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樹脂病如何防治

  柑桔樹脂病又有沙皮病、蒂腐病、黑點病之稱。在我國柑桔產區均有發生,是柑橘的常見病害之一。小編為大家介紹這種病的厲害之處。

  柑桔樹脂病防治措施

  1***農業措施。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營造防風林,改善生態環境;防寒防凍,保護枝幹;及時防治蟲害,避免各種傷口發生。

  2***化學防治。春梢萌發期、花落2/3以及幼果期各噴1次藥。藥劑可選用0.5%-0.8%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苯醚甲環唑2000倍液,或百泰***唑醚·代森聯***2000倍液,或53.8%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900倍液。

  ***注意:雨季時,應在枝葉沒水珠再噴施銅製劑。***

  枝幹發病可採用縱刻病部,塗藥治療,塗藥時期4-5月、8-9月,每期塗3-4次。藥劑可選用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倍液,塗敷前,病部用1%硫酸銅液先行清洗。也可用80%大生M-45可溼性粉劑100倍液,或1∶4食用鹼水塗抹病部。塗敷藥劑後,應常檢查病樹。

  柑桔樹脂病發病症狀

  以病菌為害柑桔的枝幹、葉片、枝條、果實。因為害的部位和環境條件不同可分為幾種型別:

  1***流膠

  枝幹被害,引起皮部壞死,皮層組織鬆軟,有小的裂紋,水漬狀,並滲出褐色膠液,有酒糟味。高溫乾燥情況下,病部逐漸乾枯、下陷,皮層開裂剝落,木質部外露,疤痕四周隆起。

  2***沙皮或黑點

  新梢、嫩葉和未成熟果實被害後,在病部表面呈現許多散生或密整合片的褐色、黑褐色硬膠質小粒點,表面粗糙、隆起,很像黏附著許多細沙。故稱沙皮病。

  3***乾枯

  枝幹病部皮層紅褐色乾枯,略下陷,微有裂縫,不剝落,在病健部交界處有明顯的隆起線,但在高溼和溫度適宜時也可轉為流膠型。病菌能透過皮層侵害木質部,被害處為淺灰褐色,病健有一條黃褐色或黑褐色痕帶。

  4***枝枯

  枝條頂部出現明顯病斑,褐色,病健交界處常有少量流膠,嚴重時枝條枯死,表面產生無數小黑粒點。

  5***蒂腐

  果實在貯藏條件下其症狀為褐色蒂腐病。病斑常始發於蒂部,開始出現水漬狀褐色病斑,革質,有韌性,用手指輕壓不易破裂。病斑邊緣呈波紋狀,白色菌絲在果實內部中心柱迅速蔓延,當外部果皮1/3-2/3腐爛時,果心已全部腐爛,稱穿心爛。有時在病果表面覆蓋一層白色菌絲體,散生黑色小粒點。產生上述症狀的病菌,均能透過皮層侵入木質部,受害的木質部淡灰褐色,在病健處有一條黃褐色或黑褐色帶痕,這是樹脂病的特有症狀。

  柑桔樹脂病病原

  病原菌屬子囊菌亞門,球殼菌目真菌。通常見到的為無性階段屬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分生孢子器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具瘤狀孔口,黑色,分生孢子卵圓形或紡錘形,無色,單胞,另一種為絲狀或鉤狀孢子,單胞,無色。

  菌絲生長的溫度範圍為10-35℃,最適溫度為20℃。卵形分生孢子發芽適宜溫度為15-25℃。絲狀或鉤狀分生孢子不易發芽。分生孢子終年可產生,尤以多雨潮溼期為甚。

  柑桔樹脂病發生規律

  病菌主要以無性世代的菌絲、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組織內越冬。當環境條件適宜時,潛伏的菌絲恢復生長髮育,形成更多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等媒介傳播,從傷口侵入,引起發病。

  此病菌為一種弱寄生菌,只能從寄主傷口侵入。樹勢衰弱,可加重發病。當病菌侵染無傷口、活力較強的嫩葉和幼果等新生組織時,則受阻於寄主的表皮層內,形成許多膠質的小黑點。只有寄主有大量傷口存在,且雨水多、溫度適宜時,枝幹流膠和乾枯才會發生流行。而黑點和沙皮的發生則僅需要多雨和適溫,在雨水較多的柑桔產區,黑點和沙皮均可常年流行。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