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口流動與城鎮化模式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人口問題的論文,歡迎借鑑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城鎮化是伴隨著非農產業發展而發生的要素用途轉換、流動與聚集的過程。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以及原有城市不斷擴張和新城市不斷誕生成長***耿明齋,2011***。人口流動越來越構成城鎮化的重要動力,同時流動人口已經成為城市常住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Fan,2005***。首先,農村人口遷移總量與城鎮化總體水平密切相關;其次,農村人口流動的流向深刻影響到城市體系***Berry,2008***。城市體系是由不同等級的城市構成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要麼“離土不離鄉”,從事非農產業促進城鎮的崛起,要麼流向經濟較發達的大中城市,擴大其城市規模,而建立合理的城市規模體系也是城鎮化的主要內容之一***蔡?P,2010***。因此,人口流動與城鎮化過程密不可分,從人口流動的角度對城鎮規模體系的分析預測,對推進城鎮化程序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界對人口流動的系列研究,較多關注全國的整體人口流動情況***Liu et al,2007***,尤其偏重人口的輸入地東部地區,而對人口輸出地的關注不夠。作為典型人口輸出地的河南是一個大城市、大農村並存的典型傳統農區,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突出,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河南人口流動出現了新的特點與趨勢,那麼研究和掌握河南這樣的典型農區的人口流動的特殊規律,既體現了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又是對中國特色的人口城鄉流動理論的補充和完善。

  城鎮化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西方經濟學關於城市演進的理論主要有分工演進、推―拉作用和聚集經濟理論。國內學者在這三個主要理論指導下,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城鎮化過程進行了總結和理論提煉,進而演化為對城鎮化模式的研究***盛廣耀,2011***,其中多關注於城市規模與城市體系建設***陳曉梅,2012***。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口大量流入大城市,學者對大城市效率優勢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主張發展大城市的觀點得到了更多的認同***王小魯,1999***。2005年以後,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所帶來的“城市病”開始顯現,學界又提出了“大中小合理城鎮體系”的城鎮化模式***Wang,2006;殷江濱 等,2012***。有學者通過分析指出中國城鎮化應該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東部與中西部的城鎮化模式必然產生顯著差別***蔡?P 等,2003***。也有學者通過分析進一步指出中部地區將會是我國推進新一輪新型城鎮化的巨大勢能所在***Wu et al,2011***。但目前這種城鎮化模式的探討,多集中於概念性和設想。對於城鎮化模式的研究,應該建立在對城鎮化內在規律的正確認識上,並用動態的思維分析城鎮化模式選擇***王小魯,2010***。而勞動力作為經濟要素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之一,對城鎮化模式的動態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本文從典型農區人口流動的角度探討區域城鎮化模式,既補充和完善了我國特殊的城鄉人口流動理論,也豐富了我國城鎮化理論。

  那麼,特別是對於河南省這樣的人口大省、糧食大省而言,城鎮化質量亟須提高***劉靜玉 等,2013;劉濤,2014***。就傳統農區來說,當前究竟該採取怎麼樣的城鎮化模式,以及城鎮規模體系該如何預測並規劃,現有的研究成果沒有明確的分析。在人口轉移型城鎮化向結構轉換型城鎮化轉變過程中***孔令剛 等,2013***,根據河南人口流動時間序列上的特徵,觀察其人口流動的現狀特點,並根據近年河南常住人口分佈的特點及對其未來人口流動趨勢進行預測,從而對未來河南省城市結構形態及城鎮化模式進行探討。

  二、河南人口流動的現狀

  ***一***流量逐漸增大、比例明顯增加

  全國“五普”和“六普”資料資料顯示如表1,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河南流動人口增加2.62倍,10年間,河南流動人口占全國流動人口的比例由5.4%增至7.5%。河南流動人口占河南總人口的比例由8.5%增至20.9%。河南流動人口總量明顯增多,比例大幅度升高。

  ***二***省內以鄭州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人口流動勢能明顯

  表2為2010年“六普”河南省各省轄市的流動人口規模,其中作為省會的鄭州人口聚集度最高,其流動人口規模達到270萬,佔全省流動人口的27.7%。其次是南陽和洛陽,其流動人口規模分別為87.7萬、84.6萬。通過檢驗各省流動人口規模與其總人口規模,得出流動人口規模的大小與其總人口規模密切相關。通過對河南各省轄市流動人口規模與其總人口規模的初步檢驗,也符合這個規律。其中以鄭州為中心的中部六市“鄭汴洛焦新許”最為突出, 其流動人口總數佔全省總流動人口的   ***三***農村轉移人口主要流入中心城市

  根據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整理的“百縣-千村-萬戶”工程1期***2011年6月***,2期***2012年6月***調查表,轉移出來的農村人口去向詳見表3。

  由表可見,河南農村轉移人口有55.89%留在了省內,與2010年“六普”相比,河南農村轉移人口流向省內的勢能越來越明顯。其中只有13.96%的選擇了縣/鄉鎮/村,絕大多數流向了省內地級市的市區,其中流向鄭州佔比達到10.69%;河南人口流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的勞動力佔到了樣本總數35.53%,流入鄭州市區的佔樣本總數的10.69%,流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鄭州四地相加接近一半***46.22%***;流入省內其他17個省轄市的佔到樣本總數的31.24%;那麼流入三大經濟圈和河南18個省轄市加總接近百分之八十***77.46%***。這證明了河南農村轉移人口流動方向首選大城市、特大城市和發達地區,次選省轄中心城市。河南農村轉移人口主要是被中心城市吸納。從農村轉移人口的流向調查可以預判,河南應該前瞻性地擴大省轄市市區規模,尤其是鄭州的規模。

  表3②河南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流向樣本總數160311佔比***%***省內地市11884131.24省內縣/鄉鎮/村1842113.96長三角1764112.67珠三角1701111.62京津冀1678111.24鄭州市區1645110.69國內其他地區151318.51國外1410.07注:不同的時間點統計出流向會有較大差異,近年河南省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出省的比例逐年下降,留在省內的比例有所上升。

  三、河南省內人口流動的趨勢預測

  流動人口的資料的難獲得性,是導致目前國內對流動人口趨勢預測的一個瓶頸。本研究試圖用對常住人口的變動預測來探討人口流動的趨勢。具體來說,就是用河南常住人口層次分佈與結構分佈的現狀和預判對省內人口流動趨勢進行預測。

  ***一***常住人口加速向城鎮聚集

  經過對2006年~2012年河南城鎮化率和城鄉人口分佈狀況資料的整理,得到表4。

  從2006年到2012年河南全省的城鎮化率增加了9.72%,其中城鎮常住人口在這6年增長了912萬人,平均每年153.5萬人;而農村常住人口平均每年減少150餘萬人。2006年~2012年的城鎮化率增長率的年平均④為

  λ=∑nt+1-nt1nt16

  其中,λ表示城鎮化率增長率的年平均,t表示時間2006年~2011年,n表示城鎮化率。

  用2006年~2012年的城鎮化率增長率的年平均對2013年~2020年的河南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分佈進行預測,公式為NT=NT-1***1+λ***,其中N為城鎮化率,T表示2013年~2020年,得到表5。

  經過預測,到2020年的城鎮化率是60.63%,城鎮常住人口由2013年的4171萬增加到2020年的5710萬,平均每年增加近220萬。農村常住人口減少由2013年的5238萬減少到2020年的3723萬人,平均每年減少216萬。由表5可知城鎮常住人口與農村常住人口的趨勢線可以看出,城鎮常住人口聚集的態勢明顯。那麼,常住人口向城鎮聚集是未來河南人口流動的一個趨勢。

  ***二*** 城鎮常住人口趨向於流向中心城市

  根據各級政府及年鑑可得資料,得到2009年~2012年河南省城鎮常住人口在省轄市市區及縣鄉鎮城區的分佈情況,如表6所示。

  2009年~2012年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246萬,其中省轄市市區的城鎮人口增加了221萬,占城鎮常住人口增加值的90%。其中省轄市市區人口占比提高了2.42個百分點,縣鄉鎮人口則下降了同樣的比例。說明這三年城鎮人口加速流向省轄市市區。

  ***三***人口向以鄭州為中心的“鄭汴洛新焦許”核心圈流動趨勢明顯

  為了弄清楚全省人口流動聚集趨勢,使用統計資料,以18個省轄市為地域單元,對2006年~2012年間各地域單元之間常住人口的變動情況進行了梳理,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2006年~2012年,在全省常住人口規模基本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各省轄市之間以及中心城市圈與其他區域之間人口增減變化差異巨大。在18省轄市市域中,總常住人口增加的有12個***鄭州、開封、洛陽、許昌、焦作、新鄉、鶴壁、濮陽、平頂山、漯河、南陽、濟源***,減少的有6個***安陽、三門峽、商丘、周口、駐馬店、信陽***。在常住人口增加的12個省轄市市域中,鄭州***新增174萬,年均增3.72%***和洛陽***新增23.3萬,年均增0.6%***分別排在前兩位。焦作***12.4萬,年均增0.6%***和新鄉***增加10.9萬,年均增0.33%***也增幅明顯。開封和許昌也屬常住人口持續增加的城市市域之列。而在常住人口減少的6個省轄市市域中,則以周口***減少113萬,年均減少1.96%***、駐馬店***減少82.9萬,年均減少1.85%***、商丘***減少30.9萬,年均減少0.67%***、信陽***減少23.4萬,年均減少0.54%***4市最為突出。

  由此可見,在河南全省範圍內,已經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涵蓋周邊城市***洛陽、開封、焦作、新鄉、許昌***的人口核心聚集圈。過去6年間,這個“鄭汴洛焦新許”核心聚集圈常住人口淨增231.1萬***年均增1.19%***,遠遠超過了同期河南全省的淨增常住人口***20萬***,這說明核心聚集圈新增常住人口的很大比例來自於商、周、駐、信等市人口的淨流出。如果看城鎮常住人口變動情況,上述向核心城市圈聚集的趨勢也很明顯。“鄭汴洛焦新許”6城市城鎮常住人口年均增幅均高於或接近全省城鎮常住人口平均增幅***4.51%***。6城市加總新增城鎮常住人口374.7萬,佔全省新增城鎮常住人口總量的921.7萬的40.6%。6城市農村常住人口減少的幅度遠低於其他地區,黃淮四市***周口、駐馬店、信陽、商丘***農村常住人口減少的幅度遠大於其他地區,也能說明全省範圍內存在著人口由周邊地區流向核心圈聚集的趨勢。   根據2006年~2012年各省轄市常住人口的增長率的年平均,推算2013年~2020年全省18個省轄市各自常住人口變動,結果顯示,2013年~2020年河南省常住人口總量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從2013年的9403萬增加到2020年的9433萬,淨增30萬***,各省轄市市域常住人口變化趨勢明顯。鄭汴洛焦新許等核心圈城市市域常住人口是增加的,鄭州增幅尤其大***從2013年的942萬增加到2020年的1217萬,淨增275萬,增幅近30%***。核心圈6城市加總,從2013年的3437萬增加到2020年的3781萬,淨增344萬,增幅10%。核心圈6城市常住總人口在全省常住總人口中的佔比也將由2013年的36.55%提升到2020年的40.11%。與“鄭汴洛焦新許”核心城市圈常住人口的持續增加相對應,“商周駐信”黃淮四市等周邊地區未來仍將延續過去持續減少的趨勢。進一步說明,未來人口向以鄭州為中心的“鄭汴洛新焦許”核心圈流動趨勢明顯。

  綜上所述,依據上述城鎮化程序中人口流動規律趨勢的梳理和對未來演化趨勢的預測。至2020年河南省人口空間分佈情況如表8所示,河南省9433萬常住人口中,將有40.11%即3781萬人分佈在以鄭州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市域;5710萬城鎮常住人口中,將有42%即2381萬分布在核心圈城鎮;3739萬省轄中心城市市區常住人口中,將有55.9%即2090萬人分佈在核心城市圈市區。

  根據上述對河南省人口流動的現狀與趨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未來若干年內河南省內人口變動會延續過去的趨勢,即總***戶籍***人口會持續增長,但常住人口基本保持不變,人口流出量持續增大。在常住人口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城鎮化率持續提升。表現為,一方面人口向城鎮聚集勢能明顯,另一方面城鎮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流動。空間上,人口朝著以“鄭州”為中心的“鄭汴洛焦新許”核心城市圈聚集流動。

  四、河南城鎮化模式探討

  ***一***河南城鎮規模結構預判

  根據上述對河南人口流動的現狀及趨勢的分析,河南省省內人口流動格局是向中心城市聚集,特別是以鄭州為中心的核心都市圈。這意味著河南城鎮化程序中,河南省16.7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內,人口流動存在著由外圍向核心聚集的趨勢。從人口的流向可以預判,城鎮體系規模結構朝著中心城市比重日趨增大的方向演化,河南應該前瞻性的擴大省轄市市區規模,尤其是鄭州的規模。

  首先,在河南省中北部地區將形成一個以鄭州為核心大城市的大都市圈。良好的產業基礎,製造業增加值佔比較高,民營經濟較為活躍,第三產業較為發達這些特點引導著人口不斷向核心城市圈流動,尤其是向就業機會多的市轄區聚集。相應的城區面積規劃也應該大致與這個特點相符合,即做大市區面積。其次,在河南中南部的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地區還將分佈著約370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將有望達到2200萬人。2020年,這一地區城鎮化也將達到60%,但是實現的路徑卻是被動的城鎮化――城鎮化率的提升靠鄉村人口的外流,核心城市圈城鎮化的路徑是主動的城鎮化――城鎮化的提升依靠城區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引外來人口。與此同時,這一區域的人口的分佈整體較為分散,區域性向縣鄉鎮城區***小城市***集中,增加的城鎮常住人口多數被縣鄉城區吸納,地級市市區***大城市***吸納能力較弱。

  綜上所述,2020年河南省將形成“北大集中,南小分散”的城市形態結構,北部地區大城市佔絕對主導地位,規模越做越大,且分佈集中,小城市基本維持;南部地區小城市佔主導地位,且分佈非常分散,農業人口流出較多的地方,縣城吸納的城鎮人口可會較多,規模也會隨之增大。至於其他地域,只有極個別地級市城區會緩慢擴大,其他中小城市將維持現有規模。

  ***二***河南新型城鎮化模式

  新型城鎮化應該是以規劃為引領和約束、以市場機制和利益引導為基礎的城鎮化 ***耿明齋,2012***。根據上述研究,河南人口和資源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向中心城市及核心城市圈匯聚,河南城鎮化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優先發展的優勢顯著。首先,大城市更能發揮經濟的規模與聚集效應,城市規模越大承載產業的能力就越強,進而對於勞動、資本等經濟要素的聚集能力就越強。其次,大城市在效率要求引領下,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完善,各類主體在這裡從事經濟社會活動成本最低,收益最大。再次,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的極化輻射作用能解決區域差異的問題***Cohen,2006***。國外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經驗也支援這一判斷。美國三大城市圈***大紐約區、五大湖區、大洛杉磯區***聚集了全國約70%的人口,創造了美國GDP的67%;日本三大都市圈***大東京區、阪神區、名古屋區***彙集了全國61%的人口創造出全國GDP的70%***The World Bank,2013***。因此,河南新型城鎮化模式重點放在省轄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並重點培育河南以鄭州為龍頭的核心城市圈,併發揮其極化作用。

  1.河南新型城鎮化的重點放在省轄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

  根據上述人口流動的規模、方向和趨勢,河南省內人口流動勢能明顯增強,省內農村轉移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的趨勢將會延續。而且人口在空間上持續聚集的趨勢與經濟產出總量的空間聚集相對應,都是往中心城市聚集。人口、資金、技術等要素的不斷聚集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是中心城市功能完善的重要體現,是河南中心城市發展壯大的重要驅動力***Li,2012***。那麼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應該放在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按照這一思路,要儘快實施以省轄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全域城鎮體系規劃,按照城市組團式發展的要求,將中心城市周邊的縣城和重點鎮納入市區一體化規劃,把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構築以中心城市為樞紐的現代交通體系和實現公共服務功能共享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切入點。對於遠離中心城市且有較大腹地和較好經濟基礎的縣城作為獨立的中心城市加以培育,以便未來在現有18個省轄中心城市之外再形成若干個次一級的中心城市。

  2.重點培育河南以鄭州為龍頭的核心城市圈,發揮其極化效應   在空間上存在著人口向以鄭州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聚集的趨勢,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朝著核心城市圈規模和密度越來越大的方向演化。那麼,河南典型的都市區無疑就是以鄭州為中心,包括“鄭汴洛焦新許”6城市所圍成的核心城市圈,其中“鄭汴”、“鄭許”、“鄭新”又是都市區的核心區。規劃重點一是應放在都市區內主中心、次中心、縣城、重點鎮等四級城鎮體系的層次結構和空間結構,確定每個城鎮聚集點的規模定位和功能定位,強化各城鎮聚集點之間的功能互補和共享;二是放在大都市區內公共交通體系的統一規劃和運營管理;三是放在完善和加強鄭州中心城區的高階公共服務體系和公共服務功能上,切實實現周邊城市對鄭州功能的共享以及鄭州對周邊的輻射帶動。

  五、結語

  我國區域之間城鎮化的巨大差距說明我國城鎮化存在巨大的潛力,其中傳統農區在我國新一輪的城鎮化中作用突顯。河南作為典型的傳統農區人口流動規模、方向出現了新的格局。根據統計與調研資料,對河南人口流動的現狀與趨勢分析,指出一方面人口向城鎮聚集勢能明顯,另一方面城鎮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流動。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空間上人口朝著以“鄭州”為中心的“鄭汴洛焦新許”核心城市圈聚集流動勢能明顯。勞動力作為經濟要素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之一,根據河南人口流動動態特點討論其城鎮化模式。初步判定河南城鎮規模結構朝著中心城市比重日趨增大的方向演化,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朝著以鄭州為中心的核心圈規模和密度越來越大的方向演化。最後建議河南新型城鎮化重點應該放在省轄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並著重培育以鄭州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城鎮化本身是一個資源配置優化的過程,城鎮化程序受到限制或選擇了錯誤的城鎮化道路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限制了資源的優化配置***Sun et al,2013***。其中勞動力是經濟要素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之一。從人口流動動態趨勢來預判城鎮規模體系,就是根據城鎮化的內在規律,用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的視角探索城鎮化模式路徑。依照人口流動來探索城鎮化模式,補充和完善了我國城鎮化理論的外延。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侷限,一是對河南人口流動現狀的分析,由於資料的缺乏,僅用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和調研資料,對縣鄉兩級有低估的可能;二是對河南省內人口發展的趨勢預測僅侷限於常住人口空間與層次分佈的變動;三是城鎮化模式僅從人口流動的視角探討,說服力需要進一步證明。因此,這些將成為今後進一步探索區域城鎮化的方向。

  ①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本文所指的流動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②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百縣-千村-萬戶”工程1期***2011年6月***,2期***2012年6月***調查,覆蓋63個縣市、212個村鎮和8096戶家庭。

  ③需要特別說明的是,2008年之後,河南省人口流動規模、頻率大幅上升,如果僅以2009-2012年的資料作為基礎推測未來的情況,可能會高估相關資料。如果以2008年之前的資料,又體現不出近年人口流動的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年平均常住人口”各省轄市這一指標到2006年之後才出現。因此,從綜合預測的可靠性和資料的可得性考慮,我們最終選擇2006~2012年6年的資料作為預測未來人口變動趨勢的依據。

  ④預測採用增長率的年平均對未來年份進行遞推的方法,更切合實際、更準確。而採用年平均增長率的方法更適合預測首尾已知年份去推測中間年份的情況。

  ⑤省轄市市區城鎮常住人口=市轄區常住人口-市轄區鄉村常住人口,其中市轄區常住人口來自河南省統計年鑑,市轄區鄉村常住人口來自各轄區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