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杜鵑的傳說故事

  流傳至今,仍有很多人不清楚的始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傳說一次舜帝南巡,來到了九嶷山一帶視察;聽聞這裡的姑娘都長得十分秀麗,就像紅杜鵑花那般叫人喜歡,可是她們的命運卻災難重重,於是愛人民如子的舜帝便決定查個明白。

  這天,風和日麗,舜帝沿著母河左岸走上九嶷山,只見桃紅李白,柳翠竹綠,鳥雀呼晴,紅色的杜鵑花遍野開放,舜帝看到如此景象,心裡十分高興。

  可是,當舜帝過了涼傘坳,來到一個叫小桑塘村子裡,到了百姓家裡訪問,卻只見百姓們吃的是麥糠餅,喝的是苦菜渴,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破衣裳,而沿途村落的情況亦是一樣,他心裡便十分難過。

  舜帝又走到小桑塘村隔壁的大桑塘村,來到一位老爹家,只見老爹沉默寡言,老婆婆雙眼盲瞎,舜帝更又難過的問老爹:「怎麼沒有人照顧你們呢?你們的兒女呢?」兩老一聽,隨即老淚縱橫。

  舜帝一看,更加不解,於是追問原因,老爹只好嗚咽的說出了始末。

  原來,他們原本有六個秀麗聰明的女兒,女兒們都會織布繡花,養豬餵羊。但三年前,部落裡的酋長來到鄉間視察,見到了他們的女兒個個長得美麗,便強行逼婚,但她們寧死不屈,被凶殘的酋長送到六個山頭去餵了老虎。老婆婆傷心的足足哭了七天七夜,淚流成河;山神深受感動,便將那六座山峰變得高大奇秀,十足六位姑娘生前的風姿。老婆婆見到那些山峰,便大聲哭喚著自己的女兒:「你是朱明峰,你是石城峰,你是石樓峰,你是簫韶峰,你是杞林峰,你是桂林峰。」叫喚完了,她的雙目亦因流淚過度而失明。後來,這六座山峰老是雲遮霧蔽,只因六個姐妹不想看見母親悲呼的慘象;這六座山峰又時常風聲呼呼,正是六姐妹在控訴酋長的凶殘。

  舜帝十分難過,他一向愛民如子,知道酋長這樣凶殘,百姓的日子這樣艱辛,實在心如刀割。於是他沿著母河右岸下山時,不禁放聲痛哭,他的淚水灑落在杜鵑花上,花就變成白色了。從此,杜鵑花紅白對開,人們便稱這些杜鵑花為哭笑花。

  子規啼血:

  子規啼血典出《史書·蜀王本紀》,言望帝禪位後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其聲聲啼叫是對戀人的呼喚,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另傳說古代蜀國王杜宇死後變為一隻杜鵑鳥,每年春季,杜鵑鳥叫喚人們"快快布穀!"啼得流出了血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這便是成語"子規啼血"的來歷。古往今來有關'子規啼血"歌謠、詩詞數不勝數。

  據《史書·蜀王本紀》記載,望帝***“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稱王於蜀,相思於大臣鱉靈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禪位於鱉靈。在這之後,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這聲聲啼叫是杜宇對那個魂牽夢繞的佳人的呼喚。

  相傳,古代有一位蜀國的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死後,他的靈魂變為一隻杜鵑鳥。每年春季,杜鵑鳥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穀! 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鮮血灑在地上,竟然不斷擴大慢慢的染紅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後就變成了杜鵑花。這就是成語“子規啼血”的來歷。

  子規啼血的相關歌謠很多,有歌望帝愛民的,有詠杜宇催耕的,等等。故事加上文藝演創,陳志歲《子規謠》雲:“

  子規哢,山之阿;

  子規哢,江之沱。

  連叫三聲口流血,可憐世上憂患多。

  生相讓,死且歌,功業不居氣自和。

  為帝為禽尚如此,問你世人何為苦蹉跎”。

  ——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