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未來的變化

  判斷未來企業是變大還是變小,必須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呢?就是效率。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明確指出:國家的財富主要取決於本國的生產率***即指單位工作日所創造的新價值,或者是單位投入資本所得到的報酬***和一國能利用的單位物質資源。對於企業,這個判斷仍然是適用的。企業創造的財富主要來源於企業的生產率。因此,企業規模是大是小,主要是看是否有利於其生產率的提升。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一下

  一、企業做大與做強是一個問題的兩面,不能割裂開來

  在企業做大與做強的問題上,兩元化的思維是有害的,把做大與做強割裂開來看是不對的。企業做大與做強之間存在著相當的聯絡。只做大,不做強的企業,是做不大的。只做強,不做大的企業也是難以做強的。我們以聯想為例,如果沒有其在國內市場高的佔有率,那麼聯想是不可能走到整合IBM的PC,從而成為全球三大PC廠商之一的。

  因此,企業做大與做強是一個問題的兩面,要在做大中做強,同樣也要是做強中做大。從整體而言,我國企業的規模仍然是相當較小的。因此,未來中國企業的規模整體上應該是向大的方向發展。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中國那麼多人熱衷於自創企業,就是因為企業規模效應不夠,一個在現在有企業中的高層收入還不如自己建個小公司的收入,而且由於規模小,行業門檻低。所以,高層職業經理都想自建企業。沒有這些高層職業經理的聚集,那有現代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呢?而這一點,正是由於企業效率低下的原因。比如,現在的平安保險、聯想集團、華為等企業的高層,當他們的薪資達到相當的數量級時,他會想自己幹嗎?

  從整體國民財富的創造,以及人們收入的提升、以及系統化創新機制的建立,都需要中國的企業有一定的規模和能力。因此,企業的小型化,儘管給帶來了許多創新的機會,但從根本上看,我國企業在規模化的路上還有相當的路要走。

  二、規模效應在我國大多數行業仍沒有充分發揮

  毫無疑問,我國整體的企業生產率是低下的。提升企業生產率,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製造的效率,二是核心技術的附加值,三是品牌附加值。我國企業大多隻能在生產製造中,靠人工成本的優勢取得僅有優勢。就在製造領域,我們的單位產出是低下的,因此,只能靠大量的人員以低薪資來支援著微薄的利潤。

  要提升我國的生產製造效率,那麼,規模效應在我國是發揮不夠的。因為,我國的製造領域,仍然是小而散的基本格局。從產業的集中度而言,在大多數消費品業,是遠遠不夠的。看似人數不少的企業,其內部仍然沿用著初級的生產方式,比如服裝、照明、小家電等等行業,自動化、電子化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進一步規模化經營,並同時進行生產效率的提升,是中國企業相當長時間面臨的問題。

  三、個性化需要的行業,企業規模不是越大越好

  提升企業創造財富的效率,除了生產製造成的效率外,就是核心技術與品牌力。特別是在個性化需求比較高的產業,其品牌價值是最重要的效率標誌。而這一點,我國企業是嚴重認識不夠的。沒有對行業需要特徵進行分析研究,也使用企業在追求規模效應時走入一定的誤區。非標準化的、帶情感需求類的消費品是最為典型的例子。比如葡萄酒、高檔服裝、高階轎車等。

  定位於這類需要的企業,其規模並不是首要的追求目標,因為。對於這類產品,規模不是提升其效率最為關鍵的因素,品牌才是其效率的最為關鍵的因素。因此,以做PC、彩電的的思維來經營葡萄酒或高檔白酒也是失誤的。

  而中國的企業在戰略的選擇上,總顯得什麼都想通吃,表現在汽車業,中高低都想做、白酒業也是如此。如果拿茅臺與五糧液相比,都出現的通吃的跡象,但從長遠來看,茅臺固守其國酒的貴族身份才是正確的定位。所以,茅臺做什麼啤酒、葡萄酒,純粹就是“渴澤而漁”的行為。而五糧液雖規模上去了,但我們有理由懷疑其長遠的品牌價值。從利潤率來看,五糧液至今不如茅臺,其效率相對是低的。這也就是中國企業與西方面年老店的區別。茅臺正確的路線不是在產品線上再擴充,而是要把中國國酒推向全球高階白酒市場,這才是中國可能建立國際優勢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