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口問題的論文範文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人口問題的論文,歡迎借鑑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何提高桂林地區基層人口與計劃生育統計工作質量

  一、 基於桂林地區基層人口與計生統計工作引發的思考

  我國是人口大國,廣西地區人口數量則排在全國各省市地區第十位。近些年來,廣西桂林人口增長又呈現出了上升狀態,特別是二胎政策放開之後,人口增長由低幅變為高幅。眾所周知,廣西桂林山美水美,是國內幾大知名旅遊勝地之一,利用本地優美的自然資源來帶動產業經濟增長,成為了桂林人走向小康社會的首選路徑。然而,由於本地區人口密度大幅增長,使得當地計生工作和人口普查等工作難度加大。筆者以為,基層人口普查與計生管理工作,所採用的工作方法並不存在“最好”,“適合”才是最有用的。桂林地區基層人口與計生統計工作的方式要適合本地的實際情況,且能夠反映出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這才是新時期各項制度改革發展的關鍵切***。

  二、傳統模式下計生統計工作的問題和弊端

  1.統計資料失真。對於該問題, 簡單來理解,即“底子不清”。實際工作中,一般都是以鄉鎮為單位,以村級作為小組。具體來看,最大的問題恰恰出現在這一環節。村級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在資料來源頭採集過程中,工作不夠仔細,很少仔細核查被統計物件的實際情況。在這種局面下,由於沒有對統計物件認真摸底排查,造成統計物件漏統。另外,新修訂頒佈的《婚姻登記條例》正式施行,造成一部分新婚因為通報不及時、不全面等,使得村級計生工作人員很難發現和掌握這一婚姻情況。再者就是人口出生登記管理制度漏洞,由於之前群眾只要持有相關證件,便可直接辦理入戶手續。因而,很多違法生育者不再通過計生部就可以直接入戶。

  2.基層任務繁重,導致計生工作無法集中全力。具體來看,桂林地區在該層面的問題,實際上是多年以來積攢下來的問題。考核次數多,內容繁瑣,環節過細。農村村莊、城鎮街道,基本上都是季度至少排查一次。除此之外,還需要花費更多精力、物力來應付區級、市級、省級等主管部門專項檢查。在此情形下,無論是對於整個基層部門,還是對於每一位計生工作人員,頻於應付季度和年度工作考核,幾乎無暇顧及正常工作,最終影響到了計生統計工作質量。

  3.基層人口與計生統計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普遍不強。以近幾年廣西桂林地區計生統計工作現狀來看,“工作作風漂浮”是真實寫照。當然,並不是統計工作人員自身問題,更多的是受到了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儘管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倡導摸實情、說實話、報實數、求實效。但其中的矛盾點卻很少被正視。部分單位、部分工作者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譬如,所管轄範圍內的出生人口、初婚資訊等,基本都是靠區級通報反饋,沒有反饋的話,就不主動去核對、落實。這也是常年出現瞞漏錯報問題現象的一大原因。

  三、提高計生統計質量的對策與建議

  對於上述所重點闡明的幾點情況,就二胎政策全面放開以後,廣西桂林地區計生人口統計管理工作的開展與推進,筆者在這裡結合當下發展形勢,總結以下:

  1.轉變工作作風。這是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計生部門是該領域工作的執行者和推進者。無論是領導,?是各基層工作者,樹立實事求是的工作思想才是關鍵。對此,筆者以為,第一,各級領導及相關負責人應當從思想深處認識到人口統計工作的重要性,並且還需要全面的認識到統計“水分”的危害性。切實做到講真話、辦實事,對上不隱瞞、對下不護短。第二,緊抓基層工作者思想教育。可以在原有一套責任制度的基礎上,強化計劃生育崗位目標責任體系。第三,進一步做出保障性的措施,並上升到區域發展政策的高度。在推進實施過程中,建議將出生統計準確率作為計生統計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標,從思想和工作行動雙重激勵、督促、保障。

  2.加強基層管理,強化資料分析,深化共享機制。首先,建立健全一套完備的規制,以此來儘可能強化統計資料管理工作的規範性。各鄉鎮、村莊表冊的資訊填寫工作,育齡婦女的資訊核查工作,並對新婚資訊的採集調查與核對等工作。其次,持續深化共享體制,將資源共享的優勢發揮到最大、最優。在推進實施中,筆者以為,需要高度把控全域性性,公安、民政、衛生、勞動等部門要極力協作。換言之,只有將各部門的職能優勢集合在一起,並配合利用充分,才能進一步完善計生人口統計資訊通報與聯動查詢。最後,強化資料分析,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做好專題研究與工作推進間的銜接性。比如,在資料資訊對比分析這一層面,可通過藉助公安部門的職能優勢,通過公安部門提供的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等資訊,核對人口變動情況的及時性與準確性。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產業發展實踐路徑研究

  “2016健康中國養老產業高峰論壇”上正式釋出,截至2015年年末,我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2億人,佔到總人口的161%,空巢和獨居老年人已經接近1億人,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急需社會社會養老功能補缺。養老問題不僅是個人家庭問題而且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養老產業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還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1養老產業內涵與外延

  11?B老產業界定

  全國第一屆老齡產業座談會正式界定老齡產業是指滿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產品、設施和服務,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以及精神文化層面需求的具有相同性質的行業、企業的經濟活動。王章華[1]等認為養老產業包括老年人需求的生產、經營、服務的經濟活動與設施。麻鳳利[2]從巨集觀上認為養老產業是涉及多種學科、多種經濟門類的綜合性產業。全球養老產業研究中心提出:養老產業是針對不同個體提供的生命保障產業,與個體所處的國家、地域、社會環境、年齡、親情習慣及經濟條件等有關。借鑑國內外學者的觀點,養老產業是由老年人市場需求增長,主要為老年人提供、滿足衣食住行及精神文化層面等各方面需求的生產、經營、服務的經濟活動和設施的一種新興的產業。

  12養老產業與養老事業的區分

  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在浙江調研時說:“養老服務業既是產業又是事業”,目前有人認為養老產業和養老事業都是為老年人提供各種服務,但實際上兩者是有區別的,[3]從屬性上看,養老產業屬於營利性,而養老事業屬於非營利性。[2]有學者[4]認為,要促進養老產業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既要強調其福利性,又要注重其微利性。

  13養老產業的分類

  養老產業包含三大核心組成部分:養老服務、養老產品和養老產業鏈。[5]其中養老服務是核心,是保障老年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的一種生活服務;養老產品是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設計的產品的總稱,涉及衣食住行、休閒、保健、養生、醫療及文化等多個行業;養老產業鏈是養老產業發展和繁榮的延伸產物,是養老服務和養老產品有機連結,具有產業鏈長、涉及領域廣的特點,對上下游行業具有明顯的經濟驅動效應。

  2比較國內外養老產業

  日本的養老產業經歷了初創期、擴充期和轉換期三個不同時期,逐步形成了執行機制多元化、法制化、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的養老模式。任建通等[6]從政府職能、行業指導、產業規劃、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比較中、日兩國養老產業,認為中國相對滯後於發達國家。從政府職能比較,日本政府出臺了相應的養老產業扶持政策,我國政府雖然提出了以“居家養老為主,社群養老、機構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但養老政策扶持力度還不夠,如融資政策、政府角色定位等;從行業指導比較,日本成立了專門的養老產業行業發展協會指導和培訓養老從業人員,並出臺養老行業方面相關法律法規,養老從業人員必須獲得從業資格才能上崗,而中國沒有專門的養老產業行業指導委員會、也沒有出臺養老法,養老產品市場也很不規範,養老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數量也不足;從產業規劃比較,日本有相應政策對養老產業行業進行統一的遠景規劃,而中國對養老產業缺乏統一的規劃,完全由市場調控;從社會保障制度上比較,日本成立了世界上第5個護理社會保險制度,頒佈了《生活保護法》《國民健康保險法》《國民年金法》《老年人福利法》《老年人保健法》《護理保險法》等六項法律和法規保障養老產業良性發展,而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老年人消費觀念較為保守。韓國是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推動、社會支援”的養老產業模式。[7]借鑑發達國家養老產業經驗,楊巨集等認為,我國應儘快建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和發展社群養老。

  3我國養老產業發展實踐路徑

  31轉變養老觀念,加強養老工作宣傳

  養老是關係到一個家庭和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因素,發展養老產業可拉動內需,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的繁榮,緩解就業壓力等,政府應通過電視、網路、報紙等媒體陣地多途徑向社會宣傳多種養老模式,改變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引導老年人和老年人家庭養老消費觀,指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模式,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

  32政府明確定位,加大養老產業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開展廣泛調研,收集老年群體家庭經濟狀態、養老消費觀及養老需求等資訊,制訂養老產業發展規劃;二是設立公益養老基金組織,吸納社會、民間公益資金;三是建立健全養老相關制度,制定養老產業的准入制度、老年護理保險制度、第三方評價制度、養老從業人員的資格、晉升晉級制度等;四是建立區域和城鄉一體的養老產業政策體系;五是探索和完善養老產業多元化投資與管理;六是建立和完善養老產業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33探索“網際網路+”養老模式

  網際網路養老專案已涵蓋緊急救助、康復醫療、健康管理、遠端醫療、家政服務、主動關愛等基本養老服務專案。政府牽頭,聯動科研部門、養老部門、醫療保健部門、金融部門等建立以“網際網路+”為平臺的資訊養老服務體系,建立老年人資訊檔案***姓名、年齡、性別基本資料、疾病狀態、生活自理情況、養老需求等***、開發養老新產品***GPS定位和活動記錄器的穿戴養老產品、疾病監測儀等***的養老服務資訊平臺,實現職能服務部門的有機銜接,為各類養老模式提供科學、方便、快捷、高效的網際網路服務。

  34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一是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以培養、選拔、評價、聘用、激勵為主要內容的養老工作者相關制度;二是需要有相關資質的學校根據區域發展,調整專業結構,新增老年護理專業,培養具備心理護理、康復護理、醫療護理等複合養老護理人才;三是免費崗前培訓下崗職工、低保戶,達到照料老年人生活起居工作要求。

  35規範養老產業基地,打造系統化的養老服務產業鏈

  當地政府部門科學規劃養老產業基地,在政策扶持、稅收優惠、土地開發、人才引進等方面支援養老產業的發展,打造一個集養老社群、養老產業、休閒度假、高檔公寓、商業商務、健身保健、康復鍛鍊、醫養結合、老年保險、理財等功能於一體的養老服務產業鏈,為老年個人、家庭量身訂製集生活照料、健康養生、文化娛樂、居家養老等於一體的健康養老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