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培訓有感

  幼兒園區域培訓經驗多多,快來領回家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準備的,僅供參考!

  篇一

  1.把好進區關。區域活動是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在選擇區域活動時,我們常會碰到這樣一些現象:有些區域幼兒特別感興趣,踴躍參加,而有些區域卻無人問津,為解決這一矛盾,許多教師往往採用“活動區分配指定法”,即教師強行指定幼兒的活動區域,這樣做違揹我們設定區域活動的目的本意,也影響區域活動的深入開展。事實上幼兒對區域活動的選擇和活動區內容的“新陳代謝”有關。例如在科學區,未提供玩水材料時,參加的幼兒往往達不到規定人數,但增加了玩水材料以後,材料的沉浮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慾望,使活動的情景大變,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擁向科學區,大大超過了規定人數。因此,我們應注意科學地投放材料,使每一個活動區都能成為吸引幼兒的強有力的磁場。

  幼兒對區域活動的選擇還與教師的有意引導有關。教師事先的引導有利於幼兒選擇意向的建立,事後的引導則有利於選擇意向的鞏固,在幼兒參加有關的區域活動之前,教師要對有關活動的規則、材料、情節以及有關的注意事項進行介紹。這種介紹實際上是一種主觀上的引導。

  幼兒持卡入區是教師把好進區關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即教師在每個活動區根據空間的大小為幼兒設定數量不同的插卡處。活動一開始,幼兒每人拿著自己的小鑰匙***小樹葉或小魚***入區卡,任意選擇區,然後將小鑰匙插在相應區域的插卡處,當插卡處插滿時,則表示該區已滿員,幼兒須另選其它區域進行活動,有空檔時,幼兒可隨時持卡換區。這樣,既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意願,實現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又能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進一步的發展。

  2.注意觀察指導。觀察是教育的先導,善於觀察是一個成功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觀察指導是教師把握區域活動過程的重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師生互動。在活動中,教師要給孩子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幼兒在自我嘗試、探索和同伴交流、討論中學習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促進自主學習。

  幼兒活動時,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在活動中是否能積極主動地探索?是否能堅持完成某一活動?是否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創造性地使用材料、嘗試新的玩法?怎麼在玩?遇到了哪些困難?解決了沒有等等,通過觀察、瞭解、分析幼兒,從而發現問題,掌握動態,因勢利導。

  在不斷的實踐反思中,我們領悟到:要學會觀察,真誠地向幼兒學習,真正讀懂幼兒的心。觀察必須細緻、深入,活動開始、結束時採用整體觀察為宜,活動中要有目的地重點觀察,並在此基礎上根據需要,選擇時機,適時介入,適時參與,適時引導,與幼兒一起協商,提出建議或進行啟發性提問;與幼兒共同探索,激發幼兒想象、思考,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師要“變成孩子”,與幼兒共享“歡樂”。

  3.深入講評。區域活動後的講評是對區域活動的進一步完善,其目的是為了將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的一些有價值的內容在集體中進行討論和推廣,它有助於平衡個別指導和集體教學,充分地激發同伴之間的學習,以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講評時應兼顧到過程和結果:

  ***1***注重過程的評價。教師評價的原則是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讓孩子自己成為評價的主人。活動結束後,教師可以引導孩子相互講述自己高興的事情。如:“你是怎麼玩的?”“為什麼玩得這麼開心?”也可要求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創新的玩法,如:“使用了哪些新的材料?”“和以前的玩法有什麼不同?”說說自己是如何與同伴一起學習的,碰到困難雙方是如何解決的。讓幼兒在交流中知道哪些是快樂的事,哪些是不快樂的事,並找到解決的方法。這一環節,一方面讓幼兒充分回憶了操作中碰到的種種問題,讓孩子將新的認知提升為經驗;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孩子喜歡交流、願意共享的需要。

  ***2***注重結果的評價。處處有教育,人人有發展,教師要善於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以肯定鼓勵為主,如幼兒作品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表現,能克服困難,相互合作的學習品質,整理物品的良好習慣等進行適當的正面講評,讓孩子感到老師對他們是很關注和很重視的。只有在這種成就感的不斷刺激下,幼兒參加區域活動的興趣才能長盛不衰。

  總之,提高區域活動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師把握好環境、內容、過程這三個方面,更需要教師不斷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使區域活動的教育目標得以實現。

  篇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材料應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區域環境的創設中,要根據教育主題的具體要求、幼兒的發展水平、活動室的地理位置等實際情況出發,開闢出一個個可供孩子們相互交流、共同促進又互不干擾的小天地,讓他們在模擬環境中成為活動的主人。

  1.區域設定要注意適宜性、趣味性。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讓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自然的發展,教師的職責在於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環境。”因此,因地制宜地創設一個能吸引幼兒、引導幼兒、支援幼兒活動的區域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打破了班級及年段的界限,根據本園的建築特點——長走廊,想方設法“變廢為寶”,創設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魯鎮風情”全園性區域。如用稻草做成古樸的農家屋頂;廢蛋糕盒疊放起來,包上家長們拿來的次品布做成漆黑透亮的臺門柱子;泡沫板塗上顏色、割成古色古香的窗格子;廢舊席子添上幾筆做成一道道幽雅的窗簾和屏風……這裡的環境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他們看看、問問、摸摸,在充滿古鎮風味的小街裡充分感知、盡情模仿、大膽交往,這些都成了他們自身探索的需求,常常流連忘返。各班則充分利用陽臺、衣帽室、午睡室以及教室的四角,科學合理地設定“魯鎮街景”“手工作坊”、“義賣”等區域,小朋友們可在教師的視線內活動,指導方便、互不干擾。

  2.材料投放要注意層次性、操作性。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材料來實現的,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個別差異,提供不同難度的又便於操作的材料,最大限度地調動其探索的積極性,讓每個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都得到發展。如小班的材料趨於生活方面,中班趨於嘗試探索方面,大班趨於合作探索方面。在同一年齡段也要注意個別差異,如提供鑷子、筷子、調羹、磁鐵,讓幼兒探索用哪種工具能較快地取出大頭針。第一層次:是讓幼兒取出混雜在赤豆裡的大頭針;第二層次,是讓幼兒取出在大小、深淺不一的小口瓶子裡的大頭針。再如按數字夾彈:能力弱的用調羹,能力強的用筷子,並進行計時訓練。

  在區域材料的操作上,除了材料的方便可取、持久耐用以外,還應考慮材料的檢驗效能,即孩子可以一邊操作,一邊檢驗自己的操作是否有誤,以便及時調整,方便孩子自主學習。如小班孩子的“磚塊圖形鋪路”遊戲,在大小、形狀不同的磚塊中,讓孩子找出合適的,把坑坑窪窪的路修好,就是一個很好的材料。最後能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孩子們不勝喜悅。

  3.牆面創設要注意提示性、展示性。區域活動更多的是為幼兒創設、提供自主探索的活動空間,因此,活動中教師不妨變得“被動些”、“遲鈍些”,有些活動幼兒能獨立操作完成的,教師應儘量減少顯性指導,只是提供一些範例、圖示即可。為此,我們在區角的牆上,設定了圖文並茂的指示牌,將規則、流程很明白地告訴幼兒,提醒他們這是什麼地方?在這可以做些什麼?怎樣做?注意什麼……美工區:我們把作品的製作流程圖貼在牆上,讓幼兒自己按步驟嘗試、探究,如碰到困難,可以把範例拆開,一步一步地跟著學;在表演區,貼上節奏圖譜,讓幼兒邊看圖譜邊聽音樂演奏,更好地幫助幼兒進行演奏活動;在建築區,通過把幼兒自己拼搭過的東西畫出來,第一次、第二次進行縱向比較,展示在牆上。這樣,從牆面上就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的喜悅。

  篇三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獲得整體性的發展?關鍵在於內容的選擇。我園主要圍繞主題活動、地方特色、幼兒興趣的相互滲透來選擇區域活動的內容。

  1.與主題活動相融合。主題活動和區域活動具有共存性、相融性,這兩種教學活動都是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的,兩者的開展形式都比較靈活多樣。從教學與發展的整體效益上看,兩者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寬鬆自主的區域活動往往能很好地配合、補充主題活動。所以,我們以一種開放的姿態,立足傳統,相容幷蓄,將主題活動和區域活動有機結合,根據需要把主題活動的內容提前投放到區域活動中或把主題活動中沒有完成的任務延伸到區域活動中,讓兩種活動內容互相融合。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兵器”中,我們在建構區請幼兒搭建兵器,在計算區給兵器分類,在語言區展出“各式各樣兵器的圖片”,在美工區開展“學做兵器”、“設計未來的兵器”的活動,在科學區進行“潛水艇為什麼能潛入海底”、“軍艦為什麼會浮在水上”的探索。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主題活動的開展,而且使區域活動的整體性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與地方特色相結合。紹興是水鄉名城,烏篷船、茴香豆、紹興酒、社戲……無不散發著濃厚的地方文化氣息。紹興水養育了紹興人,紹興水滋潤了紹興情,孩子們看在眼裡,愛在心裡,急待嘗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應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引導幼兒從實際出發感受家鄉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為此,我們將紹興的地方特色教育融於區域活動之中,以魯迅筆下的人物、地名為主線,分為“魯鎮社戲、孔乙己酒店、水鄉手工坊、紹興特產店、吳媽印染”五個區域,培養幼兒知我紹興、愛我紹興的情感,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如社戲是祭祀而演的戲,現已演變成紹興城鄉間一種舉足輕重的特有的民俗文化。特別是在農村,每逢過年過節或某些特定節日,社戲屢見不鮮。為此,我們在大廳設計了一個水中大戲臺——魯鎮社戲區域。讓幼兒表演學過的、自已創編的歌舞和家鄉戲。每當輕鬆快樂的樂曲響起,孩子們都會躍躍欲試,一顯身手。表演是那麼投入,那麼富有激情。“臺下戴著烏氈帽的”也不閒著,坐在船上、橋上、長條凳上,咂著老酒,吃著茴香豆,好不悠閒自在。小小戲臺為幼兒搭建了充分展示藝術才能的舞臺。再如,印染業是紹興的傳統產業,中國的輕紡城就座落在紹興水鄉——柯橋。我們幼兒園在印染廠、紡織廠工作的家長比較多,幼兒對於紡織、染色、銷售已耳孺目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希望能親自嘗試一下。因此,我們投放了廢舊的噴瓶、積木、顏料、毛筆、水果、蔬菜、細鐵絲和家長帶來次品布、小染缸等作為“印染”區域活動的操作材料。活動時,孩子們在吳媽印染坊中印的印、染的染、噴的噴、畫的畫,一派繁忙的景象,激起了幼兒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每次活動結束時,孩子們總是意猶未盡地拉著老師的手說:“老師,我們還想玩一會。”“老師,什麼時候再讓我們玩?”“今天我交了三個新朋友!”……這些活動不僅鍛鍊了孩子們的能力,增長了見識,而且對孩子的社會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3.與幼兒興趣相匹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設計活動內容時,常常會順應幼兒的活動程序及他們的興趣點,儘量多提供這方面的機會。比如,在益智區小朋友們很喜歡拼圖。我們想到了讓幼兒用自己畫的作品、廢舊書封面、廣告圖片等作為材料製作拼圖,教給他們製作拼圖的基本方法:先畫後剪再塑封。玩自己做的拼圖是何等的急切,但在興趣盎然中,卻突然發現有的很難拼,是因為構圖太亂、剪的塊數太多……這些問題都是小朋友在自主操作時發現的,所以他們會自覺地、有興趣地探索、思考,這時教師要不時地關注他們,引導他們找到解決的方法。

  從孩子中來,到孩子中去。除了預定內容外,許多時候根據幼兒的需求,運用生成的方法,從幼兒興趣中產生、確定區域活動內容,這些內容往往是由幼兒的興趣熱點拓展而來,這樣,幼兒的學習動機直接來源於自身的需要,學習時會表現出很強的探索願望和自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