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國際教育畢業論文

  漢語國際教育是面向海外母語為非漢語的廣大學子的漢語及文化教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情況調查研究

  摘 要: 本文通過調查2011~2014年間鞍山師範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124篇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情況,分析現階段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尋求提高畢業論文選題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本科畢業論文 選題質量

  選題,即確定研究主題,是撰寫學位論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好的選題是確保畢業論文質量的關鍵。鑑於此,本文通過分析2011~2014年間鞍山師範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124篇本科畢業論文,總結現階段畢業論文選題中存在的問題,並尋求提高論文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選題情況統計

  我們以屆別為單位,對124篇論文2011屆27篇,2012屆31篇,2013屆31篇,2014屆35篇的選題方向進行分析。把選題初步分為四個模組:1.對外漢語基礎研究,包括以語音、詞彙、語法、漢字、語義、語用為範疇的基礎性研究;2.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包括對學習者習得與認知的研究,教學方法和技巧、教學順序、教材編寫等研究;3.文化研究,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際研究、中外文化比較研究;4.除上述三模組外,其他選題均歸為這一模組。選題為前三個模組的論文完全符合本專業方向,選題為第四模組的論文主要集中於語言應用研究。

  從統計資料來看,對外漢語基礎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和文化交流模組的論文共計100篇,比例為81%。選題為其他論文共計24篇,比例為19%。選題為對外漢語基礎研究方向的論文篇數逐年增多,選題為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方向的論文篇數逐年減少,選題為文化研究方向的論文篇數每年變化不大。從整體來看,四屆論文的選題角度正向多元化發展。

  關於對外漢語基礎研究的選題分佈不均衡:語用研究最多,共計16篇,佔該模組的45%;其次是語法和詞彙研究,分別為9篇和8篇,佔該模組的25%和22%;再次是語義和漢字研究,分別為2篇和1篇,佔該模組的5%和3%;語音研究四屆為0篇,佔該模組的0%。

  關於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角度的選題主要集中於對學習者習得和認知的研究,共計35篇,佔該模組的71%;其次是對語言要素教學的研究,共計12篇,佔該模組的25%;再次是對教學法的研究,共計2篇,佔該模組的4%。關於學習者習得和認知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向:偏誤分析和習得過程研究。有34篇為偏誤分析,佔該選題角度的97%。值得注意的是,2011屆畢業論文中有15篇的選題為偏誤分析,佔當年論文選題的56%。

  關於文化研究角度的選題總體數量不多,選題角度主要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際研究和中外文化比較研究。每屆畢業論文均有該模組選題,且篇數變化不大。

  模組四的選題呈多元化發展,且數量逐年增多。前兩屆2011屆和2012屆學生僅就家鄉方言進行調查研究,後兩屆2013屆和2014屆學生論文選題角度得以拓展,開始關注網路流行語研究、商業用語研究,以及影視歌曲作品的語言研究。

  從上述統計結果來看,畢業論文選題較為豐富,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點。但有個別論文的選題偏離專業要求,不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下面,我們就選題範圍和選題質量進一步剖析,尋找癥結所在,以提升畢業論文質量。

  二、選題情況分析

  1.選題範圍分析

  根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本專業學生專業課程學習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為基礎的漢語言類課程,以及以基礎英語為核心的英語類課程;二是包括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法在內的教學方面的課程;三是包括跨文化交際學、中國文化概論、西方文化與禮儀在內的文化類課程。畢業論文是對四年專業學習的綜合性答卷,自然應該體現出專業性。從這一角度分析,選題範圍應包括基礎研究、教學研究和文化研究。

  2.選題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4屆畢業論文的選題和成績分析,我們認為論文選題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學生選題能力不強,所選題目缺乏前沿性。題目過於陳舊,雖然可參考借鑑的成果豐富,但很難找到創新之處,論文幾乎變為前人研究成果的綜述。第二,選題範圍掌控不佳。有的選題過大,論文框架大且空;有的選題過窄,可論述內容有限,以致文章論述唆,達不到綜合訓練的目的。有的選題偏離專業方向,完全根據個人喜好跨專業選題,無法體現專業性。

  3.優化選題的途徑探索

  做好選題工作是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寫作的基石,因此,應加強對選題工作的管理。

  首先,學生和指導老師要提高對選題工作的認識。不能為了應付差事,隨便報送一個題目了事,會給後期論文寫作帶來麻煩。選題過程中,指導老師充分發揮學業引導作用,可以根據學生專業興趣,提供若干選題和參考資料,使之自主選題,避免學生盲目選題。

  其次,明確選題範疇。有的學生完全根據自己喜好確立論文題目,完全偏離專業方向,顯然不符合學業論文要求,因此,老師要嚴格把關,做好引導工作。並不是說本專業論文只能選擇前三個模組的題目,語言應用方面的題目可以選擇,我們完全可以專業視角分析社會語言,拓展論文選題範圍。

  最後,強化選題論證工作。選題審批工作應實行層級制:第一層級為學生向指導老師報送題目,同時應提交研究綜述和論文思路,以利於老師瞭解學生對題目的熟識度;第二層級為指導老師向教研室報送題目,專業教師集體討論題目,既可避免題目重複,又可多層級審查;第三層級為專業負責人向文學院報送,最終完成本年度專業論文題目申報工作。

  總之,選題直接影響畢業論文質量。選題質量既能反映出學業水平,又能體現出對待論文的態度。因此,在畢業論文改革過程中,應該把提高畢業論文選題質量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

  參考文獻:

  [1]王麗娟.高校畢業論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畢業為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6.

  [2]張明輝,趙黎明.談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J].邯鄲學院學報,2011,3.

  範文二:高等教育國際化對漢語國際推廣的作用

  隨著資訊化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方式也在改變,這些變化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砝碼,教育振興是國家振興、民族振興、世界振興的重要標準,是新世紀各國重要的發展戰略。

  國際化是過去的二十年來全球高等教育界普遍關注和探討的焦點論題,儘管目前還沒有普遍接受的定義和體系。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念現已被廣泛地接受,並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運作和使其形式化:一是建立跨國家、跨地區的國際組織來研究和組織,如拉丁美洲大學協會、歐洲大學協會、亞太大學協會等;二是建立國家間、地區間、不同國家高等院校間教學科研專案的國際合作及援助計劃;三是建立資訊網把各個高等院校連線起來;四是進一步推動學生和學者的國際交流。

  當前普遍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工作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這是一個包羅永珍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自下而上的,也有自上而下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變化。”

  筆者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為了推動學生和學者的國際交流,而把跨國界與跨文化的觀點和大學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結合起來,進而建立起的一系列具有國際性質的組織、機構、合作、援助計劃和資訊網路等。

  21世紀,國際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學界、教育界、政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給予了很大關注,但是從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漢語國際傳播的互促互動角度研究不夠深入。因此,研究十分必要。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助推漢語國際推廣的表現

  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移民往來,戰爭征服等各種形態的接觸,都會引起語言的接觸。我們知道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寫照。作為語言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高等教育國際化助推漢語國際推廣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助推海外孔子學院、孔子課堂、中國文化中心等漢語推廣基地建設

  高等教育國際化促使政府機構、高等院校、學術團體間的交流增多,使漢語的使用頻率變高。例如,近年來政府在許多國家建設了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和中國文化中心等“漢語國際推廣基地”。

  二助推留學生、學者等學習漢語

  高等教育國際化促使中國人與世界各國人員交往增多,使漢語成為人們交流的重要工具。例如,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學生、政企人員、個人團體參與到對外交流學習中,促使外國人瞭解中華民族的人文歷史,激發了他們學習漢語的熱情。

  三助推漢語教學成為重要科目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成為“漢學家”,在某些領域,他們的研究剖析遠勝國內學者。國外眾多高校、甚至中小學校都開設了漢語課程,這使得漢語教學成為一個重要科目。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助推漢語國際推廣的不足之處

  “世界範圍內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其現狀與漢語作為世界上最大語種的地位,中國古老文明對世界的影響和今天中國在世界上所發揮的作用很不相稱。”

  一國家、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出國難,從事對外漢語教學難

  為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需求,中國教育部先後在相關具備條件的高校增設了對外漢語課程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近幾年來,對外漢語專業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陸續有了畢業生。令人尷尬的是這些專業的畢業生由於政策、家庭、人身安全、薪酬待遇等條件限制只有很少一部分從事了漢語推廣工作。

  二漢語教師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人員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表達書寫能力,還要掌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要能“文”能“武”,要有紮實的漢語基礎、英語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要有出色的表演能力,能變換各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要能很快的適應所在地的習俗文化。目前相關人員很少具有這種“綜合素質”。

  三漢語推廣的領域範圍有限

  目前漢語推廣主要在一些發達國家的發達地區以及一些與我國地域相鄰的部分國家和部分地區,漢語傳播的地理區域狹窄;推廣漢語的相關機構、人員主要是政府創辦的機構團體和國家公派的國內優秀學者、教師以及“漢辦”聘請的精通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學者、本土教師,很少有自發的民間團體、個人介入,傳播推廣漢語的人才匱乏;推廣漢語的領域主要是中文領域且著重通過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傳播漢語,很少涉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未能全方位、多角度呈現中國的發展進步,漢語傳播的途徑欠開拓。

  三、高等教育國際化助推漢語國際推廣的相應對策

  一高校需加強海外聯絡,積極開拓海外漢語推廣中心

  1、以北京語言大學為例

  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公辦全日制大學,北語是國內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較高的院校,它為我國培養了大量漢語推廣人才,推動了漢語對外傳播。面向未來,以北語為代表的這類國際化水平較高的院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整合國內豐富資源,提升學校國際化水平,吸引更多的外國高校與之交流合作;積極擴大漢語推廣基地建設,吸引更多外國學者、留學生、各類人員到北語留學或接受培訓。另外,向國內外相關高校、漢語推廣組織輸送高層次人才,推廣北語先進有效的教學培養管理經驗,形成一個良性輻射帶,帶動相關高等院校的國際化,促進漢語傳播事業的飛速發展。

  2、以鄭州大學為例

  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河南省與 教育部共建高校,鄭州大學作為一所地方高等院校,其國際化程度遠不及北京 語言大學,但是作為河南省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高校,鄭州大學需要積極的以中原優秀的傳統 文化底蘊為依託,積極向外界宣傳,突出自己的獨特。以個性為基點,重點建設好一些海外孔子學院,借鑑北語之類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高校的國際化 經驗、漢語推廣經驗,吸引更多的國際關注,加快學校自身的國際化程序,從而為漢語的傳播推廣做好鋪墊。

  3、以周口師範學院為例

  作為省屬普通高等師範本科院校,作為一所普通高校,周口師範學院的國際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該類院校要借鑑諸如北京語言大學、鄭州大學之類國際化水平較高的院校的高等教育國際化 發展經驗、漢語推廣經驗,積極的開展對外合作交流。首先要“走出去”,積極鼓勵培養優秀的學生教師走出校門,走出國門,去交流,去學習,去 實踐。其次要“引進來”,積極宣傳當地濃厚的文化,利用地區優勢資源吸引外國留學生、學者來學習交流,逐步提高學校的國際化水平,為漢語推廣奠定基礎。

  二注重專項訓練,培養“文”“武”全才

  一方面要努力培養合格的國際漢語師資,掌握中外兩種語言,通曉中外兩種文化;要有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要熱愛漢語教學事業和中華文化;要有適應不同教學 環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學應變能力。另外,還需要培養出一批能夠從事對外漢語培訓、教學,還要能夠擔當 管理、推廣職責的專門人員。

  三擴充套件傳播空間,拓寬人才來源,開闢推廣途徑

  首先,由國家和相關高校牽頭,整合各種資源,積極宣傳中華文化,積極與各國政府、高校合作,在海外建設孔子學院、孔子課堂、中國文化中心和開設華 文學校。其次,政府和高校要積極鼓勵號召民間團體、海外華僑華人社群,外國人士傳播漢語,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再者,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中國作為世界製造基地和世界市場的優勢,既生產物質產品,也生產精神產品,不僅輸出物質,而且輸出語言文化。

  四、結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體現。高等教育是目前世界範圍最為成熟的教育模式,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下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將有助於推動中國的漢語國際推廣,通過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可使中國瞭解世界,而且也使得世界瞭解中國。不僅有利於高等教育發展而且有助於語言文化的傳播,使得漢語的國際化更加迅速。而漢語的國際化推廣也必然助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助推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語言文化的傳播推廣,可以使得世界認識瞭解中國,瞭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進而提出批評建議,從而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如何把握好二者的關係,使二者相輔相成,值得研究者繼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