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於公共政策論文範文錦集

  公共政策的論文知道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公共政策方面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武漢智慧流失的現狀、成因與政策建議

  一、武漢市智慧流失現狀

  1、目前我國沒有科技成果流失情況權威統計制度,但可以通過二個方面考察

  ***1***科技產出狀況

  《2005年武漢市專利申請情況統計分析報告》顯示,武漢市專利申請量2004年為4136件,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六位,2005年武漢市專利申請量6233件,比2004年的第六位下降一位。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444件,佔申請總量的23.17%,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4.40%***,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七位,比2004年下降兩位***見表1***。另據中國社科院《中國工業發展報告――中國工業技術創新》的評估,湖北工業自主創新力僅居全國第19位,創新支撐能力僅居第28位。顯然,無論是專利申請量、還是自主創新能力,其現狀與武漢市科技人才擁有量很不匹配。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釋出的《200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武漢的科技實力綜合排名第三,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全市擁有包括部屬、省屬普通高校59所***資料截至2005年5月24日***,科研機構800多個。在人才資源上,截至2005年底,武漢地區人才總量約為107萬人,擁有兩院院士50名。按照常理,一個擁有如此豐富“智慧”資源的地區,其科技產出在全國應該是具有對應地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智慧外流了。

  ***2***科技成果流失現狀

  武漢市科協副主席劉晨暉教授說過:“我省的科技發展的現狀不容樂觀,現實甚至向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以電子工業為例,武漢市的電子工業產值原來居全國第6位,現在卻降至第二十幾位。電子工業這個最能顯示技術進步的行業,如果不引進新技術成果,我們將有被淘汰的危險。”據有關專家調查,武大、華中科大、武理工大三所高校的科技成果80%以上流向沿海地區。如著名的胃藥“麗珠得樂”就是珠海市麗珠製藥廠1990年以40萬元價格從湖北省醫藥工業研究所購買的一種名為“迪樂”的胃藥專利;武漢大學教授、兩院院士李德仁的兩項技術成果――三維數碼城市技術和空間資訊與移動通訊整合技術因缺乏10萬元的啟動資金,被深圳市科技局以500萬元啟動資金引入深圳,最終異地開花結果。

  2、科技人員流失

  有人用“行雲的武漢,流水的三鎮”來形容武漢近些年的人才流失狀況。相關統計顯示,1998年以來,湖北高校畢業生及社會在職人員流向江浙的至少有20萬人,流向珠三角的甚至可能超過30萬。僅武漢大學提供的資料就顯示,1999年以來,該校畢業生約有60%流向珠三角和長三角。人才流失已使武漢的經濟發展陷入一種惡性迴圈――留不住人才,自然就難以快速發展經濟,而經濟發展不了,就業條件和待遇不夠優厚,反過來又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

  二、引發武漢市智慧流失的因素分析

  1、科技資源開發能力不足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過程,可以使科技成果價值和使用價值得以實現,並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要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良性迴圈模式至少應體現以下三點:一是政府、社會、企業都實實在在重視科技工作,尤其是政府加大對科技的投入;二是企業對科技成果的內在需求和要求增加;三是科技成果能夠迅速地轉化為生產技術優勢和現實生產力。從武漢市的情況看,由於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多階段性和長期性、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導致以穩健為原則的銀行不願貸款;普通投資者又不敢承擔高風險;而以公共產品投資為己任的政府資金又相對拮据,對商業性的科技成果“轉化”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2、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及中介工作效率較低

  根據武漢市科技局網站提供的最新資料,截至2005年,武漢市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42家,孵化場地82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931家,累計畢業企業420家。而同年蘇州各類科技孵化器只有23家,孵化面積68.6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414家,而累計畢業企業就已經達到400多家。由此可見,武漢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工作效率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科技資源應用激勵機制不健全

  武漢是我國第三大科學教育基地,然而現行的人事、科技體制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人員和科技活動往往圍繞著省級以上“縱向課題”、“評獎”而不是市場來進行,重視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類計劃專案,而對企事業單位的委託研究專案較為輕視。高校或科研單位在核算工作量或科研編制、職稱評審、提取科研管理費等方面政策性***人為***地降低企事業單位委託研究專案及其經費的含金量。因此,高校科技人員比較關心論文能否發表、能否通過鑑定、能否獲獎,至於技術成果能否轉化,則比較淡漠。

  4、諸多因素“驅趕”人才

  導致人才外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體到武漢有以下幾點:

  ***1***工資待遇因素

  從2005年全國全年各城市人均收入調查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來看,武漢的人均工資***見表2***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上海、江浙一帶相比都有明顯差距。因此,從事同樣的工作,個人自然會尋求收益的最大化。再加上江浙等經濟發達地區頻頻以高薪、優厚的福利待遇來武漢攬才,從而為人才的外流創造了條件。

  ***2***政府人才管理制度與措施相對滯後

  在經濟發達地區,政府有關部門主動上門為企業提供人才服務,如組團到外省招聘、對到本地區求職的外地高校畢業生報銷路費等等。如浙江建德市財政出資,由人事部門牽頭建設“人才公寓”,以優惠價格賣給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人才公寓”甚至成立了專門的人才公寓租賃服務中心,不僅免去租房者找房東奔西走的勞頓,甚至符合租賃條件的租戶每人每月還將獲得200元的補貼。

  ***3***民營經濟發展落後影響了武漢的人才吸納能力

  民營企業一直是吸納人才的重要主體,據統計,截至2005年,上海有民營企業32萬戶,深圳有15.2萬戶,蘇州也有8萬多戶。這些民營企業吸納了大量中高階人才,而武漢市擁有私營企業僅7.13萬戶。武漢在民間資本利用不充分,加上國有企業實力有限,削弱了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容納力。

  三、政策建議

  1、拓寬科技成果轉化的融資渠道

  從武漢市科技成果外流情況看,資金瓶頸是主因。從國外科技風險投資的情況看,對一項成果的資金投入,起步階段是10%,創業階段是40-50%,後期是40-50%。可以說,沒有資金就沒有人才和科技成果的產出。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採取政策傾斜、資金扶持、完善風險投資機制等措施,為科技成果研發及轉化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2、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為智慧資源開發提供優質的中介服務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提供市場資訊、扶持科技成果鑑定及產權交易等中介服務市場方面有所作為,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平臺,開闢暢通的渠道。政府的人事部門可以借鑑其他省市人才工作的成功經驗,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坐機關”的工作方式,主動深入企業,瞭解企業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需求庫,為人才流動提供指導。對於引進人才,則與用人單位相配合,做好相關的服務工作,如協助解決居住、戶口調動、子女入學以及配偶工作等問題。

  3、加快武漢經濟圈的建設,增強武漢的人才吸納能力

  武漢的交通發達,可以利用暢通的交通網路,加強與周邊縣市地區的聯絡,利用自身優勢發展主導產業,同時以利益為紐帶,鼓勵資源共享,實現跨區域合作,與其他城市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互動發展。經濟發展了,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增強武漢對人才的吸引力。

  保障房建設的社會政策視角分析與對策研究

  一、引言

  保障性住房是相對於商品性住房的一個概念,指政府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標準、限定價格或租金的住房,涵蓋了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三大體系。相比於商品房,我國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仍處於探索階段,很不完善。同時,我國近年來已經逐步加大了保障性主當建設,以完善人民居住條件,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我國的住房保障問題上,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的劃分明顯。社會政策是通過國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預,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安全,改善社會環境,增進社會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動準則和規定的總稱。其核心是解決市場經濟下公民的社會風險。保障房建設作為住房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極為關鍵,是社會政策。相對而言,房地產政策則屬於經濟政策。保障性住房通過限定供應物件、建設標準、銷售價格或租金標準,產生社會保障作用。從世界範圍看,住房分為公屋和私屋,公屋即保障性住房,私屋則是商品房。

  近年來,住房問題始終是社會矛盾的焦點之一。從社會主流意識看,在經濟上,房地產被視為拉動經濟上升的主要動力,但住房保障作為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手段,其在社會政策層面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本文從保障房的知識涵義出發,嘗試以社會政策視角的分析為基礎,對我國保障房建設政策實踐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完善我國住房保障社會政策的相關建議。

  二、社會政策視角下我國保障房建設的原因及現狀

  作為社會政策體系重要環節的住房保障政策越來越受到關注,與此同時,我國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政策實踐也逐步開展。我國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於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下大力氣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順時應勢之舉。另一方面,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效應。同時,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還為今後擴大消費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快建設保障性住房,大力推進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和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和條件的有效舉措,都將有利於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擴大消費。

  從近年來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實踐來看,無論在社會政策層面,還是在制度效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商品方向比,保障性住房的制度有待完善。

  首先,在資金方面,雖然存在各種融資模式,多數融資負擔將繼續由地方政府承擔,這無疑給地方政府增加了較大的財政壓力,而由於激勵不足,地方政府消極情緒較強,建設資金極容易出現缺口。尤其對於廉租房而言,其面臨的資金困境最嚴峻。原因是廉租房體系下,地方政府除承諾在長時間內維持低水平的租金收益外,地方政府還須放棄賣地收益,且一般還須承擔建設成本。

  其次,保障房標準過高。在我國保障型住房的政策實踐中,關於保障性住房的標準備受爭議,為滿足部分人的不當需求,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中存在超大面積、超高標準流行的風潮。同時,經濟適用房還存在功能或用材標準過高的問題。由於標準過高,總價過大,中低收入人群同樣買不起,最終還是落入高收入群體家庭,也就失去經濟適用的意義。標準過高還會大大降低保障房的供給,加劇房源緊張的局面。

  再次,社會政策層面的輪候制度不完備。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是公共資源的分配,必須按照一定的公平合理的規則進行,不能採取市場的方法。除了嚴格的資格准入制度外,還要有科學合理的輪候制度。在保障性住房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輪候制度才能保證資源分配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當前的許多做做法喪失的公平性,保障性住房中的分配不公、事件頻發、腐敗橫生的局面經常發生。

  三、完善我國保障房建設的政策措施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對於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對於處於社會轉型期的我國而言,面對當前保障房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積極改進工作思路,推薦保障房建設,從社會政策層面予以制度化。

  第一,要繼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拓寬資金籌措渠道。資金籌措是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遇到的共同問題,面對保障房建設這項硬任務,要建立多渠道投資融資方案,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時,採取各類投資主體參與、鼓勵房地產企業開發、推行政企共建和BOT、BT模式進行保障性住房開發。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多渠道多方式籌集資金。

  第二,努力挖掘保障房源。通過將保障性住房配建列入招標程式,採用商品房建成的同時保障性住房也必須交付使用的同步建設的方法,以解決困難群體的現實需求。另外,可以嘗試由政府出資或補貼籌集的公共租賃住房,以擴大房源。同時,積極探索不同模式,嘗試通過制定集體用地建設公租房的試點方案,引入民間資本等。

  第三,在保障房准入方面,嚴格落實社群、街道和市縣民政、住房保障等部門的“三級公示、三級稽核”分配程式,進一步健全民政、住房保障、公安、金融機構聯動機制和社群協作稽核機制,加強監管,確保配租過程公開透明、結果公平公正。

  最後,針對保障性安居工程手續辦理緩慢、審批程式煩瑣的問題,可以嘗試將保障性住房專案手續辦理全部納入地區聯審聯批,建立審批“綠色通道”,做到建委、規劃局、國土資源局、住房保障局及時銜接,對保障性住房手續辦理實行並聯接件、平行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