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傳統文化的論文

  春節,是我國最為盛大的一個傳統節日,它來自民間,是最為特殊和普遍的一種文化現象。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中國傳統春節對現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影響

  【文章摘要】

  傳統節日紅紅火火的春節,龍飛鳳舞,禮花綻放,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各地張燈結綵,歡聲笑語盪漾其中。如今,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不僅熱鬧了中國,也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走入世界人民的視線,以其正能量影響著世界。

  【關鍵詞】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文化;影響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經超過了四千多年的歷史,一直傳承至今。經過幾千年的風雲變幻這一節慶可以一直延續下來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春節所具備的文化精神。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中國人民的愛國精神一直是被世人讚歎、敬仰的。中國傳統節日體現出其強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節日中的一些風俗習慣經過幾千年的歷程仍被儲存、遵守著。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首,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這一季大致為農曆正月至三月,此時春暖花開,春意盎然,也是農忙時節,人們用辛勤的勞動和滿懷的熱情來迎接美好的春天。這一時節也創造了許多節日,如春節、人勝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上巳節和清明節。這一季節的節日是一年之中最多的一季,人們身著最喜慶的服飾,將最豐盛的食物搬到節日活動中來,人們祈求平安多福,人類繁衍,人丁興旺,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強烈願望。

  春節是中國最大最傳統的節日,但春節不僅是一天,而是若干時日,一般到初五,有的地方要過到十五,甚至到月底,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

  顧名思義,春節代表的是春天的節日。春節流行多樣民俗活動,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慶祝春節方式也是各色各樣的,但主要以拜年和祭祀為主。節日前,每家每戶都要在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福”字必須要倒貼,路人一路念著“福倒了”,也就代表著“福到了”。如今,春節不僅紮根於中國人民的心中,而且逐漸深入了外國人心。外國人同中國人一樣重家庭、重親情。在一些華人居住的國家和地區,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樣過春節。人與人之間的互敬互愛,必然會促進各國文化的滲透、普及。

  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中國人最看重的是家庭和睦,因此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睦睦過春節。每到春節,不管是在外務工人員還是已遷到海外發展的人員,四處飄離的人們在除夕這天一定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鄉,同家人一同享受豐富、溫馨的年夜飯、團圓飯。餃子是美味佳餚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節比吃的年節食品。餃子的做法較為簡單,需要先將面做成餃子皮,用皮包上陷。餃子餡也並非是單一的,各種肉、蛋、時令蔬菜和海鮮都可以用作餃子餡,再用清水煮餃,將醋、蒜末、香油調成佐料蘸餃子吃。因為餃子的形狀類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餃子,不單單是一種美食,同時它蘊涵著中華民族諸多文化,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訴求。芹菜陷餃子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韭菜餡餃子有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快樂可、幸福、和睦。白菜陷餃子有百財之意,是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是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魚肉餡餃子有餘財之意,“餘”是多出來的意思,也就是祝福您年年有餘。一年中華付出的是辛勞,得到的就是財富,而餘留下來的就是健康。

  春節也可稱為過年。傳說年是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形貌恐怖,生性凶殘,人們談“年”色變。後來人們發現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所以每到年末,各家各戶都會貼紅對聯,掛紅燈籠,熱熱鬧鬧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以此來驅走年獸,於是春節便有了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

  節日作為各個民族在特定季節中舉行的盛大紀念和歡慶活動,是人們調節自身生活內容和節奏的一種具有綜合性、群體性和階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節日的意義深遠,它能從多方面滿足人們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要。

  春節是一個團圓的日子,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無論外出務工、還是讀書、做生意,不管路途多麼遙遠,除夕這一天人們都要回到家裡與家人相聚,豐盛的飯菜裡蘊含著父母的愛心、子女的孝心,老人享受天倫之樂,這是人生最為幸福的事情。同時,在飯前還要祭祖以緬懷祖先,並且給雙親中逝去的老人擺一雙碗筷。除夕夜的團圓飯深藏著中華民族對家庭的尊重。因此,快樂與嚴肅相伴的春節裡,親情、友情得到盡情釋放,文化得到傳承。

  中國的春節最不能省去的便是“拜年”,拜年也代表著人們彼此之間的祝福,祝福人們新年行大運,新的一年更加紅紅火火,一家人團團圓圓。而壓歲錢便是拜年習俗的產物。傳說送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而“歲”與“祟”諧音,習慣上是晚輩先給長輩拜年,然後長輩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贈給晚輩,以此來保佑晚輩們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年對於孩子來說可謂是豐收的,家長會用紅紙為孩子包好壓歲錢,當孩子給家長拜年時便會得到這一豐碩的“果實”。有時候家長在除夕夜提前將紅包放在孩子的枕頭下,當春節當天到來時孩子會得到意外的驚喜。這種方式至今依然存在並流行著。

  中國傳統的習俗是在除夕夜守歲,守歲由來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夜主要是全家團聚的夜晚,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各位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嘮家常,等待著辭舊迎新的時刻。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四千年沉澱而來的春節是中國人民全年度過的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每逢春節來臨,每家每戶都要將居所的各個角落打掃乾淨,食用餐具、窗簾被褥、衣服等也要清洗乾淨,這也就意味著過去一年不好的事情都被清除掉,所有的壞運氣都被掃走了,乾乾淨淨、輕輕鬆鬆的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按民間的說法: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塵”與“陳”諧音,將過去一年的一切晦氣、窮運等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辭舊迎新的祈求和破舊立新的願望。

  過春節還有另一個習俗流行於民間,即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各家各戶開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也就是“開門爆竹”,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的特產,它的起源較早,至今已經擁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也可稱為“爆仗”、“炮仗”、“鞭炮‘等。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在城市化程序加劇及物質生活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轉變的今天,傳統節日不能丟,我們要儘量為儲存傳統節日習俗提供條件,尤其是學校,要儘量為學生提供開展傳統節日習俗的條件,以便讓學生們可以更好地瞭解傳統節日,更深層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在過中國傳統節日的同時,應注重教育引導,進行親情倫理教育,進行和諧人際關係教育。

  【參考文獻】

  [1]李露露,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嚴敬群,章斯予,中國 傳統節日詩詞薈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5-1第一 版。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