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美育意義研究

  下面是關於的一些電視電影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隨著2010年我國內地電影票房突破100億元大關,國產影片產量達到460多部,僅屈居好萊塢和寶萊塢之後,位列世界第三。而今,電影已經成為大眾必不可少的精神消費品。與傳統藝術相比,電影確實是一門年輕的藝術,但電影吸收綜合了諸種藝術的優點,以鮮明生動的銀幕形象反映生活,吸引觀眾,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因此電影藝術具有獨特的美育意義。

  所謂審美教育指依據審美價值觀,通過審美規律和教育規律,訴諸於人的情感,培養人的審美能力,豐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美育可以分為兩重目的和兩重關懷。美育的初級目的是強化人的審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創造力,培養人的審美趣味,提高人的審美品位。美育的高階目的是怡情養性,塑造人格,完善人生,昇華人的生命境界。美育的初級關懷是通過宣洩人們的生活情緒,放鬆身心,體驗豐富的生命。美育的終極關懷則是對人生價值的感悟,對人在宇宙中位置的追問,給予人類精神家園的棲居。美育與其他教育方式相比,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實踐性和普遍性的特點。

  一、電影藝術的美育價值

  電影藝術是以現代科技的手段,以畫面和聲音為媒介,在銀幕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裡創造形象,再現生活和表現情感的一門藝術。電影藝術與傳統藝術相比,具有綜合性、大眾性、娛樂性和商業性的特點。對比電影藝術特點和美育特點,我們發現電影具有獨特美育意義,同時美育對電影又具有指導價值。

  首先,電影藝術的顯著特點是綜合性,這有利於美育的實施。電影藝術作為後起之秀,吸收、借鑑戲劇、繪畫、音樂、文學等藝術的表現方式,將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人物與場景、敘事與抒情相統一,體現出豐富的審美功能。電影形象的最突出特點是運動性,電影按照故事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的線索,將各個鏡頭串聯起來,形成較完整的故事情節,使觀眾從中獲得美感。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特有手段,通過電影鏡頭的組接和剪輯,構成連續的時空畫面,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力。

  其次,電影具有大眾美育意義。從觀影方式上來看,電影的欣賞具有集體性的特點,尤其在影院中,人們在黑暗的之中注意著同樣的銀幕,觀看著同樣的故事,體味著共同的情感,人們在對電影情感的共鳴中,個體的美感在群體中得到認同,因而電影有利於溝通情感,凝聚人心,和諧氛圍,改善社會風氣。電影藝術集體性的欣賞活動有利於突破個人狹隘的生活體驗,人們在公共的審美空間裡,體驗著共同的情感,並獲得強烈的歸屬感。

  從電影內容上看,美育立足於人類普遍性的心理結構,使人與人之間形成情感的共鳴,製作者為了獲得最大限度的觀眾認同,總是在電影中尋找人類普遍性的心理,如親情、友情、愛情、英雄主義等。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大片總是負擔著人類普適性的價值觀,世界票房冠軍《阿凡達》在豪華的場景背後的故事核心就是弱者反抗強暴的主題,不同的人身處不同的境遇,卻都能從影片中感受到同樣的命運。

  最後,娛樂性是電影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根本因素,也是美育普及化的主要手段。人類因為不同的經歷、地位和修養審美需求層次也各有不同,但娛樂的需求確實共同的。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人們的心理集中於某一種情感,因此需要在電影的欣賞中體驗多種情感。人有其中情感喜怒哀樂悲恐驚,電影的型別片,如喜劇片悲劇片恐怖片驚悚片,對應人類豐富的情感。按照佛洛依德的思想,人們大多數的情感受到日常理性的壓抑,而潛藏起來,因此需要適當的方式發洩。在電影的欣賞中,人們的情緒得以宣洩、撫慰,心理得以平衡。比如工作在摩天大廈的都市白領們,一天的辛勞之後,到影院欣賞一部電影,在幻想中體味兒女情長的愉悅感或快意恩仇的武俠精神,雖然達不到靈魂的觸動,但也是一番精神的巡禮。

  總之,電影藝術以其綜合性、大眾性和娛樂性,與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普遍性相契合,使其在現代藝術門類中具有獨特的美育意義。

  二、電影的美育意義的危機

  電影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媒介為手段,按商品規律運作、旨在使普通市民獲得日常感性愉悅的體驗過程,包括通俗詩、通俗刊物、暢銷書、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和廣告等形態。”大眾文化具有商業性、娛樂性、通俗性和可複製性等特點。

  大眾文化作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其產品供給大多數人的文化消費。大眾文化不同於傳統藝術的教化功能或純審美價值,而是以滿足於大多數人的感性娛樂需求為目的。大眾文化具有通俗性,大眾藝術通過通俗的內容、通俗的形式來滿足大眾的需求。大眾文化利用現代性的複製技術,可以大規模標準化進行產品的複製。大眾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各國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形成一致的文化。

  電影以其商業性、大眾性而成為最具普遍性的藝術類型,同時也是美育普及化的有利途徑。電影藝術滿足了大眾認識世界、參與社會、批判現實的需要,也滿足了大眾宣洩情緒、放鬆身心、尋珍獵奇的精神需要。而值得注意的是,商業性也會帶來一些問題,造成人的精神膚淺化和虛擬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物質生活的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未能與之相應地提升,甚至還造成某些人們心靈的異化與扭曲。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越來越趨向於功利化、實用化,金錢成為衡量一切事物價值的標準,人在享受物質的時候,反而異化為物,成為物的奴隸。電影、電視等大眾文化急功近利,熱衷於個人慾望的發洩和快感的享受,缺乏對道德和理性的探尋,崇高、悲劇等審美範疇被消解,而以粗俗的笑話引逗人的敏感心理,造成人精神的膚淺化和平面化。電影利用高科技製造虛擬世界,以其逼真性、完美性,混淆虛假和真實的區別,甚至假的比真的還真實,容易使人沉溺於幻想的世界裡,反而對現實世界失去興趣和信心,成為“影象的囚徒”,造成人精神的虛擬化。

  三、美育對電影的引導意義

  當今時代和電影所存在的問題,也是美育研究的課題之一。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對生命的感動,也是人類對本質力量的感性確證。美育不僅具有放鬆身心初級關懷的意義,而且還有昇華靈魂的終極關懷的意義。美育的實踐性要求美育的最終要回歸到現實生活,達到人與社會的和諧。因此,美育可以矯正大眾文化帶來的人的精神平面化和虛擬化的問題。

  如果說電影的娛樂性帶給觀眾初級關懷,側重於優美、喜劇審美範疇,帶給人感官的愉悅;那麼,電影的終極關懷,側重於崇高、悲劇的審美範疇,啟迪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並嘗試著給予人們精神的關懷。人類的獨特性在於具有智慧和能力不斷地突破肉體生命和現實世界的有限存在,追求精神世界的永恆存在和無限延綿。因此,人類創造出宗教、哲學和美學,構建精神家園,給予人類終極關懷。正如陳炎先生在《審美也是一種終極關懷》中所說:“文明人的不僅需要肉體的溫飽,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其慰藉的最終指向便是一種終極關懷。大致說來,人類的終極關懷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給多樣的現實世界以統一之本體存在的哲學承諾;一種是給有限的個體生命以無限之價值意義的宗教承諾;一種是給異化的現實人生以情感之審美觀照的藝術承諾。”美育的終極關懷是訴諸於人的情感世界,超越功利性的欲求和現實世界的束縛,反觀人的本質力量,使人與世界達到精神的契合。

  美育的終極關懷融入到電影形象的塑造之中,潛移默化地深入到觀眾的心靈。在經典影片《阿甘正傳》中,人們會對那片潔白的羽毛印象深刻,在西方文化中,羽毛是具有神性的,象徵著靈魂的純潔和執著,埃及神話中人死後心臟要與正義之神的羽毛在天平上比較,只有心臟輕於羽毛,才可以獲得永生;在基督教中,潔白的羽翼是天使的翅膀。電影開始一片潔白的羽毛很偶然地飄落到阿甘腳下,阿甘將它珍藏在畫冊中,由此引起阿甘一生的回憶。阿甘天生***,卻單純正直、善良無邪,對生命無比地珍重,因此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橄欖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泥潭、跑過了乒乓外交的戰場、跑遍了全美國,在奔跑中阿甘獲得了生命的意義。當影片結尾看到那片羽毛重新飛上天空,觀眾們無不為阿甘的純潔、善良和執著所感動,阿甘的生命猶如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隨風飄蕩,或迎風搏擊,或翱翔藍天,或墮入深淵,一以貫之的是對生命信念的執著。正因為這份信念,有限的生命才獲得永恆的價值。

  美育的目標是“育人”,培養具有健康積極的心態和健全人格的人,要回歸豐富的社會生活,更好地發揮人的實踐性。實踐性是美育的突出特點,美育首先來源於社會實踐,最終又要回歸社會實踐。現代電影憑藉著高科技製造出完美的虛擬世界,在虛擬世界中人的自由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現,以至於有的人厭棄現實生活。美育的育人目標不是使人懦弱地逃避現實,而是以自信、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真情實感。在大眾文化時代如何發揮電影的美育作用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一方面,電影的綜合性、大眾性和娛樂性是美育的普及得天獨厚的優勢,另一方面,電影的平面化和虛擬化也會造成人性的異化,因此需要美育從終極關懷的高度指導電影的製作和觀賞,並在現實社會中實現美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