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曾國藩成功的祕訣

  對於曾國藩此人,大家都不陌生。曾國藩能以一個農家子弟封侯拜相,憑一介書生屢立軍功,權傾天下仍得善終。毫無疑問,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非常成功的人物。但是,這位晚晴歷史上最成功的人物也曾經是一個“庸人”,甚至是一個連賊也敢痛罵的人。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全方位瞭解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拯救大清,甚至改變世界的曾國藩成功的祕訣,歡迎閱讀!

  曾國藩一生完成了中國古人對自己的至高要求,“立德、立功、立言”,他是此三者兼具的傳奇,他是道德楷模,同時又治國平天下。他的家書、日記、奏摺都折射出治家治國理念的成功,從仕途、交友、家教等不同角度給予人們借鑑。

  來自大山裡的農家子弟,家族沒有官場背景,卻十年七遷,官居極品,曾國藩的成功究竟來源於什麼?人們苦苦追索,想從他身上學到成功的金科玉律,修身處世,立於不敗之地。

  曾國潘成功的四點原因。首要的便是“立志就立堅卓之志”。一旦做事就要把它做大做好,他的書房牆上掛著“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只問耕耘”的立志箴言,如此功名羞恥之心,有多少人說得出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曾國藩在湖南嶽麓書院讀書時受同學排擠,他二話不說把書桌搬到門外月光下繼續苦讀。同窗們都對他的忍辱負重感到納悶,他說:“我的目標只有學習,其餘忽略不計。”他一生記日記從不間斷,如此毅力著實令人佩服。顯然光靠機遇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是審時度勢,乘勢而起。不論是考功名,出山為官,還是練湘軍鎮壓太平軍,曾國藩善於根據時代的潮流,把握最好的時機。他不願攀關係,那樣容易受制於他人的淫威,難以掌控自己的命運。

  血誠與堅忍也是曾國藩功成名就最關鍵的素質之一。這是對自己而言的,更是對國家對大清朝廷的。要固守這份血誠已屬不易,還要實現它。曾國藩是在受到皇帝限制、大臣排擠、無權無餉的情況下實現的,是在包容和忍讓種種辱罵、批評、責難中做到的。

  最後則是求缺心態。“花未全開,月未全圓”也是一種美。換句話說,就是中庸之道。偏執狂可成就一時,惟中庸可成就一世。晚年曾國藩更是堅持此標準,小心謹慎,委曲求全,他裁撤湘軍,讓弟弟避了鋒芒,把光芒分給別人,不會遭人眼紅。隋教授在此處舉了一雙精美的象牙筷子的例子,若一味追求完美,從一雙好的筷子到房子、車子、妻子都要求檔次上的匹配,勢必導致貪得無厭。

  曾國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是中國的哲學陰陽調和。他認為一個人的功名、事業、富貴、地位、權勢,一切好的東西可以把他比之為放在陽的範疇,那麼一切坎坷、不利、退讓、寬容、厚道別人、自己壓抑,這許多方面歸為陰的範疇,這樣兩個東西要互補、要調和。瞭解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拯救大清,甚至改變世界的曾國藩。

  曾國藩的修身,人格修煉對他事業有幫助。首先是誠,為人表裡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第二個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個字是謹,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退、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

  曾國藩的事業成功之道,再一點,就是大功不舉。翻開中國的史冊,常見這樣的一些故事,與人相處共患難易,共成功難,功高震主。尤其是在擁有生殺大權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勞更是很難。還有同事的眼紅嫉妒,從古以來建立大功又得善終的不多。曾國藩很清晰地洞察到功高震主這樣的局面,他淡化自己頭上的光環。儘可能地縮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標。他將功勞歸之於朝廷,歸之於友軍,而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聲稱做得不夠。大量裁撤湘軍,90%的湘軍被裁撤。他恢復鄉試,贏得了世人的稱讚,渡過了表面風光而實際上危機四伏的險惡的政治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