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意義

  “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思想成為實現中國夢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以下是小編整理給大家的關於,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創造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創造性地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這些觀點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創新性回答。

  關於“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我們黨是一個堅持科學理論武裝、先進性特徵鮮明的黨,是一個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是一個經受得住各種風險考驗、不斷成熟自信的黨,始終是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包括各民主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也是人民政協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我們黨是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紀律嚴明是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這些觀點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創新性回答。

  關於“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闡述了系統完整的新理論: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要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經濟工作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活力和動力;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創新,關鍵是要靠科技力量;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這些觀點是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創新性回答。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規劃了——實現戰略目標的主要路徑

  如何實現上述巨集偉的目標?“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從多方面、多層次、多領域進行了謀劃。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要按照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要求,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標準、市場價值、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要做到一個“凡是”和兩個“一律”: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範管理、提高效率;企業投資專案,除關係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佈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專案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

  運用大邏輯,推動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認識、適應、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在2014年11月召開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實際增量依然可觀,而且增長質量在不斷改善;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增長主體更加多樣;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發展效能不斷提升。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無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還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都強調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要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使“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保證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把口號變成行動,把諾言變成現實。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意味著切實防止了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少權甚至無權的現象,切實防止了“家長制”、“一言堂”、“獨斷專行”的現象,切實防止了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後無人過問、更無人踐諾的現象,切實防止了權力傾軋、結黨營私、政局動盪的現象,切實防止了“蘿蔔招聘”、“繞道進人”、“因人畫像”等現象,切實防止了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廢法的現象,切實防止了權力制約上的“牛欄關貓”、“鐵帽子王”、“刑不上大夫”的現象。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指導——我們前進的方法論原則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不僅客觀認識到了我們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複雜的現實問題,而且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科學路徑。

  首先,體現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2015年1月23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強調:“我們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我們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鬍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將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看作是當前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這裡的主要矛盾就是中心問題。因此,我們要更加自覺地貫徹“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使每一項工作都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之中,不能遊離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之外。

  其次,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精髓。“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處處體現著辯證法的科學精神,具體表現為:

  ***1***國情、世情、黨情“變與不變”的辯證法。第一,國情的“變與不變”。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們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直到21世紀中葉,這一百年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不變的國情。但同時,要看到,不變中有變,2014年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7000美元,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產業結構以及城市結構的複雜程度已經不是1956年初級階段開始時、1978年改革開放啟動時甚至進入21世紀新千年時所能比擬的。做好任何方面的工作都要立足這一基本國情,處理好變與不變的辯證法。第二,世情的“變與不變”。2014年11月28日,在出席全國外事工作會議時,指出當代中國國際環境有“五個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複雜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極化向前推進的態勢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世界經濟調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程序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矛盾和鬥爭的尖銳性,更要看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秩序之爭的長期性,更要看到國際體系變革方向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確定性,更要看到亞太地區總體繁榮穩定的態勢不會改變。”這實際上就是五個變與五個不變:複雜性、曲折性、尖銳性、長期性、不確定性,這就是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時代主題、國際體系變革、亞太地區總體格局,都不會改變。第三,黨情的“變與不變”。我們黨的黨員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14年12月底,黨員人數達到8779.3萬人,約是1956年的8.8倍、是1978年的2.5倍,不管數量怎樣變化,對於黨員質量的要求沒有變。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不斷變化,如我們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執政的,不管條件如何變化,對於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建設的要求沒有變。

  ***2***戰略目的和手段的辯證關係:戰略目的和手段的有機統一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的,其他三個全面是戰略手段,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戰略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戰略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基礎。戰略手段之間的有機統一性,各項改革要有法有據,法治建設也要促進改革;改革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黨的建設要促進改革;依法治國要使黨治國理政法治化,全面從嚴治黨使全面依法治國更加能動化、科學化。戰略動機與結果的有機統一性,無論是哪一個全面都有一個啃硬骨頭的問題,有一個過險灘的問題,辯證法要求我們:敢於啃硬骨頭,還要善於啃得下、崩不了牙;敢於涉險灘,還要能上岸。

  再次,體現了系統分析的要求。培育以整體性、系統性、普遍性、全面性為特徵的辯證思維。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反對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看形勢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觀天、揠苗助長、削足適履、畫蛇添足。”如何培育辯證思維?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事實的整體性,從整體上去把握事物,不是孤立地看問題。正如列寧所言,在社會現象領域,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例項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唯一正確的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毫無疑問,正在成為我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不懈努力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正確認識“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科學內涵

  在經濟新常態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時刻,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把握好這“四個全面”,對於我們理解中央的各項決策,做好我們各方面的工作,具有統領性、指導性的意義。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黨中央保持一致,戮力同心,一起奮鬥和前進。

  有人認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句話,內容很明確,也很簡單。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關於這一戰略佈局的論述,就可以發現這四句話構成的戰略佈局,有很深的內涵,需要正確理解。

  我們注意到,對這一戰略佈局的論述,包含三層深刻的道理:

  第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這“四個全面”,每一個“全面”都有豐富的內容。這在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和以來中央通過的一系列決定中都已經有充分的闡述。在對“四個全面”的論述中,第一次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第一次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一次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同時,我們也知道,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圍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把我們黨建設成為一個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因此,正如所說的,在“四個全面”中,每一個“全面”都有重大戰略意義。

  第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既有戰略目標,又有戰略舉措。

  說在論述“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時,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因此,這“四個全面”雖然每一個“全面”都有重大戰略意義,但有“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之別,不能等量齊觀。一般來講,“戰略舉措”是為“戰略目標”服務的。或者說,“戰略舉措”是實現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也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好,全面從嚴治黨也好,都是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戰略目標與戰略舉措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務必牢記。

  清醒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在我們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大家正在熱烈討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口,要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這“四個全面”中的“戰略目標”?我們都知道,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臺階,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我們今天以及今後五年所做的工作都是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可以說,這是我們肩負的崇高、神聖而又艱鉅、緊迫的歷史使命。今天我們離2020年只有五年多時間了。或者說,歷史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我們在2020年要達到的目標有哪些呢?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上有五大目標,其中在經濟目標中有一個硬指標,這就是我們過去說過的“兩個翻番”,即“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時測算,今後8年年均增長7%,國內生產總值就可以翻一番;年均增長6.8%,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從目前來看,儘管這兩年經濟下行,還在可以實現我們奮鬥目標的區間之內。比如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4%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這些資料都在合理的區間之內。但是,我們不得不提醒自己,在經濟轉型的同時如果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是會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我們不唯GDP,但不能沒有含有較高質量和效益的GDP。所以,在貫徹“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時,落實所有的舉措,都必須牢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這就是我們今天在這裡討論“四個全面”科學內涵,討論“四個全面”中戰略目標與戰略舉措關係的意義所在。

  第三,“四個全面”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

  “四個全面”不是簡單的並列關係,而是有機聯絡、相互貫通的頂層設計。要求我們:“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前面我們說到,戰略舉措要服務於戰略目標,這裡還要補充一點,實現戰略目標也不能偏離戰略舉措的要求。比如講全面小康,講發展,不能違法亂紀,不能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除了戰略目標與戰略舉措之間要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三項戰略舉措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之間也要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而不要相互分割、相互衝擊、相互抵消。***作者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李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