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的社會影響

  導讀:《貞觀政要》一書以君臣對答的方式,分類編撰貞觀年間唐太宗和身邊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溫彥博、劉洎、馬周、戴冑、孔穎達、岑文字、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論,使後人能夠遵循前人的經驗,以古為鏡,擇善而從。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歷史文獻,唐史學家吳兢撰,共有十卷,分四十篇。此書以君臣對答的方式,分類編撰貞觀年間唐太宗和身邊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溫彥博、劉洎、馬周、戴冑、孔穎達、岑文字、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論,使後人能夠遵循前人的經驗,以古為鏡,擇善而從。可能因為同為諫臣的緣故,魏徵在此書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吳兢完成此書之後曾經上呈給當時的皇帝唐玄宗,不料非但沒有得到讚賞,反而因此書被貶官。書中提出了“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務實求治、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施政方針,用人惟賢才的主張,廣開言路的開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罰的統治策略,以及儉約慎行、善始慎終的人格要求。


貞觀政要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歷史文獻,唐史學家吳兢撰,共有十卷,分四十篇。

  《貞觀政要》一書以君臣對答的方式,分類編撰貞觀年間唐太宗和身邊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溫彥博、劉洎、馬周、戴冑、孔穎達、岑文字、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論,使後人能夠遵循前人的經驗,以古為鏡,擇善而從。

  明萬曆皇帝朱翊鈞認為唐太宗要挾父親、謀殺兄弟,魏徵身事二主,皆不可取,因此《貞觀政要》不值得學習。

  

  《貞觀政要》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是一部獨具特色、富有啟發性的歷史著作。

  《貞觀政要》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貞觀政要》是現存記載太宗朝歷史較早的一部史書,在史料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貞觀政要》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儲存了較多的重要史實,比它晚出的《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書所記貞觀年間史實,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