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兒子的好方法

  作為父母,總是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有出息的人,因此在教育上總是不遺餘力。所以,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一:

  不要採取過激的方式。

  有的家長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罵不容易成才”。所以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是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而是不分青紅皁白先罵一通、打一頓再說。這樣粗暴的對待孩子,不僅沒有辦法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很有可能會在心裡留下陰影,性格容易變得偏激。

  要以身作則。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空洞說教遠不及實際行動的影響力大。不是有這麼一則公益廣告嗎,母親給外婆洗腳,小兒子看在眼裡,便有模有樣學著要給母親洗腳。同樣的,“上樑不正下樑歪”,做家長的如果品行不端,那麼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說不是一個失敗的複製品。可見大人的言傳身教真的很重要。

  大人的意見要統一。

  有的時候家長之間相互要通氣,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要爭取一致,態度也要統一,切忌你說東我說西,你扮白臉我扮紅臉,更不能當著孩子面就相互數落。否則的話孩子往往會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該聽誰的。時間一長,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會蕩然無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較困難了。

  不要扼殺孩子的興趣。

  學業固然重要,但是興趣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源泉。現在的社會需要的不是讀書機器,而是全面發展的多面手。所以,如果孩子表現出某方面的愛好,千萬不要干涉,而是應該鼓勵他,說不定還能成為孩子的一項技能。

  二:

  一則:

  兒兩歲。某日,頭撞桌角,長一包,大哭。一分鐘餘,我走向桌子,大聲問:"桌子呀,是誰把你撞疼了?哭得這麼傷心?”

  兒止哭,淚眼看我。我撫桌,衝兒問:"誰呀?誰撞疼了桌子?""我,爸爸,我撞的!""哦,是你撞的,那還不快向桌子鞠個躬,說對不起!"兒含淚,鞠躬,說:"對不起"。

  自此,兒學會了責任和擔當!

  二則:

  兒三歲。無故大哭,我問:"咋了,哪不舒服?""沒有不舒服。""那為什麼哭!""就是要哭!"明顯撒嬌。“好吧,你要哭我們都沒意見,可是你在這兒哭不合適,會打擾我們說話的,爸爸給你找個地方,你一個人好好哭,哭夠了再叫我們。”說完將兒關進了洗手間:"哭完了敲門。"2分鐘,兒拍門:“爸爸,爸爸,我哭完了!”。"好,哭完了?哭完了就出來吧。"

  至今,兒18歲,仍未學會操縱和遷怒!

  三則:

  兒5歲。傍晚,牽兒散步經小橋,橋下碧水見底,暗流洶湧。兒仰頭看我:“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我一愣:“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過我們先回家,換一下衣服。”

  回,兒換衣畢,見一盆水在面前,困惑。

  “兒子,下水游泳得把臉埋進水裡,這你懂吧?”兒點頭。“那我們現在就先練習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我看錶。"好!"兒把臉埋進水裡,豪氣沖天?僅10 秒:"呸呸,爸爸,嗆水了,好難受。""是嗎?等等跳到河裡,可能會更難受些。""爸爸,我們可以不去跳嗎?""好吧,不去就不去了。"

  從此,兒學會了謹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