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語文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要想做好中學階段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就要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特點進行深入分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研究

  1引言

  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積極嘗試各種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與流媒體技術相結合的形式,儘管已經取得一定的嘗試成果,但是依然存在深度挖掘與整合的必要。筆者認為在探索漢語言文學課程與流媒體技術整合的過程中,應當結合流媒體技術發展及應用情況,從而充分挖掘出流媒體技術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應用的優勢,實現教學資訊資源的有效整合,使傳統的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內容與影視流媒體技術相結合,推進漢語言文學教學資訊與流媒體技術的深層次整合。本研究主要分析流媒體技術與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的三種整合形式,希望能夠為流媒體技術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及其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提供借鑑。

  2流媒體技術與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的整合形式研究

  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流媒體技術的整體運用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進行全文通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寫作背景、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特徵等,當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時,教師再引導學生觀看流媒體影視作品,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去感受文章的內涵,同時也可以讓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進行深入思考,比對影視作品與紙質作品之間的差異性。當學生在對文章已經有了簡單的瞭解之後,學生基本上都能夠自覺地以一種批判的視角去審視影視作品,分析紙質作品與影視作品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優缺點。這樣,學生就不是單純地為涉奇或看熱鬧來看,而是帶有一種強烈的目的性進行比較、揣摩與探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影視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風格等,這些都是由於流媒體影視較強的感官性及表現力所呈現出來的。流媒體影視作品讓學生能夠更快融入故事情節當中,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融合到作品當中,體會作者的真實感受,從而將傳統枯燥的課堂教學與生動的流媒體技術相結合,轉變為一種生動有趣的學習與教育方式。該方式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形象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產生移情教育效果。這種整體運用影視作品的輔助教學,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透徹地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等。流媒體影視段落或者情節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在進行文學作品分析時,如果需要讓學生深入瞭解文章作品中的某一環境氛圍,或者是某一人物特殊的心理狀態,就可以利用流媒體影視片段,單獨進行展現,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創造時期的環境特徵及人物特殊的心理狀態等。流媒體影視片段與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的結合更容易實現,教師只需要根據相應的提示執行前進、後退或者是暫停等操作,還可以利用編輯軟體擷取所需片段。比如小說《飄》以電影的形式展現時,在開頭部分就表現出作品較強的歷史性,在南北戰爭的畫布上,濃墨重彩地勾畫了郝思嘉和她生活的觸角所觸及的那些轟轟烈烈的場景。欣賞這部片子,感受到的不僅是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還有那硝煙四起的年代帶來的歷史環境的真實感。而主人公郝思嘉也是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她不是一個單一性格的化身,她對家園的熱愛、對愛情的追求、對北方佬的憤恨,她女人的妒忌、報復,她小孩的任性,她在災難面前的堅強和軟弱,還有她對錢財的小小貪婪,正是這些一個正常人應有的優點和缺點,令螢幕上的她凹凸有致。通過影視作品,不僅看到她華美的服飾,凝脂一般的臉龐,還有她個性鮮明、敢愛敢恨的人物特徵。流媒體影視作品圖片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在傳統的漢語言課堂教學中插入影視檔案中裁剪的圖片,並結合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編輯,比如利用特寫鏡頭來展示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在傳統枯燥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運用一些流媒體影視作品中擷取的圖片,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展示人物的性格,豐富教學內容。在對影片進行再編輯加工的過程中,可以擷取單幀圖片,把這些單幀影象儲存成bmp、gif、jpeg等格式,再用PS、美圖秀秀等圖片編輯處理軟體進行編輯與修飾,以突出表現人物、事物物件中最值得表現的部分如眼睛、手等,在課堂上展示,從而實現刻畫人物細部或者透射人物心理活動的教學目標。

  3流媒體技術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實現教學資訊的互動性流媒體教學資訊不僅可以進行點對面的傳播,而且可以進行點對點的傳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某一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而隨時調整流媒體中的視音訊資料流。通過流媒體的視訊及音訊訊號互動與點播功能,教師、學生之間可以進行交叉溝通,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能夠更好地瞭解各自存在的問題,並積極改進。此外,流媒體技術還可以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線上直播,在連結網路的條件下,教師無需提前下載或者是儲存需要在課堂上展示的內容,就能夠直接播放課堂教學所需內容,既方便了教師的教學,又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及時有效的資訊。學生在觀看教師所播放的流媒體視訊及音訊的過程中,一邊回憶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一邊結合自己的思想對流媒體播放檔案進行思考,不僅能夠達到節約課堂教學時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還有利於提升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緊跟教師的思路,不斷思考與創新。豐富教學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流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流媒體技術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該專業本身特色十分吻合,讓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瞭解各種文學作品的特色,並逐步形成紙質作品與流媒體影視作品比較的自覺性,有利於學生更加理性地認識不同作家作品的優勢與不足。此外,流媒體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還可以通過平臺將電視的模擬訊號實時採集並直播出去,並建立自己的網路教育電視臺。教育管理部門可以根據自己教學規劃確定所選的頻道,然後採集在平臺上,這樣就可以讓更多的學生結合自身學習需要而有針對性地觀看,並將平臺的電視訊道建成包含數百頻道的大型網路電視臺。採用雲端計算方式,中心教委可將各學校的直播訊號融合,並整合後再傳給沒有直播採集訊號的學校,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

  4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從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流媒體技術的整體運用,流媒體影視段落或者情節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及流媒體影視作品圖片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三方面研究流媒體技術與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的整合,並指出流媒體技術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應用所具備的教學資訊互動性,豐富教學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的優勢,希望能夠為流媒體技術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及其在其他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提供借鑑。

  範文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

  1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流向調查及趨勢分析

  為真實地獲得第一手資料,準確地瞭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筆者通過兩種方式對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1-2014四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一是通過池州學院就業指導中心查閱了近四屆畢業生詳細的就業統計資料和資料,二是尋找畢業班各位輔導員的幫助,獲得每屆畢業班的qq群和微信群,主動與已經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進行聯絡,通過追蹤調查對他們的就業現狀進行了統計和分析。企業是目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人數最多的領域,而通過參加考試到中小學擔任教師和考上公務員進入黨政機關以及其它事業單位的畢業生的比例卻是較低。這說明,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雖然不低,但就業流向的基本趨勢卻是日益走向了多元化。在我國曆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言文學專業傳統的就業主要流向主要是以下領域:一是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文字工作部門,二是教育系統。但在目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能夠躋身於黨政機關、教育服務工作和其他事業單位的文字工作部門的每年加起來最高的還不足30%。現在絕大多數畢業生的崗位是:文祕、文案策劃、行政助理、行政前臺、前臺文員、前臺接待、平面設計師、市場專員等,佔了就業崗位的70%以上。由此可見在日益猛烈的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傳統的主要就業去向已經完全被顛覆了,多元化趨勢已經顯現並將繼續增強。而傳統的不重視就業去向的人才培養觀念和模式,在市場需求多元化趨勢面前,難以適應,表現出明顯的弱勢,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轉化率較低;第二,學生社會化程度不高,較少與社會直接接觸,人際交往能力不強;第三,學生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不強;第四,實踐動手操作各種辦公自動化裝置的能力不強等。基於此,一個擺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辦學者面前最緊迫的問題就是,如何積極探索並儘快建構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多元化就業趨勢下的職業素養的培訓,滿足地方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2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2.1專業定位沒有個性化

  “應用型本科人才與學術型本科人才的本質區別在於,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較強的專業應用能力,能夠直接適應社會相應職業與崗位的需求”[1]。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應以培養適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為主。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圍繞著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將學校定位為應用型教學型本科院校,逐步形成了多樣化的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了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應用型科學研究,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契機。但是作為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其專業定位並沒有明顯的變化,仍就以培養學生紮實的專業功底與人文素養為主要目標,沒有超越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的侷限,對學生的社會應用能力重視不夠,沒有構建起以人文素質為基礎的綜合性人才培養模式。

  2.2專業課程設定沒有與時俱進

  受意識形態對文學滲透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絕大多數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課程設定上,習慣性地承接了傳統,依然是將重心集中在傳統專業課上,側重於學科科研、理論教學。以池州學院漢語言專業為例,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文學理論等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課中佔據70%以上的比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幹課程和基礎課程,學科地位很高。而一些應用型的課程佔據的份量太少,且地位不高。而處在時代前沿且有較強實用性的網路編輯學、現代辦公技術等新興課程和廣告設計、DV製作等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課程,因為師資力量薄弱或教學條件限制等原因,很少甚至是幾乎不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這種傳統的課程設定所存在的體系單薄,知識資訊量小,內容陳舊、重複等問題,必然會帶來畢業生“所學非用”的現象比較突出。而且長期忽略了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當然就沒有辦法去實現“要通過專業的技能訓練和實踐性創意來從事和提升素質教育和知識教育”。

  2.3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陳舊單一

  當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評價體系基本上還處在還比較陳舊和單一化的狀態,主要是以書面考試和小型論文寫作為主,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其依據基本上是以筆試的成績、作業完成的數量和質量、課堂上的表現這三部分為主,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重視不足,比如對學生的視野廣度、交際交往及職業規劃等非專業能力,其評價標準不是很明確,且執行的力度也很弱,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而大學裡黨員的培養、獎學金的評定、三好學生以及優秀學生的選定,很大程度上是依據學生智育成績的。這種以檢測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為主的評價體系,淡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必然是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3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3.1確立應用能力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從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對應的社會職業來看,不管是傳統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崗位,還是大中文覆蓋的職業,都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中文方面的專業應用能力。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既要具有現實性,又要具有前瞻性,應緊扣學校辦學定位,積極適應社會人才市場需求,以培養學生突出的專業應用能力為核心,逐漸由傳統學科知識型人才培養轉變為應用能力型人才培養,可以按照“基礎性+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合格+特長”的人才質量為目標。這裡的“基礎性”、“合格”是指學生能具有較好人文素養和文化功底,“特色化”、“特長”是指學生能掌握現代社會實際崗位所必須的核心工作能力,這樣結合起來,學生的就業能力必然能大大增強。

  3.2構建應用能力為重點的課程體系

  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應該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求理論知識學習最終還要轉化為專業應用能力。就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專業應用能力具體可分為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崗位能力這兩大類。專業基礎能力具有共性和基礎性,包括所有大中文覆蓋職業都需要的中文專業應用能力,如口語表達、書面寫作以及文字解讀和鑑賞等能力。專業崗位能力是本專業所對應的中文類職業崗位能力,是中小學語文教師、行政管理、文祕、新聞、廣告等職業崗位所需要的專業應用能力,是直接根據職業市場的需要而進行的細分化能力。由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要改革課程的設定,應以這兩個專業能力的培養和拓展為目標。第一,通過優化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來強化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例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文字學、普通話、教師口語等十餘門課程必不可少,是培養學生的漢語分析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基礎性和精幹性課程。而同樣不可忽視的還有基礎寫作、應用文寫作以及申論寫作等課程,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和應用能力。另外還有文學概論、現當代文學史及作品、古代文學史及作品、外國文學史及作品、影視文學、相關拓展性選修課程是培養學生的文字解讀鑑賞能力。這些專業基礎課程的開設,可以保證專業教育的規格,避免出現片面強調應用性而不注意本科教育水平的現象。第二,重視專業技能課的開設,提高學生專業崗位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通常包含有師範和非師範方向,師範類專業崗位能力主要包含語文教學能力、教師口語、現代教育技術以及綜合性能力。除此之外,考慮到很多師範教育方向的學生,畢業後不會從事教育工作,課程設定上還應增加應用文寫作、言語交際學、朗誦、演講、辯論等實用性課程。非師範類專業崗位能力有文祕方向,要求具有較強的寫作、管理、協作、表達等能力,其應用型課程應該佔70%左右,除了開設行政管理學、管理學原理、實用公文寫作、祕書學、祕書心理學、祕書實務、公共關係學、統計學基礎等方向性選修課程外,還應開設辦公自動化的使用和維護、電子政務和資訊管理、網路傳播技術、中文資訊處理等課程。

  3.3搭建多樣性專業實踐平臺

  首先,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語言文學專業應建設開放性的實習實訓平臺,借用、整合教育資源,積極與校外單位交流互動。從教師這個角度來說,目前切實可行的做法是可以安排一些教師到實習基地或指定單位兼職進行“鍛鍊”一段時間,目的是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彌補實踐性環節上的不足。從學生這個角度來說,師範專業可以加大與中小學基地互動,除了把學生安排到中小學實習以外這種傳統的方式以外,也可以主動安排一些講座,邀請來自當地的優秀中小學的語文教師來給學生傳授經驗;非師範專業可以與黨政企事業、文化公司、新聞傳媒等單位進一步拓展合作的廣度和力度,選擇一些相關職業和行業資深人士,作為兼職的實習實訓指導教師,這樣既加大了見習、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力度,也壯大了其規模。同時,在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應靈活地進行教學管理,儘可能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現實的工作環境,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機會參加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專業實踐能力,明確對未來職業的規劃,增加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就業的質量,增強就業的穩定性。其次,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將第一和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取長補短,互為補充。第一課堂由於教學時數的限制,無法安排充足的時間來鍛鍊學生的能力,因此通過第二課堂來完成就是一條十分重要的實現途徑。此外,也有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根據地方和學生未來職業崗位的需求,正在嘗試著實行短學期的實踐教學,通常是按年級來設計實訓內容,採用實踐能力培訓和訓練,再輔以討論會和講座等形式,強化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如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一年級的學生,從“說”和“寫”這個基礎開始,重點是強化對師範生的普通話口語表達和“三字”的訓練;二年級的學生利用暑假裡近兩週的時間進行實踐必修課程“社會調查”,讓學生提前接觸社會,提前到社會中去接受鍛鍊;三年級學生立足實際,更有針對性,以未來職業規劃、工作需求、職業技能的培養為目標,採用開設靈活多樣的非學術性的講座,來全方面、多角度地強化學生的專業崗位能力。

  3.4建立注重過程考核的學生能力評價體系

  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學生能力評價方式應走向多元化,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書面作業或口頭表達、常規考試成績與競賽結果相結合等等,評價的組織也應從單一模式轉變為多種形式混合。總之,要提高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能力,當務之急是要建構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它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從學科定位的層次性、課程設定的科學性、課內外教學環節的實踐性等方面同時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