在標題上做文章,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也是揣摩標題藝術。第一問,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擬標題,可以各顯神通,擬好後,交流一下,相互評判,鼓勵創意。

  二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並與同學交流。

  本題要求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重點應放在“整個世界”四個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參見“問題研究”之三。

  三 下面這篇短文也是講三代人的故事。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與《散步》主題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則差別較大。本題作比較閱讀,培養鑑賞能力。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說《散步》更感動人,可以;說《三代》更感動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兩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說的是,寧可自己受傷,也要保護一老一小;《散步》說的是,孝順第一。衡量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也要從社會價值上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