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的結尾藝術

  一堂精彩的語文課,猶如一篇優美的散文、一部優秀的戲劇、一場好看的電影,如果結尾設計得好,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回憶,可產生“餘音繞樑”、課斷思不斷、語停思不停的藝術效果。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要開始引人入勝,中間環環相扣,而且課的結尾也要精心設計,做到課雖盡而意無窮。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正確的觀點,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審美觀念,並在語文基礎知識和能力方面得到發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完成《大綱》提出的語文教學的任務,就要在課堂教學中下功夫。下面,我就語文課結尾藝術的探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結尾發散式――激思

  語文課如果以“填鴨”的方式進行,“灌”完為止,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侷限在狹小的圈子裡,不能發散、靈活運用的能力也就相應地降低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課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礎上,結尾的時候圍繞一箇中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幫助他們開開思路,對於提高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大有益處的。

  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時,則採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過描述周勞苦的工作和簡樸的生活,滿懷深情地讚頌了他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週日理萬機、夜以繼日工作,該有多少事可以大寫特寫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個片斷,以小喻多,我們由此可以推想出的為人了。學生學了這篇課文,應該從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句,體會到工作勞苦,生活簡樸。我提示學生回憶五年級學過的一篇課文《十里長街送》。我說:“同學們應該還記得課文描寫的動人場面吧!為什麼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呢?同學們聯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就可以找到答案。我們能不能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所瞭解到的情況,用美好的語言來讚揚敬愛的周?”這一啟發,使得同學們思路大開,紛紛要求發言--有的說:周生活簡樸,嚴於律己,只求貢獻不求享受,的確是新中國的好;也有的說:周平易近人,熱愛人民,有一次……

  二、回味式――激情

  一堂課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師以其豐富的感情積累和知識底蘊縱情渲染,從而為課堂創設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築路架橋。結尾時教師能把握好時機,用發自內心的情感,圍繞課文的內容創設情境,就能激發學生情感,收到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例如我教《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時,在結尾部分我作了如下處理,我問:“課文最後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遠忘不了什麼?”學生回答。此時,我祟 了邱少雲的大幅掛圖,用蒼松翠柏襯托著墓碑文。一邊播放著英雄曲的激昂調子,一邊用鏗鏘有力的聲音說:“同學們,在‘391’高地奪下不久,朝鮮人民在那裡豎起了邱少雲同志永垂不朽!

  這樣的結局,設計了音響、圖片,化靜為動,挖掘內涵,符合”兒童用聲音、色彩、形象來思維“的心理特點,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發展了能力,還給學生以靈魂的洗滌,學生感到回味無窮。也就是說,講讀一篇課文,不光要有”鳳頭“似的入手點,”豬肚“似的著力點,還要有”豹尾“似的結局點。

  三、延伸式――激趣

  語文教材內容廣泛,有文學、歷史、地理、科學等,幾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個領域。如果我們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勢必侷限在十分狹小的天地裡,學生所知甚少,不能引發他們的興趣。如果我們注意因文制宜,適當溝通學生的生活積累和閱讀所及,擴充領域,開拓視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種延伸式可以結合講解進行,也可以在課終進完成。

  例如學習《少年閏土》一文,它是根據魯迅的小說《故鄉》節選出來的,課文描寫了一個健壯樸實,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結束教學時,我把學生引導到課外閱讀領域,指導他們去找《故鄉》爭取閱讀,瞭解全貌。又如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後,指導學生寫讀後感,使同學們加深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對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無比痛恨。

  總之,課終安排沒有固定不變的格式,教學藝術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無非是因文而異罷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節課的結尾搭橋鋪路做得好,處理靈活,課內外聯絡緊密,就能使語文教學低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