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故事分享

  你因成功而內心充滿喜悅的時候,就沒有時間頹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成功故事,歡迎閱讀!

  成功的故事一

  他叫張小盒,一個網路動漫人物,辦公室小白領,沒有錢,沒有女朋友,每天拼命地加班,在無奈中尋找快樂。張小盒,臉色憔悴,如焦黃的土豆,穿白襯衫,系藍領帶,小小的身子,方方正正的大腦。就是這樣一個張小盒,瞬間成了都市白領的代言人。

  成功,就是把人心撼動張小盒很快成為網路紅人。作為虛擬動漫人物,張小盒入選《第一財經日報》SNS中國先鋒人物。07年11月,一本《張小盒Office異想記》的書也跟著面世了,一版就是10萬冊,在《新京報》、《京華時報》和噹噹網的排行榜上,都進入了前五名。張小盒成了都市白領擁戴的“人民代表”,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想說卻不敢說的話,張小盒說了,他們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張小盒做了。

  張小盒的主創者叫陳格雷。陳格雷在廣告界叱吒風雲近十年,是廣告界中頗有影響的人物。他的公司經常能做到百度、康佳那樣的大品牌。但陳格雷並不就此滿足了,他覺得自己一定能夠做一項比廣告更有價值的事情。2006年初春,35歲的陳格雷離開了自己經營9年的廣告公司,將妻子和只有5歲的孩子留在廣州,隻身來到北京。來北京後,陳格雷先在一家公司打工,這家做網路動漫的公司挑動了他的創業靈感,陳格雷明白了自己將要做的事業:動漫。

  陳格雷開始設計動漫人物。他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動漫形象的雛形,但最終都放棄了。一天,陳格雷行走在北京街頭,放眼望去,滿是一張張倦意沉沉的臉孔,一雙雙行色匆匆的腳步,一座座像盒子一樣聳立的高樓大廈。陳格雷忽然有了靈感:房子是盒子、辦公室是盒子、電腦是盒子、桌子是盒子、汽車是盒子、我們無時無刻不是生活在盒子裡,我們好想開啟盒子,跳出盒子。

  在現代社會裡面,我們每個人已經被折磨成了方形。於是,一個方頭方腦的形象在陳格雷的腦海中慢慢清晰起來,一時間彷彿所有的想法都找到了出口。陳格雷給這個方頭方腦,又有些小男人樣的動漫形象,起了一個又平常又順口的名字——張小盒。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陳格雷在網上和林小能相遇了。這個在盒子間裡埋頭工作的年輕人,想要擁有一隻盒子,一臺個人電腦。他在網上打出個人廣告:“誰贊助我5000元買膝上型電腦,幫他實現價值3萬元以上的廣告效果。”他這樣計算自己作為個人媒體的宣傳效果:每天會在大街、公交車、地鐵、咖啡廳等地方使用及攜帶膝上型電腦,上面可以貼加贊助廠商的廣告;約見朋友與客戶時,可以推薦贊助公司品牌;此外還可以在線上進行個眾宣傳:向所有QQ好友、群好友,MSN好友推薦,利用部落格、論壇、郵件簽名等形式宣傳;邀請至少10個比較好的博友為自己寫文章宣傳,這些博友的點選率有10萬、20萬等。陳格雷對林小能的創意大加讚賞,他們組成了盒子團隊。

  林小能和陳格雷簽了一份個人媒體傳播的合同後,就開始兌現自己的承諾。他揹著有張小盒形象的書包,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處轉悠,回到自己的住所,就趴在換來的膝上型電腦上,通過自己的部落格、MSN、QQ和各種網路論壇上瘋狂地傳播著張小盒的故事。盒子粉絲們自發建立的QQ群,一個月的時間就達到了100多個,張小盒三個字在百度的搜尋量,也從一開始的7千多,迅速發展到了100多萬。

  陳格雷也沒有閒著,利用自己從事廣告多年的經驗,把張小盒的故事,貼到了許多報紙上。張小盒在陳格雷、林小能兄弟倆的推動下,進入了都市白領的生活中,迅速在網路上火了起來,而且火的速度之快,讓陳格雷和林小能都意想不到。張小盒一夜之間成了聚寶盒。

  一些嗅覺靈敏、希望開啟白領市場的企業爭先恐後,希望能借網路紅人張小盒的嘴,來說說他們的故事。國內大名鼎鼎的聯想找上門來尋求合作,讓他倆專門為聯想的一款電腦量身定做“聯想版”的張小盒故事。可是陳格雷想都沒想,就說:不能合作。因為盒子團隊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一個原則,不能將任何品牌的內容植入張小盒漫畫中來,張小盒是都市白領的代言人,他給受眾的,是一種人心的感動和共鳴。

  一家話劇社找上門來了。 2008年4月1日,根據張小盒動漫編成的話劇《辦公室有鬼之“盒子門”》,在北京朝陽劇場正式上演,主角張小盒,第一次登上了舞臺,在舞臺的聚光燈下演繹現代都市人的盒子故事。看似只是現實中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是好多人一邊看著,一邊笑著,眼淚就不知不覺地湧了出來。

  盒子團隊每天都在賦予張小盒新的內容,不斷完善人物的性格,他們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讓張小盒的文化價值不斷增加。無數網友在網路上通過郵件、跟帖等形式,用自己的經驗、故事及想象來編織張小盒,張小盒形象一天比一天豐滿起來。人們從張小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張小盒成為網路時代人心的粘合劑,人們通過張小盒,互相溝通,惺惺相惜,互相取暖。張小盒的價值,已不僅僅是簡單的財富價值,張小盒已成為一個直抵人心的文化產品。

  有人說,張小盒創造了一個小投入、大產出的財富神話。陳格雷也說,張小盒的身價已突破了一千萬,並且還在與日俱增,張小盒上市也不再是遙遠的夢想。張小盒告訴我們,有一種成功,就是把人心聚合,把人心撼動。


  成功的故事二

  她叫黛比·弗爾慈,20世紀50年代生於美國加州的一個普通農家。結婚後,作為家庭主婦,面對日益拮据的生活,她想到創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但做什麼呢?一沒有雄厚的資金,二沒有一技之長。於是,她想到了自己最拿手的就是現烤軟餅乾,不如就開一家這樣的專賣店。

  專注才能成功產生這種想法的當天,黛比找到了她認識的一名行銷專家。他在一家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瞭解市場經濟,熟悉市場行情,更重要的是這位專家曾經吃過她做的餅乾,對她的餅乾讚不絕口。

  黛比一見到這位行銷專家,就對他說:“你一直很喜歡我做的現烤軟餅乾,現在我想投放市場,你認為怎麼樣?”

  “這根本行不通,沒人會買你的現烤軟餅乾。”

  聽了這位行銷專家的話,黛比有點不死心,專門請教了不少食品方面的專家,他們大多還沒顧得聽完,就連連擺手,一致表示反對。她知道,他們提出的問題和困難,不論誰創業都會碰到。

  於是,黛比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他們經常吃自己做的現烤軟餅乾,會有更親身的感受,一定會理解和支援她開餅乾店的想法。

  想不到媽媽一聽到黛比的想法,就滿臉慈愛地說:“我不希望你每天站在熱得要命的烤箱旁邊去賣現烤軟餅乾,還不知道能不能賺到錢。”

  婆婆一聽,立即提高了聲調,對黛比說:“那根本行不通。你從沒有做過什麼生意,家中的這點積蓄投進去,一旦血本無歸,你們可怎麼生活得下去。”

  黛比想不到自己在家人面前又碰了一鼻子灰。於是,她找到了周圍的鄰居、同事,逢人便講自己想開餅乾店的想法,想多方徵詢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沒想到,他們好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樣,都異口同聲告訴她,這主意太怪了,你去做根本不會成功的。

  後來,黛比把這一想法告訴給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溫蒂·馬克斯。她想自己最忠實的老朋友即使不怎麼支援,也會給她說些令她寬慰的話。想不到溫蒂·馬克斯一聽她的話,馬上告訴她:“我根本無法想象這點子成功的模樣。”

  面對大家投來的懷疑眼光,黛比沒有選擇放棄,1977年8月,她孤注一擲地開了第一家現烤軟餅乾專賣店。

  開張當天,黛比的餅乾專賣店真的沒有迎來一個顧客。在當時,一般人家都會自制餅乾,就算要買,大家總是買已包裝好的、咬起來脆脆的餅乾。難道自己開這種店,真的如人們所說,根本就不可能賺到錢?

  在極度沮喪的情況下,黛比想到了採用免費試吃的方法來吸引顧客。於是,她面露笑容地從店裡端出一大盤餅乾,走到街上請來來往往的行人試吃。在讓人們免費試吃的過程中,拉拉家常,交流一下做餅乾的心得,創造了一種溫馨友善的氣氛。時間一長,人們都自願到她店裡購買她做的現烤軟餅乾,很快就有了回頭客。

  隨後,黛比的餅乾專賣店顧客越來越多,規模不斷擴大,她想到了開連鎖店,從第一家開到第二家,一直開了幾十家。最早的連鎖店由她授權本店員工去經營,她自己則專注於餅乾的質量管理。後來,她的餅乾店越開越多,從美國開到世界各地,已先後在全世界1400多個城市開了餅乾連鎖店,年營業額逾4億美金,成為世界最大的“現烤軟餅乾”店的創辦人。

  另外,由黛比本人完成的第一部著作《黛比廚房的一百道食譜》,印刷成書,至今銷售已超過180萬冊,成為第一部躍入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食譜。她成功的創業歷程,受到美國各方的讚譽和好評,先後榮獲“全美十大傑出創業女性楷模”等榮譽稱號,因而邀請她到各地演講的邀約不斷,她還成為美國知名的勵志演說家。

  這就是黛比,相信自己,專注一心去經營是成功的關鍵。正如她本人常說的一句話:“只要認為自己是對的,就沒必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只管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就是了。”這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商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