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術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怎樣的

  我國古代兵器眾多,各種各樣的兵器和武術相輝映,劍術成為了我國曆史上一筆重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劍術的起源和發展。歡迎閱讀!

  劍術的起源和發展

  戰國到唐代,中國劍術的主要攻擊目標,多是人體正面的前胸部位附近,似乎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日本劍術受此影響頗深。戰國時,秦講究刺,楚講究斜正面突刺入小腹等等,這都和當時各國的冶金技術及戰陣佈局息息相關。

  漢唐則以環首大刀和唐刀取代劍,技法上有很大差別。

  而宋則恢復劍的形制,開始提倡走邊鋒,增加了取腕、取股等動作,步法上不再一味猛衝,改為了迂迴穿插。

  至明,則軍中大多佩刀,劍術主要在民間自生自滅,從抗倭作戰中可以得知,至少當時在軍中,普通兵士精劍法者極少。

  清以後則更進一步衰落,器雖精湛,術卻差相彷彿,有隔靴搔癢之感,令人不得要領。似以娛樂和鼓舞士氣為主,擊刺淪為末流,徒憑劍賞玩而已,這是軍中劍法的大概沿革。

  民間劍法,則在明代達到頂峰,不僅各流派交流頻繁,而且誕生了不少影響至今的門派和技術。

  可惜密不外傳、固步自封的思想過於嚴重,加之明後期海禁和禁武,中國劍法基本沒有機會與其他海外流派大規模交流,僅有和朝鮮李朝官方交流和日本一定程度民間交流。失去了發展的最好時機,扼腕可嘆。

  清則繼續大規模禁武,又大力壓制漢人高手在軍中的發展。中國劍法高手又多參加了各地反清組織,結局或佔山為寇,或亡於鎮壓,或流亡海外。特別是旅居海外的高手,對整個亞洲冷兵器格鬥的影響比較深遠。這段時期的中國民間劍法基本仍處於進一步衰敗。

  清末至民國年間,社會動盪不安,也促生了不少劍法高手建功立業,也有眾多技藝精湛者。然畢竟時代不同,火器進一步削弱了劍法的實戰功效,局勢也不允許有絲毫機會來發掘整理儲存。但是這個時期,民間劍法仍然在繼續小規模傳承。官方的話,仍以張之江的中央國術館為首。

  新中國建國後,曾經大力發展、挖掘、整理傳統拳械。但是多年動盪,已經使劍術高手基本消耗殆盡。斷代之後,難以彌補。十年浩劫,僅存的一點中國劍術和拳術火種也受到大規模摧殘,不少老一輩武術家和劍術家,或海外避難,或被整肅致死。十年浩劫後,又不知為何強行分離出規定套路並追求難、高、飄,進一步造成後繼無人。

  當時開始至今,中國武功在世界上留下兩種印象,一種是能打的功夫,一種是看著玩的武術味道的空手或者器械體操,另一種是剛剛起步的散打。“舞術”和“舞武”全國盛行,實戰技術則又避之不談。所以大陸的情況,是世人不知武為何物,僅僅在小規模範圍內流傳劍法技巧,又回到家族傳播的範圍。相反,臺灣省畢竟是炎黃一脈,卻又保留和發展了一些傳統劍法和傳人,而且切磋的紀錄似較大陸更多。

  現在這幾年,終於又開始重視傳統武藝,可惜被多年打斷的劍技傳承,奄奄一息,難以迅速恢復。

  中國劍法各流派方面,有著本質的差異,也有著本質的共通,等有時間我再詳細點說說自己的觀點。偶曾經寫過一篇東西,大約7萬字,而且還沒完成,說的就是各流派技術的大致區別、互相影響、比較異同。婚期將近,不知道還有沒有時間和精力寫完它。

  道教武術,若推理而論,拳術當在先,劍術當在其後。但按秦漢以來的實際情況來說,道教中又是劍術先於拳術。在中國武術界,武當派劍術比拳術更為悠久,自古就有“少林拳,武當劍”的說法。

  劍是古兵器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也是很受各種文人墨客以及俠士們的青睞的,如果你對這些都比較感興趣的話,那麼我相信這篇文章一定會讓你對劍術有一個新的瞭解的,能流傳幾千年,足以證明它的不凡。

  據典籍記載,武當劍術:“練劍之要,切忌停滯,身與劍合,劍與神合,於無劍處處處皆劍,能知此義可修大道。”分為三盤劍法,講究一劍多用,變在動中,奇正相生。以十三法為核心:點、崩、撩、掛、雲、抹、掃、穿、攔、圈、領、劈、帶貫穿其中,行劍如龍之行,首尾相應,剛柔相濟,神韻悠然自得。

  武當劍不僅很好地繼承體現了我國傳統劍術的特點,而且在理論上、技術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國術認略》中稱之為“太極腰,八卦步,實為別開生面之劍法”。

  劍術的主要門派

  武當、少林是中華武術的兩大門宗,武當劍是武當功夫的代表。武當劍為輕兵器之類,其法以鉤、掛、點、挑、剌、撩、劈、為主,練習時要求劍隨身走,以身帶劍,應用時要做到劍與身合,身與氣合,氣與神合。

  武當劍派劍法種類甚多,武當山主要以:太極劍、太乙玄門劍、九宮八卦劍、八仙劍、玄功劍、龍華劍等為主。

  太乙玄門劍是武當太乙門劍法,其劍法特點是快慢相兼,剛柔相含,練習時要求劍隨身走,以身帶劍,神形之中要做到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亦需要手、眼、身、法、步神形俱妙。此劍法,行如蛟龍出水,靜若靈貓捕鼠,運動之中,手分陰陽,身藏八卦,步踏九宮,內合其氣,外合其形,是武當劍中的佼佼者,自古為武當山的鎮山之寶,祕傳之法。

  明代常熟石電字敬嚴,得耿橘之傳,以授太倉陸世儀、通威陳瑚庵。俞大猷曾經李良欽學擊荊楚長劍。至清季,則有山東王耀臣以專門劍法名家,授之四川吳玉笙。玉笙授宋仔鳳,宋氏著《劍法真傳》行世。就予所見,當代專以劍法著稱者有李景林,其師為陳世鈞,說者稱其能臻神化。太極腰,八卦步,實為別開生面之劍法。又孫福全所著有《八卦劍》;趙連和所傳有達摩劍、綈袍劍;馬金標所傳有純陽劍;張景福所傳有盤龍劍。

  劍術的風格特點

  劍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有著很高的地位, 為兵器中之神,有君子之風。自古,行俠者佩劍而行,文雅高尚者佩劍,將軍統帥佩劍,由此可見劍是武術文化的精髓,是衡量功夫境界高深的尺碼。

  劍的擊法有;劈、刺、點;撩、崩、截、抹、穿、挑、提、絞、掃等。

  劍術的特點是:輕快敏捷、瀟灑、飄逸,有"劍走美式"、"劍如飛風"之說。劍術根據練法又分為行劍、勢劍、雙手劍、長穗劍、雙劍、反手劍等。

  劍術套路繁多,常見的有:自選劍術、青萍劍、武當劍、三才劍、三合劍、雲龍劍、八卦劍、太極劍、螳螂劍、通臂劍、醉劍、宣化劍、七十三劍、龍形劍、奇門十三劍、白虹劍、純陽劍、七星劍等。

  劍術的主要劍法

  ***1***刺劍:立劍或平劍向前直出為刺,力達劍尖,臂與劍成一直線。劍刃朝上下為立劍,劍刃朝左右為平劍。

  ***2***劈劍:立劍,由上向下為劈,力達劍身,臂與劍成一直線。掄劈劍沿身體右或左側繞一立圓;後掄劈劍要與身體後轉協調一致。

  ***3***掛劍:立劍,劍尖由前向上、向後或向下、向後為掛,力達劍身前部。上掛向上、向後貼身掛出;下掛向下、向後貼身掛出;掄掛貼身立圓掛一週。

  ***4***撩劍:立劍,由下向前上方為撩,力達劍身前部,正撩劍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貼身弧形撩出;反撩劍前臂內旋,餘同正撩。

  ***5***雲劍:平劍,在頭頂或頭前上方平圓繞環為雲。上雲劍在頭頂由前向左後繞環,要仰頭;左***右***雲劍在頭前上方向左後***右後***繞環,頭向左肩側倒。

  ***6***架劍:立劍,橫向上為架,劍高過頭,力達劍身,手心朝裡或朝外。

  ***7***點劍:立劍,提腕,使劍尖猛向前下為點,力達劍尖,臂伸直。

  ***8***崩劍:立劍,沉腕使劍尖猛向前上為崩,力達劍尖,臂伸直,劍尖高不過頭。

  ***9***截劍:劍身斜向上或斜向下為截,力達劍身前部。上截劍斜向上;下截劍斜向下;後截劍斜向右後下方,臂與劍成一直線。

  ***10***抱劍:右手抱劍於胸前,劍尖朝右為橫抱劍;劍尖朝上為立抱劍;劍尖朝前為平抱劍。

  ***11***穿劍:平劍,劍尖經胸腹間弧形向前為平穿劍,力達劍尖,劍身不得觸及身體;前臂內旋,立劍劍尖由前向後轉動而出為後穿劍,力達劍尖,高不過膝,低不觸地;掄穿劍劍尖向後、向左隨轉體貼身立圓繞環一週。

  ***12***斬劍:平劍向左***右***橫出,高度在頭與肩之間為斬,力達劍身,臂伸直。

  ***13***剪腕花:以腕為軸,立劍在臂兩側向前下貼身立圓繞環,力達劍尖。

  ***14***撩腕花:以腕為軸,立劍在臂兩側向前上貼身立圓繞環,力達劍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