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二胎的社會影響

  你聽說過單獨二胎嗎?“單獨二胎”是指中國政府制定的計劃生育政策,只要夫妻雙方一人為獨生子女,即可生二胎。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單獨二胎的相關法律知識。

  

  “單獨二胎”之於國家:優化人口結構,緩解人口衰減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昌碩認為,從長遠來看,“單獨二胎”政策的實施確實可以緩解我國勞動力減少、人口總量逐步衰減的壓力,而且我們國家這些年發展得這麼快確實離不開人口紅利的作用。

  這對社會顯而易見是一件好事。但是具體到用人單位本身,那些抱怨歸抱怨,但是不得不承認保護女性權益的必要性和原則性,勞動法的規定很明確,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略長遠效益,不能忽略用人單位的社會責任。而且,對於那些有資格生二胎但是沒有生的,企業還應該給予適當獎勵,當然,女性生育權一定要得到保護,也要儘量兼顧用人單位利益。總的來說,“單獨二胎”的改革對於家庭、企業、社會都是利大於弊。

  “單獨二胎”之於家庭:家庭更溫馨,孩子成長不孤單

  據一項調查顯示,在“單獨二胎”改革啟動後,符合獨生子女條件的育齡夫妻,願意生二胎的佔到47%,還在猶豫和觀望中的佔到30%,而沒有打算生二胎的只有23%。這說明,大多數符合條件的育齡夫妻,還是有生二胎的意願或者準備的。

  這項調查還顯示,學歷高、經濟實力強的男性往往生育二胎的意願更強。而從地域上來看,像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生育意願往往不如中西部中小城市高。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二胎政策的放寬,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獨生子女獨立性差、耐受挫折性差、精神孤獨、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特徵。

  “單獨二胎”之於你我:生育成本偏高,生好也要養好

  從成長環境和性格養成上看,雖然生育二胎比獨生子女似乎更有優勢,但是很多人卻不太願意生二胎。家住上海市盧灣區的劉女士雖然符合“單獨二胎”的生育條件,但是她卻已經跟老公商量好不再生二胎了。一個孩子已經有壓力了,要是再要一個,真的就會影響生活水平的。

  河南是人口大省,從2011年開始實施“雙獨二胎”政策後,一直到2013年,總共生育二胎的家庭也只有600多個,佔到符合“雙獨”政策家庭的10%都不到。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談到,政策的放開並不一定就是鼓勵生育,社會生養成本確實比以前高,尤其是北上廣等大城市,不僅多養活一個孩子的成本更高,更重要的是要分擔更多的精力,而如何做到優生還要優育才是關鍵。想生二胎的大多是還沒當父母的年輕人,已經有孩子的多半知道再生一個會付出怎麼樣的辛勞,也就不會那麼希望再生了。

  “單獨二胎”之於社會:調整家庭結構,應對老齡社會

  “單獨二胎”確實有利於家庭的結構優化——“421”的家庭結構已經成為近些年社會家庭的一種單一趨勢,也就是兩代甚至三代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兩個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要負擔贍養雙方父母以及撫養孩子的責任,這樣贍養上一代的壓力和撫養下一代的壓力都會加大,使得社會家庭結構更加脆弱和單一,不利於家庭抵抗風險的能力,不利於孩子個人的成長,也不利於老人的照料。

  “尤其是我國已經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和失獨家庭這些群體將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存在,如果‘單獨二胎’改革政策實施後,雖然短期不可能解決老齡化社會的諸多問題,但是從長期來看,還是可以有效緩解老齡化面臨的一些挑戰的。”穆光宗教授說。

  據統計,截止到2013年,我國失獨家庭累計有110萬個左右,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長。

  王橋的觀點是,一旦“單獨二胎”政策開始實施,將有更多的人會有資格生育二胎,這樣的話,失獨家庭和空巢老人的現象都會減少,老有所養將會更加容易實現。

  “單獨二胎”之於婚姻:擇偶觀有變化

  我國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男女出生性別比為116.9:100,有些省份高達130:100。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到2020年,中國處於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到4000萬,這意味著平均5個男性中將有一個找不到配偶。男女比例出現失衡的局面主要歸咎於第一胎男嬰比例偏高,故而實施“單獨二胎”政策有利於緩解我國日趨失調的男女比例,減少我國“光棍”的數量。

  相關閱讀:

  人口紅利的計算方法

  估算人口紅利的方法是使用時間序列的巨集觀人口經濟資料,用多元迴歸的數理統計方法,通過在迴歸方程中帶入人口及其他各種因素,觀察人口變化對經濟增長解釋能力的貢獻。

  另一種計算人口紅利的方法是,通過計算有效生產者與有效消費者人數,然後把這兩類人數的比例作為撫養比。注意,這裡所使用的撫養比與通常所說的撫養比不一樣。

  這種計算人口紅利的方法是,把經濟變化的指標——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為兩個部分,即有效生產者人均產出的增長率與撫養比的增長率。這兩個組成部分中,第一個是勞動生產率,第二個是人口因素。在假設有效生產者人均產出增長率不變的條件下,撫養比增長率的變化便可直接等同於其對人均產出增長率的貢獻,也即人口紅利。

  實際上,人口變化對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不僅包括勞動力供給的增加,還包括擴大積蓄以及人力資本投入與回報上升。由於人口在40歲-60歲年齡段積蓄的可能性最大,更多的人能活到這個年齡,就會帶來更多的積蓄。更多的儲蓄意味著更多的資本。每個勞動者資本佔有量提高,可提高勞動生產率。

  同時,期望壽命的延長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人力資本投資的觀念,造成了更多技術發明使用的機會,提高了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一個更健康的人口也就是一個更富有生產力的人口。健康的作用遠不限於增強體力,而更在於智力思維的開拓與使用。

  由此可見,人口紅利的計算需綜合考慮就業、收入及對經濟增長的其他變數的影響,而不是像有些人誤解的只依靠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同時,隨著人口轉變,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是不可重複的,也不存在所謂“源源不斷”的人口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