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學設計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人教版初一《思想品德》下冊的一個知識點。如何讓學生掌握這個知識點?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學設計一

  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自信者的良好心理品質,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能力目標:學會對自己全面客觀地評價,培養在分析比較中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3.知識目標:理解自信與自負、自卑與個人成長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自信、自卑、自負三種不同心態在面臨選擇時的不同想法、做法及其帶來的結果。

  2.難點:相比自卑、自負,為何自信更有利於個人成長。

  三、教學策略

  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的經驗中,能夠對自卑、自信、自負有初步的認識和思考,但對於三種不同的心態與個人成長之間的關係問題,學生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清晰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設定情境,通過對情境中的事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公平意識;讓學生在討論、探究過程中,逐步認清自信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過程

  出示PPT***“成”字組詞***,匯入新課

  教師:我們先來做一個和組詞有關的活動──請儘可能多地寫出以“成”字開頭的兩字詞語。按照座位,每列為一組,每組推選一位代表來完成組詞,並將結果寫在黑板上。請組詞的同學注意按順序輪流完成,不要重複。計時3分鐘。

  學生:每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完成組詞,其他同學同時也進行思考。***

  ***學生的“成”字組詞作為本課的副板書***

  1.《漢字英雄》怎麼看──客觀認識自己

  教師:點評學生表現,並指出這就是新一季《漢字英雄》PK賽的一種題目型別。介紹比賽情況:上週五,漢字英雄第二季落下帷幕,四中高中部的學姐闖進了決賽,初中部也有學長參加。

  出示PPT材料***《漢字英雄》第三季,敢不敢去?***提問:如果漢字英雄第三季發出邀請函,要在同學中選出選手參加,你敢不敢去參加海選?

  學生:對是否參加海選做出選擇──我行所以去,我不行所以不去等;並解釋原因。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剛才同學們談了自己的選擇以及去不去的原因,發現同學們都能夠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特長,也看到自己的弱項,這就是自信的一種表現。除了自信之外,還有兩種與之對應的心態是什麼?

  學生:自卑與自負。

  教師:自卑與自負的人會怎麼選,他們又是怎麼想的?

  學生:自卑與自負的人有可能去也有可能不去,自卑的人不敢去,自負的人不屑去或者覺得別人都不行而選擇去。

  教師:剛才大家分析了三種不同心態的人在去不去這個問題上會怎麼選,以及怎麼想的不同情況。下面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自負者、自卑者與自信者在認識自己上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學生:自信者能夠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自卑者過低看待自己,自負者過高看待自己。

  教師:關鍵不在於去或不去,而在於為什麼去或不去。只要我們的選擇是基於對自己的客觀認識,就是自信者的選擇。那麼不同選擇的結果又是怎樣的?來看下面這個小故事。

  出示PPT材料──柏拉圖挑選傳承者的故事及柏拉圖最終的傳承人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勇敢是自信與害怕中間之道。

  助手和亞里士多德分別是怎樣的心態?這種心態帶給他們什麼?

  學生:助手是一種自卑心態,因為逃避放走了機會;亞里士多德的自信心態,讓他勇敢地抓住了機會。

  教師小結:通過分析,我們看到自信者能夠客觀看待自己,抓住機會;而自卑者往往過低看待自己,放走機會。***在副板書成字組詞中挑出相應的詞:成全、成功、成為、成就……***

  2.《漢字英雄》怎麼做──進取、專注

  教師:出示ppt材料***《漢字英雄》第三季,被推薦,做什麼?***如果你被推薦參加《漢字英雄》第三季的比賽,你會做些什麼?

  學生:思考後給出各種不同的做法,如背詞典、看以前的比賽積累經驗等。

  教師:剛才同學們談了各種各樣的做法,老師發現這些回答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積極地準備,只是具體的方法不同而已。還有兩位同學,他們在被推薦之後,是這樣做的:

  A同學:認為別人實力都比自己強,不用準備。

  B同學:認為自己比別人實力都強,不用準備。

  你對這兩位同學的比賽結果看好嗎?為什麼?

  學生:思考並回答──不看好,A同學會自暴自棄,輸掉比賽;B同學會因為粗心大意輸掉比賽。

  教師:剛才同學們的回答再次印證了我們剛才得出的結論──自卑者因看低自己而放走機會。那麼自負的人結果如何呢?我們看到自負者過高估計自己,當機會來臨時,不能做好充分的準備,讓機會白白浪費掉。總之,自卑和自負這兩種心態的人都不容易獲得成功。

  PPT出示白巖鬆早期的自卑經歷。

  你覺得他將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學生:回答問題──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不能很好地生存。

  教師:展示白巖鬆的實際發展情況:他現在是央視著名主持人,曾主持《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等節目,榮獲“中國金話筒獎”,曾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請你猜猜他是誰?

  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這個人就是著名主持人白巖鬆。他採訪過許多文化名人、商界精英、各國政要等等,節目中,他給人最深的印象是從容自信。曾經自卑的他如何走向了成功和自信?

  PPT展示白巖鬆的想法、做法。

  從這段話中,你發現白巖鬆是靠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從自卑走向成功和自信的?

  學生:回答問題──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做事情時做更充分的準備。

  教師:能用什麼樣的詞概括一下這樣的品質嗎?

  學生:積極、進取、勤奮、專注、認真、負責……

  教師歸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過不自信的感覺,比如當我們代表班級主持學校活動的時候,或者當眾發言的時候,或者就像此時此刻這樣,我們總會在心裡問問自己“我行不?”。我們看到,在“我行不?”這個問題面前,白巖鬆選擇了絞盡腦汁地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用不斷地奮鬥和思考給出“我能行”的回答,這表現的是自信者一種進取的品質。他在做事情的時候,即使面對質疑,也能夠心無旁騖,不被與任務無關的事情干擾,全力以赴,堅定地說“不,我行。”這表現的是自信者專注的品質。而曾經自卑的白巖鬆也正是因為這份進取與專注的品質,才得以走向成功和自信。白巖鬆的事例再次提醒我們要發展地認識自己,也許我們曾經有過自卑感,但不要用自卑的心態做事,不要做自卑者,而要讓自信者的專注、進取、勤奮等良好品質帶領我們成功。

  ***在“成”字組詞中選擇詞語:成功、成績、成就……***

  過渡:有句話說,不付出是絕對不能成功的,但並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換來成功。如果你在比賽中失利了怎麼辦?

  3.《漢字英雄》***失敗***怎麼辦──積極、樂觀

  教師:出示PPT材料***《漢字英雄》第三季,被淘汰,怎麼辦?***設定比賽失利的情境──有位同學在複賽中不敵對手,沒能進入總決賽。回到學校,同學調侃道:“我們可都在看你節目呢,怎麼也不拿個獎回來啊?!”

  面對同學對他失敗的調侃,他可能有哪些反應?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喪失信心,反駁,埋怨評委,從容看待結果等。

  教師:整理並展示兩種典型的反應方式──

  反應一:只怪我運氣不好,評委和比賽規則都有問題。再有機會比賽,沒準兒誰贏呢。

  反應二:我說過我不行,非得讓我來,這次又出醜了吧,以後再不參加這種活動了。

  這分別是哪種心態的人的反應?

  學生:分別是自負者與自卑者的心態反應。

  教師:播發採訪參賽同學的音訊,展示四中參賽同學的真實反應──面對老師、同學的調侃,他表現出一種不急不躁、從容微笑的應對方式。我下來和他聊天的時候,他對比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評委和比賽規則難免有紕漏的地方,對手的識字量也確實很大,但我只要發揮好自己就夠了。我在這個舞臺上收穫了很多,過程和經歷更重要。”這是哪種心態的人的反應?

  學生:自信者。

  教師:他的這種反應好在哪兒?

  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這種反應好在反映了人的樂觀、積極……

  教師:在“成”字組詞中選擇詞語:成長、成熟……

  總結──當我們面對困難和失敗時,能夠沉住氣,保持樂觀與希望,保持一份從容的心態,這是自信者擁有的品質。和參賽的這位同學聊天,他說最喜歡的格言就是愛迪生的一句話“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這位同學就是我們四中初二年級的曾維預。樂觀心態使得他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取得了好的成績,同時能夠積極為班級做貢獻。***PPT展示該同學為班級所做貢獻的例子***自信者與自卑者自負者相比,更能夠在過程中反省自己,收穫快樂。

  教師小結:其實,在我們剛才模擬、體驗到的人生種種的選擇面前,不同心態的人做出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自信者的選擇是基於對自己的客觀認識,擁有積極、樂觀、進取、專注、勤奮、謙虛等良好品質,這些會促進成功、成就、成長……正如這句名言所說:“所謂珍惜自己,不是自憐,更不是自負,而是肯定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自己生命成長的責任。”***在副板書中,著重突出“成長”***

  自信對個人發展非常重要,對於民族又有什麼影響呢?請大家欣賞一段視訊。

  ***播放視訊──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重演開幕式4.5環失誤***

  你怎麼評價俄羅斯人的選擇?

  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自信的人專注進取樂觀從容,為自己贏得了無限的未來,而自信的民族也用這樣的品質為民族贏得了世界的認可與掌聲,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節目的成功推出也源自對我們民族文化的自信。希望在今後的生活中,同學們能夠選擇自信,收穫成長,同時,勇敢地展示我們民族的自信風采。

  五、教學反思

  首先,關於自信的話題,學生並不陌生,已經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經驗明白自信對成功的重要性。但自信為何有助於個人成功?“有助於”成功不等同於一定成功,那麼除了成功,自信還能給人帶來什麼?不自信是否一定不能成功?這些問題學生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課藉助當前學生關注比較多的《漢字英雄》節目為背景,設定了敢不敢去、被推薦了怎麼做、被淘汰了怎麼辦三個情境,依情境需要穿插具體的事例,讓學生在分析中對比自卑、自信、自負給個人帶來的不同結果,實現對自信、自卑、自負三種心態的更全面、理性認識。

  其次,關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手段上,本課受到西方德育中價值澄清一派的啟發,並沒有單一線條地標榜自信的好處、意義、價值,而是在情境中對比三種心態的人面臨選擇時不同的想法、做法帶給他們的不同結果,讓學生自己在分析中自覺發現自信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這樣的設計讓學生不再反感心靈雞湯式課程的單調乏味,在不脅迫的氛圍中實現教育目的,解放學生思維的同時,也解放了教師──政治教師不應該是傳教士,赤裸裸地把高大上的信條拋給學生,而應該更多提供給學生思考的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