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號考古發現

  “南澳一號”,原名“南海二號”,2009年9月25日改稱南澳一號。它是一艘明朝萬曆年間,向外運送瓷器而失事沉沒於中國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附近海域的商船。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發現

  南澳縣是一個海島。在南澳島東南三點金海域的烏嶼和半潮礁之間,有漁民潛入海底作業時無意發現了一艘載滿瓷器的古沉船。2007年5月25日、26日,南澳縣雲澳邊防派出所根據線報,兩次抓獲非法打撈水下文物嫌疑人10名,查扣文物138件。經廣東省文物鑑定站鑑定,這批文物主要為明代瓷器。

  這片海域立即被監控起來,廣東省文化廳緊急調集10名水下考古人員組成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隊,委派海洋救撈作業船舶趕赴現場,控制沉船點,並向國家文物局、廣東省政府作了報告。在交通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隊對沉船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勘探,完成了水下摸探、採集和測繪工作,繪製出外圍文物分佈圖、沉船平面總圖和沉船縱、橫剖面圖,獲取了大量的影像資料,採集外圍文物近800件,加上漁民上交的200多件,總數超過1000件。

  結合考古勘探資料分析,當時初步判定該沉船的年代為明萬曆年間,船載文物主要為明代粵東或者閩南及江西一帶民間瓷窯生產的青花瓷器。

  之定名

  由於這是南海海域發現的又一艘儲存較完好、滿載珍貴瓷器的古代沉船,而且在1987年的南海海域發現了“南海一號”,而被命名了“南海二號”。因為“南海2號”沉沒海域的海底能見度較高,可達5米左右,在水下攝影、錄影、繪圖較為方便。當年廣東省考古所準備根據水下考古情況,制定一個最適宜的科學水下考古方案。

  之海域位置

  南澳島瀕臨西太平洋,位於廣東、福建的海上交界處,與古代著名港口泉州港僅“咫尺之遙”,自古是軍事重鎮、交通要道、重要貿易通道。明代粵東的海外貿易活動一度以南澳為中心,這裡被稱為南澳港,是國際貿易貨物的轉運、集散中繼站和必由之路。明代南澳港是南商上下的必經之地,各國商船也多停泊於此地進行互市活動。每年四五月間,各地海上聚集於此,進行互市貿易。每當三四月東南風起,南澳商船糾集出航,由南澳入閩,入浙江等地貿易;八九月西北風盛,又滿載絲織品與棉織品,揚帆順風而下返回南澳,與本地海外商人貿易或遠航東南亞貿易。潮州商人往來南北,獲利甚巨。

  有專家稱,堪稱廣東發達海洋文明的印證,也有可能印證南澳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通道。這條沉船與“南海I號”,一西一東,兩朵“姐妹花”交相輝映,為廣東文化大省建設增添了新的亮點。

  之文物價值

  船上出水的瓷器中最早有北宋的,最晚是明末的,涵蓋了宋、元、明三個朝代。另外,宋代的醬色釉茶盞、明萬曆青花仕女大盤、青花“義”字大盤……根據省文物鑑定站專家的鑑定,船上出水的近200件瓷器,有盤、碗、罐、碟、瓶、蓋盅等,風格古樸,不少是喇叭口的青花大碗,其中10件可定為館藏國家三級文物。

  當年***2007年6月***船上出水的近200件瓷器年代介於宋到明之間,主要是粵東本地民窯的產品,有少量出產於福建漳州、江西景德鎮。據推斷應為明朝萬曆至嘉靖年間所產,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勞動生產水平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情趣,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海上貿易和廣東陶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潮州是中國古瓷都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唐代武則天時期,潮州瓷器就已遠銷羅馬和埃及;宋代的潮州筆架山窯場盛極一時,韓江兩岸‘沿江十里,煙火相望’,潮州因此有‘瓷都’之稱;明代,潮州瓷器又迎來一個生產和出口的鼎盛時期。專家認為,“南海二號”上出水的大量不同年代、本地窯口的民窯瓷器將對研究古代潮汕地區海外貿易狀況提供非常珍貴的文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