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盧梭自然美思想的當代價值

摘要:本文從盧梭的自然美思想入手,著重論述了盧梭自然美思想上的卓越見解,他的自然美思想對當代生活實際、社會發展以及人的自身完善具有的重大的教育價值:迴歸自然的生活充滿詩意美,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體現童真美,尊重自然原生態的生命展示純樸美;自然美的生活、教育和生命,有利於改善生存環境,教育科學發展,實現人類未來和全社會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盧梭 自然美 詩意美 童真美 純樸美 

  生活中處處有美,生活中的人愛美,然而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自然事物和現象所顯現出來的自然美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認為自然美高於一切,他第一次充分強調自然美對教育的重要意義,他的自然美思想在今天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當代社會由單向追求經濟快速發展向人與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 


   
  迴歸自然——讓生活返回詩意美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生充滿了勞績,但仍可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親近自然、欣賞自然景物顯示的美——自然美,可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可現在的功利教育扼殺天賦、扭曲心靈;技術理性遮蔽了人的精神世界;不斷擴大的工業化,演化成現存不良體制的複製者---“制度植根於人心 , 沒有人心的健全 , 制度的健全就是無本之木”;不斷增強自然佔有的力量和慾望,無休止的分析、探索、開發、利用、征服,超越了自然承載能力, “忍無可忍”的自然報復了人類,現代生態危機滋長和喚起了“迴歸自然”。 
  盧梭早就發出了拯救人的自然情感的呼喊,追求“迴歸自然”, 召喚“回到大自然中去!”住簡樸的房子,經常參加田間勞動,農閒時和朋友一塊兒出去打獵……儘量地接近自然,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感官的舒適;盡情欣賞當下季節的美而不打亂自然的秩序;恬靜樸實地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生活;“正月間,在壁爐架上擺滿了人工培養的綠色植物和暗淡而沒有香味的花,這不僅沒有把冬天裝扮起來,反而剝奪了春天的美;這等於是不讓自己到森林中去尋找那初開的紫羅蘭,不讓自己去窺看那胚芽的生長,不讓自己歡天喜地地喊道:‘世人啊,你們不要灰心,大自然還活著咧!’”在《愛彌兒———論教育》一開篇,盧梭強烈批判使自然萬物遠離自然狀態的人類社會:“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人的無限創造力和破壞力使自然遠離了我們,盧梭嘆息:“大自然向我提供一幅和諧和融洽的影象,人所呈現的景象卻是混亂和困惑!自然要素之中充滿諧調,而人類卻在雜亂無章中生活!”自然是人類惟一的棲息之地,破壞自然就是破壞人類自己,人類必須學會與自然相處,並以自然為師,從少年期起,盧梭便酷愛自然,“他最偉大的教師,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他的教師是:‘自然’”。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理念。教育的科學發展要啟蒙、啟明人類去追尋人的自然本性和本真生活,必然提倡“自然”的靈性教育開發“心智”。迴歸、融入自然,感受它的靈氣;在自然的薰陶中默默滋養、培植詩性心靈,喚起人類自身美好的善端和性情——自然本善、人性皆善,喚醒人類愛護自然生態。從自然之中發現精神、生命與詩意,在與自然的情感互動中實現良性迴圈,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遵從自然——讓教育體現童真美 
   
  曾有位哲人說“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訓練感覺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第一通道。盧梭強調兒童期的發展規律和價值,認為“進入人類理性的所有一切的東西,都是通過感覺實現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但是現在的教育卻有著很多的不協調: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參加各種訓練班;為了讓自己所教的孩子成績高於其它班級,重複演練習題,而不顧及個性差異;為了減少孩子出事故的機率,取消諸如春遊等等社會實踐活動,孩子們失去了受教育、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的機會。 
  盧梭大聲疾呼:“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育要符合自然規律,不應當揠苗助長。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應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發展的思想。盧梭認為教育應遵循兒童的成長的節律和週期:“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讓教育體現自然的童真美,應根據兒童成長的階段性自然而然地成長,盧梭認為2—12歲兒童期主要是進行感官教育,通過感官訓練使兒童積累豐富的感官經驗,作為獲得知識的工具和發展兒童理智、判斷能力的基礎。從感性知識基礎上探索事物的規律,並“不一定要使他成為一個野蠻人,一定要把他趕到森林中去”。“他長大為成熟的兒童,他過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犧牲了快樂的時光才達到他這種完滿成熟的境地的,恰恰相反,它們是齊頭並進的。在獲得他那樣年紀的理智的同時,也獲得了他的體質許可他享有的快樂和自由。如果致命的錯誤毀掉我們在他身上所種的希望和花朵,我們也不至於為他的生命和為他的死而哭泣,我們哀傷的心情也不至於因為想到我們曾經使他遭受過痛苦而更加悲切;我們可以對自己說:‘至低限度,他是享受了他的童年的;我們沒有使他喪失大自然賦予他的任何東西’”。 
  大自然的美是遵循順序與規律的,盧梭認為,人生來就與自然有著息息相通的密切關係。童年狀態是天賦的自然狀態,要抓住孩子一生髮展中最重要的關鍵期,讓教育多些自然美、體現童真美。童年的巨大價值還在於童年期對人類發展的適應價值,童年期的存在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我們憐憫嬰兒的處境,然而我們還不瞭解,如果人不是從做嬰兒開始的話,人類也許是已經滅亡了。”教育應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追尋人的培養和發展規律,關注人類未來可持續發展。

尊重自然——讓生命展示純樸美 
   
  美學上有一條重要原理:美在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界本身賦有巨大的美,變化萬千的自然之美是純樸的美——未經雕琢過的美,是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現代人把草根大眾的整形叫“美麗製造”,一些人熱衷整容,有潮流化、時尚化的趨勢。“後天製造的美麗”本身就破壞了自然的美麗,遠離了生活的自然狀態;矯揉造作、雙重人格等虛假的現象,喪失了生命的本真,不會也不可能走進生命的純粹境界。 
  早在18世紀中葉,盧梭就說過,回到自然中去的人類才是最為完善的人類。盧梭非常崇尚自然,他認為自然是美的觀念的源頭,“趁早給你的孩子的靈魂周圍築起一道圍牆,別人可以畫出這道圍牆的範圍,但是你應當給它安上柵欄。”盧梭把自然賦予的美看成世上真正的美。盧梭說:“在人做的東西中所表現的美完全是摹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大自然中的”。美存在於自然中,自然美高於人工美。“一個女人可以用化妝品使她一出風頭,但要獲得別人的喜愛,還要依賴於她的人品....真正的美,是美在她本身能顯出奕奕的神采”。迴歸大自然的一種境界,不需要刻意粉飾天生麗質自然美!盧梭說:“在人做的東西中所表現的美完全是摹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我們愈是違背這個老師的指導,我們所做的愈不象樣子。因此,我們要從我們所喜歡的事物中選擇我們的模特兒;至於臆造的美之所以美,完全是由人的興之所至和憑藉權威來斷定的,因此,只不過是因為那些支配我們的人喜歡它,所以才說它是美。”盧梭認為要留給世人一個不虛假的純樸的美,他坦率自陳:“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貫徹落實,原生態的東西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人類把自己皈依為自然生態的一分子,展示生命的“原生態”純樸的美,與其他原生態的萬物和諧相處。不要去擾亂與破壞自然的美,人們在與自然和諧共處中孕育自然美;人們用“美”的思維去生活,充分展現人的自然本性的善良、快樂、自由的人的自然狀態。迴歸自然的生活充滿詩意美,在良性迴圈的情感互動中,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體現童真美,關注天賦的自然狀態,實現人的本性“復歸”和人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尊重自然原生態的生命展示純樸美,與其他原生態的萬物和諧相處;追求教育過程與生命活動過程的和諧統一,實現人的自身完善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