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碩士研究論文

  公共政策可以說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自己的特徵,並與法律相區別。公共政策可以分為獲得法律形態者與未獲得法律形態者。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新型太陽能臭氧殺蟲裝置與環境及政策的關係

  引言:農業作為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對於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起到基礎性作用。現階段我國農業裝置依舊以傳統型工具為主,長此以往必將嚴重限制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本文針對傳統農業殺蟲裝置的不足,論述了新型太陽能臭氧殺蟲裝置之於國家的迫切需求,與其相應的對新型農業發展的支援政策。

  一、新型太陽能臭氧殺蟲裝置設計思路

  本文所提新型太陽能臭氧殺蟲裝置,從其殺蟲原理、殺蟲效果和技術引數出發 ,做到技術創新與高效相結合。其中,臭氧作為一種強氧化劑,其除菌效果為氯氣的兩倍,速度甚至比氯氣快2000多倍,能夠有效消除農作物表面及地面細菌幼蟲。同時臭氧能夠改變植物呼吸狀態,啟用植物細胞,並最終還原於氧氣和水,對環境無任何汙染,且臭氧殺蟲系統與太陽能的完美結合也同時彌補了傳統殺蟲裝置的供電受限問題,頗受農戶的歡迎。

  二、我國農業殺蟲裝置的現狀

  從全國範圍來看,我國農業殺蟲工作仍以農藥輔助為主。我們都知道農藥的大面積使用,極大程度上造成了農作物農藥的殘留。而農藥出來對環境的汙染之外,對人體的傷害也極大。除藥物殺蟲外,目前市場上還有其餘幾種殺蟲機,主要包括[1]:

  ***1*** 真空充氮殺蟲器。其主要原理是希望通過充氮氣來使蟲窒息。但通過江蘇、福建等地實踐證明,該裝置無法有效殺蟲。***2*** 微波機。該品用微波輻射激發極性分子劇烈碰撞引起高溫而殺蟲,與生活中的微波爐原理一樣。但其殺蟲時需專人分秒不離操作看管,效率低,單次處理量少,且高溫易造成火災,需時刻注意看管,缺點多。***3*** 低溫機。該產品的製造初衷是希望能把蟲凍死。但其操作繁瑣,殺蟲時間長,效率極低,農業使用者尤其是長江以北高寒地區早已徹底放棄該方法。***4*** 臭氧機。該產品與我們的產品有類似點,都是以臭氧殺蟲。不同的是,我們的產品採用自動噴淋系統進行殺蟲滅菌,且與太陽能有效結合,解決了效率低下的問題。

  三、關於農業環境保護

  農業作為我國目前最重要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擔負著多重功能。然而近年來,由於以往我國對於農業發展思路有失偏頗,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一直處於停滯甚至於後退狀態,對環境造成的汙染日益嚴重[2]。就目前而言,我國的集約化農業是很大的一個汙染因素,甚至可能一成為環境最大的汙染源。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農膜等的大量使用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大氣、土壤和水汙染。具體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溫室氣體不斷增多;重金屬、硝態氮在土壤中累積,土壤板結,肥力下降;地表水出現富營養化,地下水則受到硝酸鹽、亞硝酸鹽汙染。其中,對土壤的汙染極為嚴重,而突然的大幅度退化,加上大量使用的化肥農藥的處理不當,直接就導致了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沙塵暴的頻發,造成了水域汙染、大氣汙染等一系列問題,也就使得農產品最終的不安全因素激增。種種因素都表明,農業對環境的汙染已經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巨大的障礙和我國目前“三農”問題誘發的重要原因。展望未來,為了保證農業多重功能的正常發揮,必須做到全面地提高我國農業生態系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土壤中生物多樣性,即嚴格控制土壤汙染問題,才能降低直至完全控制農業對環境造成的汙染。

  四、本產品對環境保護的貢獻

  環境保護,簡稱環保,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環境問題總是伴隨著經濟問題而產生,可以說,任何一個力求發展的國家都必定重視環保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環境保護工作更是取得了重大進展。從總體上看,全國環境質量嚴重惡化趨勢有所減緩,但是,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很多的地區環境汙染狀況並沒有得到改變,有的甚至還在加劇。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環境保護的保護範圍主要涉及到水治理和大地的治理和保護。其中,大地的治理和保護方面,對土壤汙染的治理和保護極為重要。前文所提我國大範圍使用的農藥殺蟲法,農藥的殘留對土壤危害極大,農藥通過土壤傳播到農作物上,從而傷害到人體健康。而本文所提新型太陽能臭氧殺蟲裝置,並無涉及到任何農藥殘留問題,無汙染、高效益的優點,有效避免了土壤汙染的可能性,對環境保護工作將作出很大的貢獻。產品也必將受到廣大農業使用者的歡迎。

  五、我國對新型農業裝置的需求與支援

  ***一***我國對新型農業裝置的需求。近年來,隨著現代大農業的發展,我國對新型農業裝備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加快推進新型農業裝置的製造與發展,已經成為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拉動農村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

  從目前的農業裝置的市場發展來看,受市場接受能力的限制和價格激烈競爭的影響,農業機械裝置的生產,首先考慮的是控制產品的製造成本,其次才是產品的效能和質量。因此,目前市場上真正能夠保證農民利益,為其所用的農業裝置很少,更不用說是技術創新的新型農用裝置了。從農用機械裝置比的發展趨勢來看,目前的農用機械產品水平普遍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科學技術創新與產品質量的高效結合。隨著我國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國家經濟的不斷髮展和國內外互動競爭平臺的搭建,我國新型農機建設快速發展亦是必然趨勢。因此,目前國內市場對於符合高科技、高效率並且節能環保條件的新型農業裝置的需求量極大。

  ***二***我國對新型農業裝置的支援。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發展也發生了重大的改革,對農業的支援和保護工作也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國在農業方面做了很多保護措施,其中重大農村經濟政策主要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合作經濟雙層經營體制、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農產品集市貿易的恢復以及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村金融政策改革、發展鄉鎮企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等等。其中“綠箱”政策中有一項是;發展農業科技,這也說明了我國對於創新發展農業裝備設施的支援。此外,2015年中央一號檔案再次鎖定“三農”,中央財政對於農業的資金扶持力度也將繼續加大。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也必將引起對相關創新科技的新型農業設施裝備的重視。由此而言,不論從哪個角度出發來看,我國對於新型農業裝置必然是持支援意見的,並且隨著農業發展的不斷改革,其支援力度也將逐步擴大。本文所提新型太陽能臭氧殺蟲裝置,作為新型農業裝置,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優勢外,國家的支援政策也作為一個方面,其未來的市場競爭力必將不可估量。

  篇2

  淺析貨幣政策在我國巨集觀經濟調控中的應用

  一、我國巨集觀經濟面臨的窘境

  1.經濟結構中需求結構失衡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促進一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三者間的結構比例合理與否關乎國民經濟能否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目前,我國仍停留在以政府和國有資產投資為主要視角,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重點的經濟低齡化階段,需求結構中投資需求在總體份額中依然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相對而言,消費需求的彈性較弱,其對GDP的拉動幅度遠不及投資需求所產生的經濟帶動效應。但需求結構嚴重失衡是市場機制與政府巨集觀調控長期作用的結果,短期內難以加以平衡與改變,使得需求結構的調整成為一大難題。

  2.巨大的國際收支雙順差

  ***1***外匯儲備脫離最優規模。2012年是我國自1999年持續保持雙順差以來首次實現貿易結構的“一順一逆”。但好景不長,2013年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再次陷入嚴重的雙順差泥淖,終使2012年的“一順一逆”成為曇花一現。長期的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我國的外匯儲備遠遠超過市場所需要的最優儲備量,有限的資源難以得到高效的配置,進而造成大額的外匯浪費;相應地,外匯儲備失控的波及範圍並不僅僅侷限於外匯資源的閒置,其對央行以貨幣政策調控巨集觀經濟的職能的發揮同樣形成了不可低估的阻力,甚至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都形成巨大的負擔。

  ***2***貨幣升值預期持續走高。我國國民經濟總量的迅猛增長以及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升值壓力一度形成了人民幣升值不足的預期,由此引發各路國外資本紛紛湧入中國資本市場,企圖分刮人民幣升值所造就的大蛋糕。而反觀消費者的投機行為也是導致大量貨幣流入資本市場的重要原因。這些因素混雜便形成了一條惡性迴圈鏈,引起國內經濟增長速率過高,偏離穩步發展的軌跡,一旦資本撤離中國市場,便會極大可能地造成我國資本市場的癱瘓,加速經濟泡沫的破裂,不利於我國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的發展。

  ***3***貨幣流動性過剩。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作為通貨膨脹的一大誘因,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國內物價的漲勢;市場上資金過多、儲蓄利率過高、外貿順差增長迅速都是造成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因素。

  二、應對經濟危機的貨幣政策工具

  1.公開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賣有價證券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的行為,其主要涵蓋回購、現券交易、發行銀行票據及吞吐基礎貨幣等形式。資料顯示,2003年以來,央行通過公開業務操作回籠幣值高達2000億元,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資金流動的有效控制。可見,央行通過合理運用公開業務這一手段,對降低貨幣供應量,為國家經濟政策目標的完成具有重大的參考借鑑意義。

  2.存款儲蓄準備金率

  存款儲蓄準備金率制度是中央銀行為協調金融市場的執行狀況,促進國內貨幣幣值的穩定的一項措施,其主要通過影響金融機構的資金供應能力來間接調控貨幣的供應量,實現銀行、企業、股市等機構之間穩定和諧的發展。存款準備金制度從成立至今,累計調整了三十次有餘,從2007年到現在就調整了將近二十次,而其中調整幅度最高的一次是由2011年4月的20.5%上調到6月份的21.5%。

  3.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經濟調控上將逐漸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央行主要通過利率政策來對市場利率的水平和結構加以調整,使得利率逐漸成為巨集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槓桿。為進一步推動並深化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央行自2013年起全面開放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使得利率的市場化實現成為可能。

  三、針對我國貨幣政策現狀的建議

  1.以消費需求來稀釋投資濃度,實現投資消費的合理配置

  在投資過剩的背景下,通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來擴大需求的方式往往是協調投資消費關係的有效途徑。而在消費需求結構的盲區,中低收入階層具有較強的潛在購買力。而利用貨幣政策工具促進內部需求的可行方式有二:一為採取較為消極的儲蓄利率政策,適當緩解居民的儲蓄動機,刺激消費需求的增長;二為實行信貸消費政策,為居民的消費提供必要的信貸支援。

  2.平衡國際收支狀況,對進出口貿易進行結構性調整

  要改變我國國際貿易雙順差的局面,最根本的任務是要加強進出口貿易額間的協整關係,實現進出口總額之間的長期均衡。同時嚴格限制外資在中國的投資結構和投資規模,從源頭上將我國外匯儲備穩固在有效範圍之內,防止人民幣的增值幅度脫離預期掌控,避免資源利用的非效率。同時適當降低貸款基準利率,有利於刺激專案建設貸款,實現外資的再投資與再利用,間接影響國際國內的貨幣供需,使貨幣保持適當的流動性,分散外匯的持有風險。

  3.促進經濟轉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我國應該改變過度依賴出口這一經濟增長模式,實現進出口貿易的雙向平衡,同時繼續採取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努力改善經濟執行過程中存在的非效率資源配置,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要素及路徑的良性轉變。合理應用貨幣政策***利率工具、存款準備金工具***來調控就業結構、產出結構,營造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同時積極迎接新經濟的嚴峻挑戰,逐步向國際經濟一體化過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