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痛是哪個穴位

  胃痛的時候會非常難受,在身邊沒有治療藥物的時候可以採用按摩穴位來緩解疼痛。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什麼穴位治胃痛

  1、什麼穴位能治胃痛

  1.1、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指壓時仰臥,放鬆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鐘時將手離開,重複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在胃痛時採用中脘指壓法效果更佳。

  1.2、天樞穴

  此穴位於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按摩此處約2分鐘。天樞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噁心想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1.3、足三裡

  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在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連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裡穴。按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重複10次,就可促進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還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2、胃痛時如何緩解

  2.1、雙膝跪地

  從膝蓋到腳趾都要接觸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雙手自然下垂。緩慢坐下,直到體重完全壓在腳踝上,雙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該姿勢約30秒,放鬆後再將上半身向前傾。重複做3~5次。該動作有助於消除脹氣、胃腸綜合徵***如胃腸痙攣、腹瀉等***,還可強化大腿肌肉。

  2.2、伏地挺身

  俯臥***趴在床或地板上***,全身放鬆,前額觸碰地面,雙腿伸直,雙手彎曲與肩平放,手肘靠近身體,掌心向下。

  雙手支撐,抬起頭、胸部,雙腿仍接觸地面,直到感覺胸腹完全展開。保持該姿勢約10秒鐘。重複做3~5次。這能消除脹氣、解除便祕、鍛鍊背肌,對脊椎矯正有一定的幫助。

  2.3、站立彎膝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雙手輕放膝上,身體微向前彎。深吸一口氣,吐氣時緩慢收縮腹部肌肉,讓腹部肌肉呈凹陷狀,但不要勉強用力,否則會感到不舒服。保持該姿勢5~20秒,不要憋氣,然後順勢將肺部氣體排出,放鬆肌肉。重複4~7次。這個動作對緩解消化不良與便祕很有幫助。

  3、胃痛時如何調理

  3.1、定時定量

  即每日三餐定時,到了規定時間,不管肚子餓還是不餓.都應主動進食.避免過飢或過飽,使胃堅持有規律的活動。每餐還應堅持食量適度。

  3.2、溫度合適

  飲食的溫度應以“不燙不涼”為度。否則,過燙過冷的食物進入胃部之後,都會刺激胃黏膜,久而久之.易引發胃病。

  3.3、細嚼慢嚥

  對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儘可能變“細”,以減輕胃的工作負擔。咀嚼的次數愈多,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有維護作用。

  3.4、適當補充維生素C

  維生素C對胃有維護作用。胃液中堅持正常的維生素C量,可有效發揮胃的功效,維護胃部和增強胃的抗癌力。

  胃痛的食療方法

  1、銀耳紅棗粥

  銀耳20克,紅棗10克,糯米150克。按常法煮粥。適用於脾胃虛弱導致的胃痛患者。

  2、蓮子粥

  蓮子30克,大米100克。按常法煮粥,每天使用,連續服1個月。適用於脾胃虛弱者食用。

  3、三仙炆排骨

  麥芽、山楂、萊服子及陳皮各10克,煮成湯汁後,加入蘿蔔及排骨炆熟。

  適合:食飽後胃脹胃痛,噯氣夾有食物味道及大便味臭者適合:食飽後胃脹胃痛,噯氣夾有食物味道及大便味臭者。

  4、健脾和胃湯

  黨蔘15克、茯苓15克、陳皮、砂仁及白蔻仁各6克,加適量豬肉及青紅蘿蔔煮湯。

  適合:胃部脹痛、胃口減少及大便稀爛者。

  胃痛要注意什麼

  1、首先要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種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謹防食物中的過酸、過甜、過鹹、過苦、過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菸嗜好的病人,應戒菸。

  2、飲食定時定量。長期胃痛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應定時,間隔時間要合理。急性胃痛的病人應儘量少食多餐,平時應少食或不食零食,以減輕胃的負擔。

  3、注意營養平衡,平素的飲食應供給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以利於保護胃黏膜和提高其防禦能力,並促進區域性病變的修復。

  4、飲食宜軟、溫、暖。烹調宜用蒸、煮、熬、燴,少吃堅硬、粗糙的食物。進食時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與唾液充分混合後慢慢嚥下,這樣有利於消化和病後的修復。要注意四季飲食溫度的調節,脾胃虛寒者尤應禁食生冷食物。肝鬱氣滯者忌在生氣後立即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