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國古代文學形式研究

    摘要:文學“形式批評”的術語源於西方,但在中國古代文論中關於文學語言及形式的論述是相當豐富的。本文簡要論 述了古代文論中有關形式批評的理論和觀點。本文對於中國古代文學的形式研究,從形式推敲、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兩個方面予 以梳理.
    關鍵詞:古代文論;形式批評;研究
    提到文學的形式研究,論者大多會把目光投向西方。似 乎“形式”批評本是西方文論的產物。縱覽二十世紀的西方 文論,在文學語言研究方面的確取得了巨大成就。無論是以俄 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為代表的“語言形式”,還是結構主 義文藝理論的“結構形式”;無論是符號學理論的“符號形 式”,還是神話原型批評的“原型”和格式塔理論的“格式 塔”概念,這些形形色色的批評理論都可歸之於“形式批評” 的範疇。六十年代以後的接受美學、解構主義、女權主義、新 歷史主義等等,也都給文學語言問題以優先的地位和特別的關 注,並且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觀點。可以說,西方 二十世紀文論是以文學語言的研究為重要標誌的
    中國古典詩學是以漢語言文字為基礎的,漢語的獨特性決 定了中國詩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優勢。中國古典詩學在形式批 評方面有諸多闡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古代文學創作的“形式”之美 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具有豐富的形式美。而中國古代文 論一方面強調“言志”、“宗經”、“載道”,另一方面又始 終對詩歌語言問題相當重視,產生了大量的有關詩歌語言的論 述,其成果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了西方傳統文論.
    以唐詩為例,唐詩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高峰,其形式上的 成就遠遠高於內容。幾萬首唐詩裡表達的思想情感,如愛國思 鄉、友情愛情、春愁秋恨、山水隱逸等,在先秦至六朝的詩歌 裡已表達的很多了。哈羅德·布魯姆說“:一部文學作品能夠 贏得經典地位的原創性標誌是某種陌生性。”唐詩中的情感肯 定已不存什麼陌生性了,只有語言而且是不斷翻新的語言,才 使唐詩贏得了經典地位.
    漢語的詩性也促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獨特魅力。中國古 典詩學是以漢語言文字為基礎的,漢語的獨特性決定了中國詩 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優勢。王力指出:“因為漢語是單音節, 所以排比起來可以弄得非常整齊,一音對一音,不多不少。有 了這種特性,漢語的駢語就非常發達。”正因為此,中國古典 詩歌在對偶、平仄、用韻等諸多方面是頗為講究的。與這一創 作現實相適應,中國詩學在這方面的理論總結和思想闡述也異 常豐富。流傳甚廣的賈島“推敲”的故事,鄭谷“一字師”的 故事都是古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推敲辭章的橋段。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詞句,表現了他對錘字煉句的 重視。白居易令老嫗解詩,王安石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 “綠”字,改十許字才定稿為“綠”。文學史上這樣注重文學 形式錘鍊的例子不勝列舉。也正是古人對於文學形式美的不懈 追求,這些優秀的詩篇才能給我們以獨特雋永的審美感受.
   二、古代文論的“內容”與“形式” 當然,我們只是為了說明問題的方便,才把文學分為內容 和形式。實際上中國文學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古代文論 中“文”、“質”作為對舉的觀念範疇,論述了內容與形式的 關係。文質說源自《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早在孔子就注意到了 內容與形式統一,認為這才是君子作文的準則。孔子的這一理 論對中國古代文論的影響最大,引發的論述也最多,幾乎古代 的每個有影響的文論家都談到過這個問題.
    漢代的揚雄繼承和發揮了孔子文質兼備的思想,劉勰還 把“文質”辯證統一關係看作是推動文學創作發展的內在基本 因素。王充的“言事增實”說,陸機的“辭達理舉”和“尚巧 貴妍”說,劉勰的“情采”說,韓愈的“陳言務去”和“氣盛 言宜”說,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說,白居易的“尚質抑淫” 說,歐陽修的“道盛文至”說,程頤的“作文害道”說,黃庭 堅的“理得辭順”說等等。“文質論”探討的是文學的語言形 式與內容的關係,總的來看,重內容但又講求文采的觀點占上 風。中國古代的“文質”理論及其所體現的中國古代文學歷史 發展的藝術辯證法,以及其中對文學形式的論述在今天仍然具 有重大的文學理論意義.
    中國古代文論中有關文學語言的論述是相當豐富多彩的, 對於文學語言形式,所論及的問題也非常廣泛和深入。有些論 點極富啟迪性,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資源寶庫。我們可以站在現 代的高度上對傳統做出新的闡釋和評價。繼承借鑑傳統文論對 形式批評的豐富論述,對我們今天的理論研究無疑是非常有益 的.
    參考文獻:
    [1]哈羅德·布魯姆.江寧康譯.西方正典.上海:譯林出版社,2005.
    [2]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