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黑板報圖片

  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與核心無疑是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根基,是每個炎黃子孫血肉相連、心靈相依的精神紐帶。傳統的黃河文化中擁有廣博龐大、精深縝密的傳統道德資源,這些道德資源足以使今天的國人振奮和感恩。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知識的黑板報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你們:

  中國傳統文化黑板報:鄖陽“四六句”

  鄖陽四六句,是十堰地區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曲藝品種。鄖陽四六句相傳源於明代,由鄖縣起源,現流傳於丹江口、鄖西及陝西、河南等與湖北毗鄰地區。它是由當地傳統的鑼鼓曲和燈歌演變而成的曲藝形式,它的一種還保留著鑼鼓曲和燈歌的特色,另一種則向著曲藝形式發展,成為現在做為曲藝形式流傳的“鄖陽四六句”。明末清初鄖陽二棚子***鄖陽花鼓戲***盛行,“四六句”的曲調被吸進二棚子戲的“花腔”部分,故而也把“四六句”列入花鼓調。“鄖陽四六句”在其長期發展演變中,保留了鑼鼓戲的歡快部分,在說唱中發展了具有曲藝特色的抒情部分,並從過去由大鼓、大鑼、大釵、小鑼、馬鑼伴奏,發展為由嗩吶、二胡、揚琴、低胡、三絃等共同伴奏;由過去單人表演發展為三人以上皆可表演,還加上了伴唱和合唱。

 

關於傳統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中國傳統文化黑板報:鄖西三絃

  鄖西三絃 ,也叫“曲子”。曲藝曲種。流行於湖北鄖西、鄖縣、房山、竹山、竹溪等地。據說清道光末年已經盛行。是由陝西曲子流入鄖西后,與當地方言結合而成。以三絃為主要樂器。原為一人自彈自唱,後漸以樂隊伴奏。音樂上有板腔體和曲牌體兩類,曲牌有30餘個。坐唱形式,解放後有表演唱、對口唱等新的形式,併除三絃外增加絃樂等伴奏。傳統曲目多取材於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社會新聞,如《秦瓊觀陣》等。

  中國傳統文化黑板報:鄖陽花鼓戲

  鄖陽花鼓戲是十堰地方劇種之一,現流行於鄖縣、鄖西、房縣、丹江口市等地。鄖陽花鼓戲起源於清代中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鄖陽花鼓戲兼唱絲絃伴奏的琴子戲和鑼鼓伴奏的八岔戲,俗稱“二棚子戲”。它的聲腔有琴子、八岔和採腔三類,其唱腔的“花腔”部分還吸收了“鄖陽四六句”的部分曲調。我市的鄖縣鄖陽藝術團曾創作演出了一批鄖陽花鼓戲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