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案人教版及教學反思

  教案設計制定了系統的七年級生物教學目標 ,制定了課堂教學結構流程圖 ,為大家整理了七年級生物教案人教版,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生物教案設計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教學目標

  1.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外界環境資訊的情況;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視覺和聽覺形成的過程;說出近視的成因以及預防方法;說出導致耳聾的各種因素以及預防的措施。

  2.嘗試觀察瞳孔的大小變化情況,並做出解釋;練習觀察和測量的技巧。

  3.培養視覺和聽覺的衛生習慣,關愛和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

  重 點

  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視覺和聽覺形成的過程。

  難 點

  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教學用具

  1.準備貓的瞳孔變化圖片、眼球結構示意圖,物理學凸透鏡成像實驗裝置一套。

  2.眼球模型、放大倍數不同的兩個放大鏡、畫冊。3.音叉、耳的結構模型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師:通過提問複習視覺的形成過程。

  教師:在視覺的形成過程中,折射光線能力最大的是哪個結構?

  學生:晶狀體。

  教師:我們都知道,晶狀體的形狀和放大鏡是一樣的,現在有兩個放大鏡,同學們檢查一下,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學生:一個厚,一個薄

  教師:那麼,我們實驗一下哪一個放大鏡能更快地將光線匯聚起來?

  學生:***實驗***厚的折光能力強。

  教師:讓我們再實驗一下,用厚放大鏡匯聚什麼距離的光線成像最清晰,是遠距離的?還是近距離的?

  學生:***安裝並調整凸透鏡成像裝置,將蠟燭從遠處移到近處***近距離的成像更清晰。

  教師:現在換成薄的放大鏡實驗一下

  學生:用薄放大鏡的時候,遠距離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師:我們的晶狀體能靈敏地自動調節厚薄。當我們看近處的物體的時候***比如看書的時候***我們的晶狀體就自動調節到比較凸起的樣子。***用成像裝置演示,將蠟燭移近,並換用厚凸透鏡***但如果晶狀體調節的負擔過重,不能恢復原狀,我們看遠處物體的時候就會看不清楚***演示:將蠟燭移動到遠端***。這就是同學們中間很常見的一種眼的折光異常現象。

  學生:近視眼。

  教師:這種晶狀體調節緊張引發的近視眼叫假性近視,如果這時注意保護視力,消除使晶狀體過度緊張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鬆自己,視力可以好轉和恢復到正常。但如果進一步發展到眼球前後徑過長,也就是說晶狀體和視網膜中間的距離加長***演示:將螢幕向後移動***這時無論你怎麼調節自己的晶狀體,遠處射來的光線經過折射都只能在視網膜前面成像,我們在視網膜上只能獲得模糊的影像。這就是真性近視。對於近視我們有什麼矯正的辦法嗎?

  學生:戴眼鏡。

  教師:戴什麼樣的眼鏡呢?哪位同學願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視鏡。

  學生:中間薄,四周厚。

  教師:這種鏡子正好和放大鏡相反,我們叫它“凹透鏡”。仔細觀察課本上“近視眼的補救措施示意圖”解釋凹透鏡為什麼能夠矯正近視眼?

  學生:凹透鏡先使光線散開一些,再經過晶狀體的匯聚,正好落在視網膜上。

  教師:近視眼當然會給我們帶來不便,哪位同學願意和我們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眼保健操可以按摩眼睛周圍的穴位,幫助放鬆晶狀體。你會做眼保健操嗎?讓我們從中醫經絡穴位理論的角度,再來學習一遍眼保健操吧。

  學生:嘗試尋找正確的穴位,做眼保健操。

  教師:剛才同學們訴說了近視眼為他們帶來的不便,可是如果我們徹底喪失了視覺,我們的感覺又是怎樣?***展示一本精美的畫冊***現在我要請一位志願者蒙上眼睛。然後我將把這本精美的畫冊放在我們班裡一個同學的桌子上。大家只能用語言引導他,看看他要化多少時間才能拿到這本畫冊?

  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教師:請志願者講述自己的感受,請其他同學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師:如果一個人雙目失明,他不僅不能欣賞這些美麗的圖畫,生活中也面臨很多困難。你在生活裡遇見過盲人嗎?討論我們能為盲人做些什麼?小組繪製一份宣傳《角膜捐獻》的宣傳海報作為愛心作業。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經過七年級生物一個學期的教學,我對生物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才,而是為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併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基礎。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而又貼近生活的例來幫助學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學。例如:講授生物細胞分裂時,將動物細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將植物細胞的分裂比作壘牆,以體現二者的區別。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閱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由於是首次使用北師大版的教材,對教材瞭解研究不夠,使我這一學期的教學走了一些彎路。比如在講光合作用這一節時,課時的安排就很讓我頭疼。核心內容當然是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但是對光合作用的探究過程的確需要一番統籌和安排。課後我對教學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覺得還是以光合作用的反應視為主線來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又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的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還要緊扣課程標準。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

  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絕對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其他的解釋。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為老師,我要盡力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防寫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