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霸如何做筆記的

  你會不會抱怨孩子進入初中後語文成績不理想?到了初中以後,突然發現“不會學習語文了”。小編經常會聽到孩子反映:買了一些語文的學習資料去刷題,但是費了很多時,刷了很多題,可是考試答題還是拿不了很多分。語文課聽得懂,但是要去寫答案卻寫不出來。這道題會做,換一道照樣扣分。

  有沒有思考過語文學習在哪裡出了問題?是方法還是方向不對,是知識有漏洞還是能力有缺陷?

  很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填鴨式”的學習,只學習不思考也不會去運用,最後的結果就會變成,知識爛在了肚子裡,想不起來也用不來。這時候就體現出了學會做筆記的重要性。

  如何做筆記更快更有效率

  原則一:用自己的話

  低層次的筆記是搬運,把知識由別處搬到自己的書上本子上,與我所批判的抄黑板無異;高層次的筆記是內化,消化後整合到自己的知識體系裡。做筆記時,能用自己的話記下來,說明真正理解了,完成了內化;用自己的話記下來,一般很容易想起來。

  用自己的話做筆記,往往都會略後於老師的講解或者展示。因此,重新組織語言,也是在頭腦中對所學知識的一次回放。

  原則二:精煉

  什麼是精煉?篇幅小而資訊量大,爭取用最少的字***不一定是文字***描述最豐富的意思。

  如何精煉?不見得非得是文字,可以用一些現有的符號,甚至自定義符號,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好。

  精煉到什麼程度?越精煉越好,最好只畫幾個符號、不寫任何字,或者只寫幾個關鍵詞。

  精煉有什麼好處?第一,節省時間。上課是學習的黃金時段。動筆寫必然分散注意力,影響聽講。寫得越少,對聽講的干擾就越小。第二,節約空間。在書上直接做筆記,往往沒有那麼多空間,如果畫得亂七八糟,必然會什麼也不看清,何不節省一點是一點?第三,改善學習效果。太詳細和直白的筆記,回顧時不用思考;而精煉到只有關鍵字的筆記,每一次回顧都相當於一次情境回放,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原則三:有針對性

  筆記應主次分明,詳略得當,一下子就能看到重點,不然就是抄黑板了。你已經很熟悉、永不會錯的,記它何用?我倒寧願把那塊地方空出來,作為非記不可的筆記的空間。你不會的、疑惑的、易錯的,當然是你筆記的重點了。

  都可以記些什麼東西呢?思路、方法、線索、易錯點……任何用來提示自己、引導自己思維的關鍵詞都可以。除此之外,如果你正在備考中高考,在進行綜合型試題演練時,不妨在卷子上記下自己完成每道題所花的時間、走過的冤枉路以及困惑點等等這些資訊,據此認真分析的話,你就知道自己哪裡薄弱以及薄弱到什麼程度了。

  上述三條原則是內在統一的:“精煉”是核心,“有針對性”是“精煉”的內在要求,“用自己的話”是“精煉”的必然途徑。從實踐來看,用自己的話,就會本能地少寫,這一少,自然就去掉了多餘的成分,留下了最該關注的,也是筆記精華之所在。

  因此,我不提倡給出這種原則下筆記的範例——它應該是個性化的。這些原則的掌握和使用,核心是意識的問題,不必刻意,無需模型,意識有了,筆記自然OK!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這樣做筆記,你還用抄黑板嗎?

  ——戒除抄黑板,優化學習方法,從做筆記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