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滸傳開篇的解讀

  水滸傳開篇為什麼要寫高太尉責罰王進?這其中用意何在?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王進是水滸裡第一個出場的好漢,此人曾任八十萬禁軍教頭。當年高太尉在街上耍花槍的時候,遇到王進的父親王升,曾被胖揍一頓。老子英雄兒好漢,王升武藝不凡,兒子王進也是人中翹楚。可惜這樣的人卻因為早年父親得罪了高太尉,反而被責罰,然後報國無門,只好投奔他鄉。

  書上對王進的介紹有幾句:且說這王進卻無妻子,止有一個老母,年已六旬之上。這便是水滸里正麵人物的素描,空有一身武藝,卻無家小。

  書上有幾句寫高俅與王進的對話。當時高太尉新官上任三把火,王進恰好害了病。沒有簽到,高太尉派人去叫,牌頭與教頭王進說道:“如今高殿帥新來上任,點你不著。軍正司稟說染患在家,見有病患狀在官。高殿帥焦燥,那裡肯信,定要拿你。只道是教頭詐病在家。教頭只得去走一遭。若還不去,定連累眾人。小人也有罪犯。”王進聽罷,只得捱著病來,進得殿帥府前,參見太尉,拜了四拜,躬身唱個喏起來,立在一邊。這裡高太尉頗有小人得志的意思,看著身染重病的王進,仍然大聲呵斥高俅道:“你那廝便是都軍教頭王升的兒子。”王進稟道:“小人便是。”

  高俅喝道:“這廝!你爺是街市上使花棒賣藥的,你省的甚麼武藝!前官沒眼,參你做個教頭。如何敢小覷我,不伏俺點視!你託誰的勢要,推病在家,安閒快樂!”這幾句卻讓人叫苦,本來武藝高強的王進可以罵高俅:你是街市上使花棒賣藥的,你省的甚麼武藝!如今倒好,高俅罵起了王進。真正是:小人居上位,人妖來顛倒。王進是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只好告道:“小人怎敢!其實患病未痊。”高太尉罵道:“賊配軍!你既害病,如何來得?”這便是強詞奪理。

  王進又告道:“太尉呼喚,安敢不來!”高殿帥大怒,喝令左右教拿下王進,“加力與我打這廝!”眾多牙將,都是和王進好的,只得與軍正司同告道:“今日是太尉上任好日頭,權免此人這一次。”高太尉喝道:“你這賊配軍!且看眾將之面,饒恕你今日之犯。明日卻和你理會。”王進謝罪罷,起來,抬頭,認得是高俅。出得衙門,嘆口氣道:“俺的性命,今番難保了!俺道是甚麼高殿帥,卻原來正是東京幫閒的圓社高二!比先時曾學使棒,被我父親一棒打翻,三四個月將息不起。有此之仇,他今日發跡,得做殿帥府太尉,正待要報仇。我不想正屬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與他爭得!怎生奈何是好?”

  小說為什麼寫高太尉責罰王進:

  其一,寫出了高太尉雖然位高權重,卻睚眥必報,是十足的小人一個。昔日韓信曾經受到小人胯下之辱的戲弄,韓信做了楚王后,曾把當年的小混子任做都尉,幫助韓信完成了許多事情,也讓韓信的名聲不脛而走。

  其二,王進是一個孝子,和老母親相依為命,俗話說求忠臣必到孝子之門,如今孝子被逐,反映出大宋朝忠臣乏人。這全是小人作祟,禍害朝綱所致。

  其三,高太尉責罵王進的話語,活脫脫一個流氓嘴臉,哪裡有國之重臣的樣子,就是這樣不學無術的人偏偏掌握了國家的核心,豈不讓人寒心?

  金聖嘆在評《水滸》時說過:“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作;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好一個高俅,一出場便流氓嘴臉畢露,讓人氣惱?!

  王進簡介:

  北宋年間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名武師王升的兒子,家傳使棒絕技。高俅未發跡時,曾學使棒,為王升打傷,從此結仇。後高俅當了太尉高官,曾藉故要置王進死地,乃攜老母逃離東京,路過史家莊,傳授史進武藝,然後投奔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安身。首次出場在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他也是"九紋龍"史進的師傅。

  歷史上真有其人, 也叫"王進",還叫"王慶",北宋文獻中有記載,其中內容:北宋的禁軍將領***文獻中沒說是教頭***王進在京城得罪了高官***文獻中沒指明是高俅***,先是逃到到延安小種經略府的故人那守邊關,在西北,王進領兵和西夏的小股部隊有過戰鬥,皆獲勝。后王進又投靠河北的戰將种師中和种師道門下任先鋒,在後來的太原戰役中,隨同种師中力戰而死。

  《水滸傳》中,王進不在108好漢之列,並沒有梁山落草,還有他本來是京城禁軍的教頭,是個官家人物,可能很少江湖上走動,所以沒有綽號。也可能有綽號,但是書中沒有說,因為他不是主要人物,他是"九紋龍"史進的師父,開書講述他的故事,因父親王升得罪了高俅,被高逑記恨逼走,路過史家莊,傳授史進武藝,然後投奔延安老種經略相公。而後,書中再無提及。 王進私走延安府,路過史家村,成了史進的師傅,教成史進十八般武藝後,就去延安府了,史進試圖找師傅,沒有找到師傅,卻找到魯達***魯智深***,後來小說之中就沒有表述,如此高人,後來不知去向,而96版水滸傳電視劇說王進病死在延安府。同為八十萬禁軍教頭,同樣受高俅的擠兌,林沖上了梁山但王進沒有上梁山。其原因:

  一、王進只是輕慢了高俅,還不像林沖已經獲罪,因此沒有受多少"逼"迫,如果上梁山,不符合水滸逼上梁山的主題。

  二、王進聽了孃的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王進受擠兌,回到家中,悶悶不已,對娘說知此事。母子二人抱頭而哭。娘說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林沖因娘子被侮辱得罪高俅、高衙內後,忍氣吞聲,沒有采取"走"的策略。

  三、王進單身,只有一個老孃,不像林沖家裡多人,況且還住在丈人家***過去上門的女婿小三輩***,妻子又貌美,這一切都拖累了林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