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系畢業論文

   文學是指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語言藝術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的影響

  摘 要:讀張愛玲的小說,倘若感到有讀《紅樓夢》般的親切,大可不必驚訝。張愛玲一輩子痴迷於《紅樓夢》,以至於成了她“一切的泉源”。她以不畏前人,超越前人的勇氣和能力,在熟讀各種雅文學和俗文學作品,深入把握了前人的文學技巧的基礎上,獨創了一體:即從現實生活中提煉故事情節,把悲劇式的蒼涼和喜劇式的諷刺寓於一爐,意象的物化效果使得心理剖析更顯老練,這些藝術技巧的使用讓作品具有震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關鍵詞:張愛玲小說,吸收、融合與創造,意象,色彩。

  我認為文人該是園裡的一棵樹,天生在那裡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長,眼界越寬,看得更遠,要往別處發展,也未嘗不可以,風吹了種子,播送到遠方,另生出一棵樹,可是那到底是艱難的事。

  —張愛玲《寫什麼》

  我認為張愛玲正是汲取這園子裡蘊籍豐厚的土壤努力向上攀延而又不斷伸展肢體的大樹。她的創作正是那“低氣壓的時代,水土特別不相宜的地方”,①誰也不曾幻想的奇花異卉,但是她的珍貴不僅在於延續了土壤的生命,她更是藉助自身卓越的創造力,結出了鮮翠欲滴的傳奇果實,成就了一段千古絕唱。她從現實生活中提煉故事情節,把悲劇式的蒼涼和喜劇式的諷刺寓於一爐,意象的物化效果使得心理剖析更顯老練,這些藝術技巧的使用讓作品具有震人心魄的藝術力量。因此我以張愛玲40年代的小說創作為主,以其《紅樓夢》這部作品對她的深刻影響,希望能從中摸索出張愛玲小說文學創作中的主要特徵及其來源。

  一、小說人物情節的設計與《紅樓夢》的相似處

  正如張愛玲自己說的“中國文化古老而且具有連續性,沒中斷過,所以滲透得特別深遠.”②首先,我們從語言文字方面來看,任何一個讀過紅樓夢的讀者再捧起張愛玲的小說特別是《金鎖記》,總以為自己又在那個繁華熱鬧的寧國府了,這種撲面而來的熟悉感會令你一時無以適從,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月夜下《金鎖記》中姜公館裡兩個睡不著的丫頭都聊些什麼:

  小雙道:“告訴你,你可別告訴我們小姐去!咱們二奶奶家裡是開麻油店的.”鳳蕭呦了一聲道:“開麻油店!打哪兒想起的?像你們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小姐,我們那一位雖比不上大奶奶,也還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雙到:“這裡頭自然有個緣故.咱們二爺你也見過了,是個殘廢.作官人家的女兒誰肯嫁給他?老太太沒奈何,打算替二爺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給找了這曹家的,是七月裡生的,就叫七巧.”鳳蕭道: “哦,原來是姨奶奶。” 小雙道:“原來是姨奶奶的,後來老太太想著,既然不打算替二爺另娶了,二房裡沒個當家的媳婦,也不是事,索性聘了來作正頭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地服侍二爺.”鳳蕭把手扶著窗臺,沉吟道:“怪道呢!我雖是初來,也瞧料了兩三分.”

  像這樣一段對話所提供的資訊,從內容到形式,都令人想起《紅樓夢》。諸如都寫一個大家庭,姜公館凡百事也都由老太太做主,婚配講究門第,地位區分正庶,並且兩個丫鬟也伶牙俐齒,對主人的底細琢磨的一清二楚,小說的內容像《紅樓夢》,但格局更是相似,比如這種主人公尚未出場,已經由旁人口中評價,使讀者有一輪廓在胸。使人倍感親切的,是對話人的心態,聲勢,宛如從大觀園中傳出。

  二、詩的魅力:豐繁的意象比喻

  張愛玲的小說被稱為是“自從《紅樓夢》以來,中國小說恐怕還沒有一部對閨閣下過這樣一番寫實的功夫”,③她有著極其豐富和卓越的想象力,再加上風姿美妙的寫作手法,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欣賞到那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絕的意象比喻。張愛玲非常擅長的則是運用意象的比喻和滑稽尖刻的語氣來傳達她的諷刺意味,諷刺冷漠的人情,諷刺蒼涼的人生。

  張愛玲更高妙之處在於她能用意象的比喻使人物的微妙的心理活動物化,從而使讀者在一系列事物和色彩中體會到作品中人物的心情。

  那麼,在意象的表現方面,張愛玲受到的最大啟示來源於哪裡呢?答案是《紅樓夢》。象徵和隱喻是《紅樓夢》藝術魅力的來源之一,如薛寶釵服用的冷香丸,板兒同巧姐柚子換佛手之類,同人物的個性,遭遇也有關合和寓意,尤其是為數眾多的詩詞、酒令、謎語,更包括著象徵。不論是“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的判詞,還是畫面上烏雲濁霧,蓮枯藕敗的景象;不論是一響而散的爆竹,還是飄搖遠去的風箏……都各各寓含著書中重要女子的遭際和命運。形象,概括,意味深長。

  三、色彩的象徵性與畫面感

  對於色彩的敏感與喜好華麗,張愛玲可以說和曹雪芹不相上下。她在《天才夢》中談道:“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這和她生於其間長於其間的封建家庭有關,因為一個貴族之家,其間的排場是華麗考究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她自己的小說中,她對色彩的發揮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紅樓夢》中對每個人的衣飾都有華麗而脫俗的描寫,這主要是因其色彩運用的妙處。且看剛出場的混世魔王在林黛玉的眼中:“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潮靴”。這些色彩極盡富麗堂皇,但是又極襯出這位紈絝子弟的特徵。

  張愛玲也極力推崇《紅樓夢》中的色彩描寫所創出的脫俗的意境,但其實她自己對色彩的敏感度也是驚人的。她善於在小說中描摹各種層次的顏色,無論人、景、物,都調動了大量的色彩手段,因此視覺意象非常豐富,很容易讓讀者身臨其境。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些色彩,已經獨立化成為一種意象。它或描摹人物性格個性,如紅玫瑰王嬌蕊的大膽刺激的顏色顯示她的熱情如火,而相對來說,白玫瑰的空洞無味的白,只能暗示這個賢妻良母的單調無趣;或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動,王嬌蕊的鮮辣的“綠”是振保眼中的刺激物,它無疑成為一種熱情的挑逗,這裡王振保肯定了王嬌蕊的激情魅力即作情人的必需。

  四、結語

  張愛玲不是天才,她沒有曹雪芹的才勢,渾淳不如沈從文,深刻不如魯迅,清秀不如冰心,但是,三歲即能背誦唐詩的她,曾以懷疑的眼神冷眼看一切,以一支不懼怕通俗的筆,寫盡新舊時代交替上海十里洋場的女性的故事,她們的顏色,心情和渴望,她向我們絮絮地傾訴那種生存的無奈和絕望。有勇氣將人生最虛無和無情的一面揭示出來的,我們說她是一個勇者;而能繼承東方文學傳統,用繁複奇妙的意象,巧妙的比喻將這些轉換為故事,讓我們如臨那個繁華如夢的喧鬧都市,並感受一種無法道盡的蒼涼感由作品瀰漫到我們的視覺,我們的心靈的,我們說她是一個天才,而且是一個可愛的天才。

  註釋:

  ① 傅 雷《論張愛玲的小說》,原載《永珍》月刊1944年5月第三卷第11期。

  ② 張愛玲《〈海上花〉譯後序》

  ③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

  參考文獻:

  1、《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

  2、胡蘭成《今生今世》1990年9月初版

  3、阿川《亂世才女——張愛玲》,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4、於青、金巨集達編,《張愛玲研究資料》,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

  5、張愛玲,《紅樓夢魘》

  6、張恨水《金粉世家》,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初版。

  7、曹雪芹《紅樓夢》嶽麓書社1987年4月初版

  8、賈平凹《讀張愛玲》倒數第二段,《文學評論》,1995年第2期

  9、劉川鄂《多姿的結構 繁複的語象—張愛玲前期小說藝術片論》第三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0年第4期

  10、魯迅《從諷刺到幽默》 見《魯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