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活躍語文課堂氣氛

  活躍課堂氣氛,學生有了興趣,才能激發強烈的求知慾,才會鍥而不捨、孜孜以求。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摘 要:高中語文課堂的沉悶現狀讓課堂對話的實現陷入困境,處在了一個尷尬的地位,也嚴重影響了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實現。打破課堂沉悶,我結合教學實踐,從啟用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角度嘗試做一些探索,得出一些個人心得。

  關鍵詞:轉換角度 活躍課堂

  雖然高中語文新課標已實行七年了,語文學科教材內在結構越來越科學,題材也越來越新穎,但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我發現學生日益沉悶。羅大佑的《童年》中唱道: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雖然意不在批評教育,但恰恰成了如今不少學生的課堂心理寫照。高中語文課堂的沉悶現狀,無疑讓課堂對話的實現陷入困境,處在了一個尷尬的地位,也嚴重影響了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實現。

  對於課堂沉悶的原因,從自身角度,我歸納了幾點:

  首先,急於求成,隨意拔高要求。教師在學生還沒有完全熟悉課文,充分感悟的情況下進行提問,學生沒有充分準備,感覺無話可說,或者只有隻言片語,從而使課堂陷入沉悶的僵局。

  其次,隨心所欲,目標不夠明確。很多情況下的家常課,教師對課時的概念往往比較淡忘,表現為較大的隨意性:上到哪算哪,即使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有漏洞,下節課還是可以補。家常課缺失了一種“精品”意識,忽視了循序漸進、一環扣一環的梯度性,學生往往會摸不著頭腦。

  最後,氣氛緊張,缺少寬容與鼓勵。這會給學生帶來一種否定與自信心的挫傷,勢必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與情感上的畏懼,從而使學生不敢繼續回答,直接導致課堂氣氛的緊張與壓抑。

  其實高年級孩子雖然不像低年級孩子一樣好表現,但如果教師善於調控,循循善誘,精心組織,學生還是願意打破課堂沉悶,積極發言的。我結合教學實踐,從啟用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角度,嘗試做一些探索,得出一些個人心得:

  一、重視課前導課

  一個好的開始,往往是成功的一半。我們大多數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很少設計導言,往往是開門見山,進入文章,使學生感覺淡而無味,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在講課文前,教師精心設計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導語,使學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撥開雲霧見青天”之感,那麼語文課堂就會活躍起來,學生也會把一篇他們認為乏味毫無趣味的文章饒有興致地讀完。比如,教學《雨霖鈴》時,可以放《送別》這首曲子把學生帶入到離別的場景;教學《南州六月荔枝丹》時,可以拿一個荔枝實物匯入。只要匯入合理,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就會讓我們的課堂不至於一開始就很沉悶。

  二、重視課堂導答

  毋庸置疑,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如何設計課堂提問,如何運用課堂提問,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重要課題。但是,我也常常看到,在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教師的提問有時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麼答非所問,要麼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這就涉及到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回答的問題。如果善於導答,學生就會排除障礙,提問便會成功;否則,提問就會歸之於失敗。可見,善於提問,是教師教學藝術的主要表現之一;善於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主要組成因素。一般情況下,一些學生在教師提問題後有一種等待心理,讓別人先說;有的則怕出錯遭人笑話,又怕人說愛出風頭。這種思想在他們的頭腦中作怪,使得他們上課不敢大膽發言,只是被老師點到名時,才勉強站起來回答老師的提問。教師若碰到這種情況,可以在提出某一問題之前,搞一些搶答題,“刺激”一下學生。或者首先就給予鼓勵的目光,也可以按照電視娛樂節目的風格和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要注意千萬不能喧賓奪主。不管問題回答的正確與否,教師都要認真對待,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回答,對於回答正確的,教師給予肯定與表揚,對於錯誤的,教師注意鼓勵與引導,或許學生的奇思妙想能夠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三、注意轉換角度,站在學生的立場

  學生的任何一個想法必定有他的理由,教師不能急於否定任何一個學生的看法,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一個人。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基於所謂的標準答案,對學生的不同看法輕易否定,不給學生解釋的機會,甚至態度冷淡,這也間接影響了其他學生髮言的積極性。教師應當試著想想學生的想法有沒有其合理性,或者通過同學之間的互評來加深教師對學生想法的認識。真誠的理解,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徹底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也必能激發他下一次主動、積極回答的勇氣。

  四、重視學生活動

  語文活動有很多種,比如,辯論、討論、表演、朗誦等,有時甚至可以讓學生來講課。我覺得每堂課我們都應根據不同的需要設定相應的活動。比如,學《雷雨》時可以叫學生表演其中的精彩片段,學習古詩詞時可以叫學生配樂朗誦。總之,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提高他們的語文應用實踐能力。

  五、重視自身積累

  語文老師,首先要是“語言大師”。課堂語言可以集中體現老師的智慧,單純、準確、精練、富有文學性的語言不是不適用,如果加進老師的智慧,讓課堂語言在其基礎上閃爍著幽默、風趣的感染力,這樣的語言學生聽了享受,興趣也會自然而生。所以,語文老師應該學會豐富自己的語言,用語言來感染學生,首先讓學生受到自己的吸引。我認為只有博覽群書,勤於積累資料,集思廣益,才能構建自己的教學資源寶庫,所以教師在課後要做到多閱讀,多思考,多整理,多查閱。

  以上只是活躍課堂氣氛的部分心得,我相信每位老師其實都有自己的高招。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活躍課堂氣氛,使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和智慧的講壇,那就算達到目的了。

  篇二

  課堂氣氛是衡量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在教學時,我非常重視課堂氣氛營造。下面就談談我在語文課中建立良好的課堂氣氛的一點體會。

  一、精心設計課堂匯入

  語文特級教師於漪曾說:“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匯入課文的環節,一開始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1.用多媒體課件引入課文

  在學習《地球的清潔工》一文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首先播放大自然的優美景色,配以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在視聽上都有美的享受,然後突然音樂一轉,畫面隨之出面破爛的垃圾、成群的死魚……,然後我問學生們:

  “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哪幾種不同的景象?”

  “你們喜歡哪種景色?”

  “是誰讓我們的地球更加美麗?今天老師帶大家一起認識這些地球的清潔工。”

  在色彩鮮明的圖片和柔和的音樂聲中,學生很快進入課文的學習中。

  2.立足文字,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動機的先導,是思維的源泉。課堂匯入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發展學生智力、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因此,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常常設計出多種形式的匯入方法,以達到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目的。

  在教學《數星星的孩子》一課時,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調節課堂學習的氣氛,我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在晚上數過天上的星星呀?天上的星星這麼多,你們數得清嗎?”話一出,絕大部分學生馬上開始議論紛紛,興趣很快就被激發了。我緊接著再次引導:“今天,我們也要去認識一位喜歡數星星的孩子,他是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學生在讀課文之前就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讀的時候,讀得非常認真、投入,並積極地思考,學生在課文的解讀上,在問題解決上都不錯。

  二、提出問題的方法要適當

  教師在課堂提出問題要難易適當,所提總是太容易,學生沒有興趣,所提問題太難,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所提問題不具體,指向不明,學生不知道怎麼回答,這些都是課堂提問切忌的。設計的問題應本著“跳一跳,夠得著”的原則,對較難的問題可分解開來,分幾步進行提問。如:在學習了托爾斯泰的《窮人》後,老師請同學們談談體會。學生不知如何談起,自然無話可說。不如換一種問法:這一課主人公是誰,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想法和感動,今後遇到這樣的問題,你該怎麼做?這樣一來,學生便有話可說,就會你一言我一語,爭相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課堂氣氛就活躍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大大提高了。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創新的,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努力探究課堂教學技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形成活躍的課堂氣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隊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同時,也能夠讓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百花園裡奼紫嫣紅、爭奇鬥豔,孕育出課堂教學的一片燦爛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