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製作各種各樣的粽子

  粽子是漢族人民過“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下面給大家分享,希望能幫到大家。

  粽子的做法

  1.基本原料的預加工

  糯米、綠豆、花生米的泡製:將純糯米淘洗後,用60 ℃的水浸泡5小時,或用冷水浸泡12小時;綠豆淘洗後,加滾水浸泡3.5小時,或用冷水浸泡12小時後去皮,效果最佳;花生米加滾水浸泡3小時,或冷水浸泡5小時後去皮。

  蔥姜油的製作方法:把蔥末、薑末、精鹽少許放在25克豬油中炒成金黃色,出香味後,撿去蔥薑末,即成蔥姜油。

  糯米綠豆瓣的製作方法:將泡好的糯米、綠豆瓣,以3∶1的比例混合拌勻後,加點鹼 ***3公斤糯米,10克鹼*** ,再拌入蔥姜油,即成糯米綠豆瓣。

  豆沙的的製作方法:將煮爛的紅小豆,放在小竹篩中,篩底下放一小盆水。用手在篩底上揉搓豆子,豆沙篩入水盆中,將豆沙水倒入豆包布口袋中,擠落水分,即成豆沙。

  棗泥的製作方法:將紅棗煮爛,去皮,去核,搗成泥,加白糖和糯米粉合勻,即成棗泥。

  2.基本的包裹方法。

  取2片泡好的粽葉,折成鬥狀,填進糯米綠豆瓣,把餡料夾在糯米中間,上面蓋好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或者包成三角形、斜四角型,或者您能創造出來的其他形狀,關鍵是要包緊、紮緊,不能洩露,不能一煮就開。

  3 .基本煮法。

  將包裹好的粽子上蒸鍋,一定要碼緊,放冷水,沒過粽子為準。武火煮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即好;也可用壓力鍋,煮25分鐘,離火再燜5分鐘即好。

  以下是幾種較為特別而簡單易學的粽子:

  1 .鮮果粽子

  原料:棗泥、栗子、葡萄乾、白糯米 。

  做法:栗子和葡萄乾切成粒,與棗泥混合成餡。白糯米泡在冷水裡三四個小時,然後按照一層米、一層餡的順序,一共包裹上三層米、三層餡,最後將這些原料用粽葉包裹起來,煮熟即可。

  2 .八寶粽子

  原料:糯米,棗泥,豆沙、薏米、綠豆,蝦仁,瓜條,金橘,青梅。

  製作:將薏仁、綠豆用水泡開;蝦肉炒熟加味,切成段;瓜條、金橘、青梅切成粒,與棗泥、豆沙混合為餡,如法包裹蒸煮即可。

  3 .百果粽子

  原料:糯米、青梅、菠蘿肉、冬瓜條,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乾、紅絲、白砂糖。

  製作:先將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用白糖水煮,瀝乾水分,然後用白糖醃漬24小時,即成餡。包成五角方底粽,煮1小時即可。

  4 .綠豆鴨蛋粽

  原料:糯米、綠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 ,熟鹹鴨蛋黃5個。

  製作:將蛋黃切碎,糯米、綠豆洗淨泡好,然後與花生拌勻即成餡。取泡過的粽葉折成鬥狀,填入適量餡料,包好後入鍋加冷水浸沒粽子,武火煮沸1小時後,改文火煮1小時即可。

  5.陳皮牛肉粽

  原料:泡過的糯米、綠豆各1000克,牛肉、陳皮各100克 ,豬肉末50克 ,蔥末、薑末、食鹽適量。

  製作:用豬油將蔥末炒黃,依次放入牛肉、陳皮、豬肉末炒半分鐘後,淋上麻油即成餡。包時先填進拌勻的糯米、綠豆,將餡料夾在中間,再按上述方法煮熟。

  6.臺式粽子

  原料:長糯米、豬肉、香菇、鹹蛋黃、醬油、糖、五香粉、鹽。

  做法:把豬肉切成長約4公分,寬2公分的長條;香菇泡軟後,去蒂切成條狀;再將豬肉、香菇以醬油、五香粉、鹽、糖等調味料醃2小時;鹹蛋黃切半備用。包時放入豬肉、香菇、鹹蛋黃等餡料,再加上糯米填滿,包好即可。做好後放入鍋中,以水蓋過粽子,用中火煮2小時,熟透了便可食用。

  粽子的文化習俗

  廣東地區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個頭大,外形別緻,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潮汕的粽子別具特色,其中一種叫“雙烹”的粽子,是潮汕地區久負盛名的傳統名小食。裹蒸粽是肇慶特產,人稱“茶點王”,但與人們熟悉的“端午粽”卻有明顯的區別。一般的粽子多用芒葉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長條形,而肇慶裹蒸則用本地特有的冬葉包裹、水草包紮,呈枕頭狀或埃及金字塔形。

  廣西地區

  桂中地區喜包形態酷似枕頭的大枕頭粽。桂中地區的大枕頭粽一個用上半斤至一斤米;而桂林地區喜包一斤米可做六七個粽子的小枕頭粽。桂林以北則喜包形態恰似狗頭的狗頭粽。在粽子包制過程中的配料方面又各有特色。如桂林人包粽子喜加點鹼粉,以煮熟的粽子產生鹼香味;而全州人包粽子喜歡用稻草灰水浸泡糯米,用這種方法包製出來的粽子既有適中的鹼香味,亦有誘人食慾的色彩。

  海南地區

  與大陸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柊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可放入鹹蛋黃、豬肉、豬蹄、鹹魚、叉燒肉、雞翅等作餡料。風味獨具,熱粽剝開,先有柊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令食者胃口大開。海南粽子又以定安黑豬肉粽、儋州洛基粽子、澄邁瑞溪粽子最為馳名。此外,海南粽子還有將草木灰泡水後取上層清液浸泡糯米後,製作的鹼水粽。海南黎族也有三色粽和用椰子葉包制的粽子。[5]

  臺灣地區

  帶有濃厚的閩南風味,品種甚多,有白米粽、綠豆粽、叉燒粽、八寶粽、燒肉粽。

  閩南地區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鹼水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的粽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五花肉並先滷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而不膩。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泉州鐘樓肉粽店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當然,也有蘸白糖吃的,那是白水粽。

  無錫地區

  無錫的粽子相較同為吳地文明的蘇州,無論是包的方式還是用料等,都不是那麼講究,更沒有那麼精緻。從包粽子的方法上看,無錫人包粽子更喜歡包小腳粽、三角粽等。用料方面,無錫普通百姓家庭吃的粽子多是赤豆餡、白米餡以及肉粽,這些餡料相對取材簡單,儲存時間也長。

  湖南地區

  湖南汨歷來以品種多、製作精巧而著稱於世。汨羅的燒肉粽,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滷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作料,油潤不膩。

  粽子的歷史記載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

  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西晉周處稱呼粽子為“角黍”,《風土記》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另有民間傳說:包粽子其實是暗示屈原是被綁著扔到水裡害死的,並不是自殺的。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卻說:“粽”,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制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

  粽子的捆綁方法

  用牙齒咬住線的一頭,一手拿粽子,一手拿線的另一頭繞著粽子兩圈或者一圈***按你線的長度***然後線的兩頭打一個結,粽子要用棉線或蘆葦葉來綁,南方地區也有用竹葉來綁。不論用哪種東西來綁,都最好綁緊點,太鬆了會在煮的時候鬆散開。千萬不要用塑料線綁,會在煮的過程中產生有害物質,滲透進粽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