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口流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不在僅僅侷限在當地城鎮發展,更多的開始向外發展,去往人口多,經濟條件高的地方發展。據統計目前我多流動人口數量超過2億多人,流動人口指的是離開戶籍所在地,去外省市發展居住的人,根據專家預測,我國的流動人口數量還在不斷的增加。

  為什麼流動人口會越來越多?

  國家衛生計生委今日召開專題新聞釋出會,介紹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等有關情況。2015年年末,中國流動人口數量達2.47億人***佔總人口的18%***,相當於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是流動人口。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段成榮會上介紹,《報告》裡說遷移流動人口的增加,既包括通常意義說的流動人口,也包括人走戶口也跟著一起走的人,這部分叫遷移人口。

  未來中國流動遷移人口將繼續增加,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從遷移人口來講,它會繼續增加。到現在為止整體來講,每年帶戶口遷移的人大概2500萬到2700萬左右,隨著現代化程序的不斷推進,隨著新型城鎮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帶戶口遷移的人會逐漸多起來,這是現代化本身的一個過程,也是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歷史經驗的證明。

  段成榮表示,與此同時,從流動人口自身來講,在未來一段時間裡也還會繼續保持大規模的存在,做出這種判斷的理由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現有的2.5億左右的流動人口,依據他們生存發展的狀況,依據他們的意願,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還會繼續在當前的流入地或者大的流入地體系裡繼續停留下來,留在這個城市裡。

  第二,這些年尤其是最近十來年的流動人口每年的增量主要是來自從農村進城的這些人,農村進城的人具體講主要是年輕人,離開各級學校的年輕人,初中畢業了,高中畢業了,不再繼續升學,他們當中絕大部分很快會加入到流動的隊伍當中來。這是過去這些年動態監測以及別的一些調查都反覆證明和看到的一個現象。現在農村還有很多年輕人每年會離開學校,他們會繼續加入進來。

  第三,最近這些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很多一個來源是從小城鎮,從小城市、中等城市甚至中西部的一些大城市到我們東部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來流動,這些流動人口叫做從城市到城市的簡稱“城城流動人口”,城城流動人口在進入新世紀[0.00% 資金 研報]以來,已經在逐漸增加,這部分人口在整個2億多流動人口當中所佔的份額,從原來不到10%,現在已經到30%,甚至更高的比例,而且會繼續增加。

  第四,在新型城鎮化的安排當中,未來幾年會有1億左右的人進城落戶,按照目前落戶的整體安排,主要的去向是中小城市,以目前的發展格局來講,現在中小城市的就業機會、發展的機會相對可能還不是那麼充足,還需要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這樣可以有一個大致的判斷,這些人落戶之後可能會以新的形式,以從城市到城市的流動方式來參與流動。

  第五,根據最近幾年的動態監測和其他來源的資料看到,在前面的流動人口大量增加的30多年的時間裡,參與流動的程度相對滯後的一些群體,比如說少數民族人口,前面若干年可能流動性相對要弱一些,但是在最近幾年以來,他們已經明顯開始加速,另外現在接受高素質教育程度的人蔘與流動的程度也不斷加強。把這些因素概括在一起,我們做出一個基本的判斷,流動遷移人口在未來一段時期還會保持增長的勢頭。

  中國人口流動趨勢

  10月19日,國家衛計委舉辦專題釋出會,釋出《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未來10-20年,我國人口流動遷徙仍將持續活躍。

  2015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達到2.47億人,佔總人口的18%,相當於每6個人中一人是流動人口。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程序,到2020年,我國仍將有2億以上的流動人口。

  《報告》顯示,從1982年以來的歷次普查資料來看,我國流動人口一直呈現增長態勢。預計在2020年前,我國流動遷徙人口每年增長600-700萬人。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2020年後,我國流動人口每年的增量將逐漸減至500萬以下。相關預測資料顯示,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在2030年可望降至1.5-1.6億人。

  《報告》稱,“十三五”時期,人口將繼續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線地區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將繼續增長,中部和西部地區省內流動農民工比重將明顯增加。

  人口流動是區域經濟的風向標。過去以打工為主的我國人口流動,現今出現了在東部等地大城市落戶的遷徙特徵。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19日釋出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我國流動人口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從1982年的1154萬人,到2015年的2.47億人,34年間翻了逾21倍。預計至2030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的持續增長態勢將不會改變,2020年、2025年、2030年流動人口總量將分別增至2.82億、3.07億和3.27億人左右。

  2.47億的人口規模意味著什麼?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段成榮告訴記者,這在我國總人口中佔比18%,意味著每6人中1人是流動人口。如果考慮到流動人口的主要構成是勞動力人口,而與總勞動力人口去計算佔比,則這一數字將超過30%。

  也因此,這一規模群體的流動、遷徙、落戶選擇,不僅引人關注,也牽涉到國家的人口政策和城鎮化發展,無論對流出或流入地,都將在多方面產生影響。

  《報告》預測,“十三五”時期,我國流動人口將繼續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線地區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將繼續增長。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一直到上一次***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得出的總的結論是人口流動出來之後,去往沿海大城市集中,這一趨勢在過去的30多年中很穩定、也很持續。從今天來看,向東部和東部城市集中的趨勢仍沒有在根本上發生改變。”段成榮說,隨著如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等國家一系列的均衡地區發展戰略實施的深入,向中西部分散的人口流動應該也會逐漸展現。因此,中西部城市也要做好迎接更多流動人口到來的準備。

  《報告》印證了段成榮的說法。在城市流動人口規模排名中,重慶、成都、武漢、西安、長沙、合肥、鄭州等內陸省會城市的排位在顯著上升,顯示了其對流動人口的吸納在大幅上漲。可以預測,依託省會城市的多箇中西部城市群將崛起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中國人口流動最大的城市

  上海已成中國內地流動人口最多的城市 據統計資料顯示,去年來滬人員總量達581萬,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3。上海19個區縣中,有3個區流動人口數量超過了戶籍人口數,而某些街道流動人口比戶籍人口多出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