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考古發現

  去年,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考古成果。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前言

  為配合糯扎渡水電站、馬堵山水電站、魯地拉水電站、以及國道214線和鹽津柿子至鳳翥二級公路建設,去年,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工作,發掘出景谷怕疊遺址、鎮源莊房遺址、箇舊麻玉田遺址、鹽津柿子崖墓、大理龍首關古城址、永勝棗子坪遺址、永勝堆子遺址、永勝倮倮坪墓地等8大考古新發現。

  之永勝堆子遺址

  永勝堆子遺址發掘面積達10000平方米。此次發掘發現房屋基址、墓葬和灰坑等遺蹟。其中,房屋基址18座,墓葬140座。出土遺物數量近千件,有陶器、石器、骨器、銅器、鐵器等。將發現的遺蹟和出土遺物與周邊遺址進行比較,發現堆子遺址的時間跨度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兩漢間。堆子遺址發掘發現的遺蹟型別多樣,出土遺物豐富,為金沙江中游地區重要的早期人類活動遺址。[1]

  之永勝倮倮坪墓地

  永勝倮倮坪墓地發掘清理墓葬22座。此次發掘的墓葬多暴露於地表,共清理22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約200釐米,寬約70釐米,深40至200釐米;上部多有封土,殘留有一層或兩層圍砌的石塊,殘存高度10-50釐米;葬具應為木棺,多朽爛,僅見棺釘;骨骼儲存比較好,葬式多為仰身直肢;墓葬方向多與山體斜坡方向一致,頭朝山體方向,面向上;隨葬器物多為瓷碗、瓷罐等,還見有銅戒指、耳飾件、玉戒指等。其中瓷罐多葬於身體下面,且有一石塊封蓋,頭下多枕有陶瓦。依據出土器物大致判斷,該墓地的時代為明清時期。

  之景谷怕疊遺址

  景谷怕疊遺址發掘面積達3000平方米。此次發掘出土各類遺物1000餘件,出土器物以石器為大宗,並伴有較多石料、石片及少量陶片等。製作石器的石料以礫石為主,石質較差。從製作方法觀察,石器以打製居多,另有極少的磨製石器。器類有石斧、石環、石鐲、研磨器及圓餅形器等。所出陶片較為破碎,燒製火候低,為夾砂紅褐陶,素面,可辨器形者為罐類。遺址內遺蹟現象較少,發現並清理一座窯址,同時還清理了少量柱洞遺蹟。發掘所獲的考古學材料和瀾滄江中下游流域已發掘地點出土資料既有相似性,亦有不同點。

  之鎮源莊房遺址

  鎮源莊房遺址發掘面積達5000平方米。遺址內清理髮現10座灰坑、2個柱洞、3座土坑墓和1座火葬墓等遺蹟現象。出土早期各類遺物530餘件,另還有一定數量的明清遺物。出土的器物有石器、陶網墜、礪石、陶片、瓷片等。此次發掘發現打製和磨製石器出在同一地層,說明打和磨的技術同時被當地古代居民接受,且打製工藝佔上風。從出土的石器種類和陶器分析,當時的古代居民,主要以捕魚、打獵和採集為生,食物的來源充足。

  之箇舊麻玉田遺址

  箇舊麻玉田遺址和墓地發掘面積達1325平方米。此次發掘分東、西兩區進行,通過發掘確定,東區為一古遺址,西區為一古墓地。遺址和墓地計出土器物43個。古遺址的地層堆積分為五層,出土了一定數量的陶片及玉鐲殘件、石器、陶紡輪、陶彈丸等。清理墓葬21座,均為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不見葬具,個別墓葬的人骨上方有一層黑色灰燼,可能為某種覆蓋物或是墓主身著的衣物;均為仰身直肢葬,部分墓主雙手或單手放置於腹部。墓中隨葬器物較為簡單,僅有陶器和銅器。

  之鹽津柿子崖

  鹽津柿子崖墓發掘共清理墓葬7座,經發掘發現7座墓葬均已被盜過,殘存的隨葬器物被移至墓道口,有青銅器、鐵器和陶器。青銅器器類有銅鐎鬥、銅帶鉤、銅搖錢樹、銅俑足部和銅錢數枚,鐵器器類有鐵斧、鐵釜、鐵刀等,陶器器類有陶人物俑、陶動物俑、陶罐等。

  之大理龍首關古城址

  大理龍首關古城址發掘面積達2500平方米。發掘中新發現南詔時期城牆一道,在現存城牆中又確認南詔時期城牆一道、明代城牆三道、宋元時期城牆兩道,並在明代城牆中發現一種新的夯築城牆方式,即在夯層中新增新鮮樹葉進行夯築。發現房屋遺蹟14處、道路2條、用筒瓦相扣鋪成的引水管道1條。

  之永勝棗子坪遺址

  永勝棗子坪遺址發掘面積達5300多平方米。發掘發現房屋、灰坑、墓葬、灰溝、灶等遺蹟現象,出土遺物有石器、陶器、瓷器和銅器等,其中以陶器和石器居多,達數噸之重。發現的遺蹟時代跨度較大,既有早到新石器時期的房屋與墓葬,也有晚到明清時期的房屋遺蹟和墓葬,基本反映了該遺址自有人類活動以來的生產生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