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運動地理教案及反思

  地理教案是高中地理老師做好教學的關鍵,為幫助各位地理老師做好上課前的準備,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海水運動地理教案:

  教材分析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屬於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範疇,內容包含了“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兩部分。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 “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洋,它主要介紹了洋流的概念、洋流的性質分類、洋流的形成和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等。從知識的內在聯絡來看,“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是基礎性知識,為後一節“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做好知識的預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海水運動的形式,洋流的性質分類,明確洋流的影響因素

  2.運用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解釋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3.能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說明風海流的形成

  4.學會利用海水等溫線來判斷寒、暖流

  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難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佈模式。

  2、通過對洋流分佈規律的總結,引導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讀圖、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3、通過對洋流的成因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和精神。

  2、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佈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

  3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後聯絡,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1、世界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分佈規律

  2洋流模式圖的構建及世界海洋洋流名稱的記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法、案例教學法、黑板略圖法、問題導學法等

  教學過程:

  ***匯入***1852年的一天,大西洋上的風暴把一艘帆船逼到了直布羅陀的附近的一個海灣裡避難。水手在海灘上的沙子裡發現了一個瀝青球,撥去瀝青以後,裡面裹著的是一個空椰子殼,上面有個小洞,從裡面掏出了一張羊皮紙,上面寫滿了字,原來這是當年哥倫布寫的一封信。1492年,哥倫布首次到達美洲後,在返回歐洲的途中,遭遇了風暴,他擔心自己的帆船回不了西班牙,於是便寫了這封“椰子信”,投到大海,為的是讓後人知道自己的偉大發現,不料,“海洋信差”竟把這封信傳了359年。

  思考:上述事件可信嗎?為什麼?

  答案:可信。海洋中的水體是相連的。全球海洋表層海水。通過洋流的運動,會將海水中的東西進行“傳遞和遷移”。

  那麼海水為什麼會運動呢?它的運動形式有哪些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既然大家知道海水是運動的,您能否根據我們的生活常識及以前所學的知識說出海水運動有哪些形式?

  ***如波浪、漲潮落潮、洋流等等***

  很好,大家說得很全面,海水運動形式主要3種,波浪、潮汐和洋流。***簡單介紹波浪、潮汐***

  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形成風浪,這是最常見的波浪。風越大,波浪也就越大。如果發生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或風暴時,也能引起巨浪,我們稱之為海嘯。那種波浪的浪高就很高了,並且會帶來極大的破壞力。

  而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地三者引力作用下,發生週期性的漲落的現象。白天的漲落叫潮,夜晚的叫汐,一天有2次漲落。

  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應用最廣的海水運動就是洋流。

  我們把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稱為洋流,根據洋流的性質,也就是海水的溫度高低,將洋流分為暖流和寒流。一般把海水溫度比其他地區高的叫暖流,而流過來的海水溫度偏低的,就叫寒流。

  ***環節:在黑板上畫出寒流和暖流,並且由學生自主得出結論——一般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是暖流,相反的,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是寒流。***

  教師提問:***為什麼海水會發生運動呢?***

  學生回答:因為風的吹拂,密度的差異等等。

  教師總結:大家回答的非常好,剛才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咱們瞭解了寒暖流的含義和規律。那麼,如果按海水運動的形成原因來分類的話,又可分為哪些型別呢?

  ***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

  在盛行風吹拂作用下,推動海水隨風漂流,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稱為風海流。

  當這些風海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區的海水減少後,相鄰海區的海水便會流過來補充,形成另外一種洋流,稱為補償流。補償流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垂直方向上的補償流。在海洋表層海水流出後,不僅周圍相鄰海區的海水過來補充,而且海底的海水也上泛,形成上升流或下沉補償流,如祕魯寒流就是世界著名的上升補償流,能夠將海底豐富的營養元素帶到海洋表層來,利於大型漁場的形成。

  除了風海流和補償流,還有由於相鄰海區海水溫度或者鹽度的差異,出現的洋流,我們把他叫密度流。***舉例大西洋和地中海***

  風吹拂著海水在不停的運動,並且這種運動是具有一定規律性的,下面同學們看課本57頁上的圖3.5***把學生分為四組,各自在圖上找出大西洋、大平洋、北印度洋、南印度洋的表層洋流的分佈並總結出規律,完成58頁活動題圖的繪製***

  ***教師總結***

  ***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北半球:順時針 南半球:逆時針

  ***2***、中、高緯海區

  北半球:形成以副極地為中心的逆時針環流

  南半球:形成一支自西向東的西風漂流

  ***3*** 北印度洋海區:季風洋流

  夏季:順時針 冬季:逆時針

  教師講解:大家知道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它也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因素。***讓學生上黑板畫出六個風帶,其他同學在底下畫,畫完後大家看世界風帶圖***

  教師提問:根據這些風向,大家說出這些緯度之間的海水會在風的吹拂作用下,發生什麼方向的運動?形成了哪些洋流?

  ***與盛行風風風向一致,信風帶海水向西流,西風帶海水向東流。有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當這些海水在運動時還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陸地地形的阻擋,運動方向發生改變。***

  海水運動教學反思:

  優點:

  1.教材處理流暢,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重點突出。

  2.教學手段豐富,有錄音,有幻燈片展示還有實驗等,充分體現了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的作用。課堂教學效果基本達到設計意圖,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能有效開發課程資源

  3.教學是從洋流的主要動力盛行風入手,體現了風動水動,水隨風流。歸納了洋流的記憶方法:自北向南,逆-順—逆-順或8自記憶法,被各校老師拿去用。效果很好。

  4.教學中給予學生較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有利於學生學習,以及發表意見的機會,並及時給予鼓勵,讓學生體現到了學習的成功與喜悅。

  5.在最後的案例分析中,學生能較好地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說明了本節課的教學達到了課標要求。

  6.在洋流對氣候影響的教學中可加以擴充套件。

  二、不足:

  本節課授課內容較多,時間較緊。教師評價方法、方式還應多樣。不能只是簡單地說“不錯”、“真棒”,還要具體一點。改進措施

  在課堂上為了更好地落實基礎知識,授課量的安排要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