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古代文的語文教育畢業論文

  古代文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瑰寶,閃耀著我們祖先幾千年來的智慧光芒,在語文教學中理應給予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為了使我們的民族文化順利地傳承下去,哪怕最微薄的努力也是有價值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語文古代文教法漫談》

  摘 要:在大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古代文的教學始終面臨若干問題本文分析了大學語文古代文的教法問題。

  關鍵詞:大學語文;古代文;教法研究

  在大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古代文的教學始終面臨若干問題,比如在有限的學時內如何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對於經典作品,怎樣使學生掌握它們?文言文的語育障礙如何排除,如何避免老師講得難學生聽得也難的尷尬?從中學到大學,古代文的教學花的時間最長,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更何況中學階段選學的篇目多是歷代名篇短制。而大學語文教材中的古代文無論是從篇幅還是思想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教學方法而言,我們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先說讀通,我們在解放後才有語文這門課,是國語和國文的統一體,或者說是語言和文學的統一體。因此,語文教學的本質是提高學生駕馭語言和文字的能力,充分理解繼承我們祖先遺留的寶貴的文化遺產。要提高能力,就必須過古代文這一關。

  目前文言文的教法仍然遵循古老傳統。由老師先念,念一句翻譯一句,學生聽一句筆記一句,一堂課下來老師講的筋疲力盡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這樣的串講對於文言文的學習不無益處,只是課堂的主角是老師而非學生。

  學習文學作品主要是讀,說朗讀說誦讀都可以,既要聽人家讀也需要自己讀,作品讀出來了,好處也就容易體會了,讀得越多能力就越強。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任何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培養閱讀古代文的能力更是如此。古漢語是在口語基礎上加工提煉出來的書面語,他簡清生動,古人平時說話用不到書面語,我們今人更難有鮮活的語境,而學習語言恰恰需要有一個“活”的語言環境,對周圍人們時刻在用的語言人們很容易接受並掌握,能觸控到語言文字的肌理,看清每個音節的面容和表情。沒有語言環境,學到的就是死的知識,我們的外語教學就是最好的例證。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老師的單方面灌輸,“詞類活用”“賓語前置”等等古漢語語法的問題在中學就已經基本解決的問題重新又拿到了大學課堂,真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工作。那麼,為什麼不能讓學生讀一讀呢?因為古代私塾的誦讀場面往往被人們理解為教法陳舊,近代也有諷刺先生教書無能的笑話,彷彿誦讀成了教師逃避勞動的方法。“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讓學生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古今中外都能尋到有力的“證據”。老師的講解固然重要。但是不是學生學習的萬能藥,被動學習的結果就是內容不能完全理解,文章拆的過散,美感也就所剩無幾,沒有審美意義,厭倦情緒隨之而來,甚至哈欠也來了。

  誦讀是一種綜合訓練,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古文基礎才能通順流利地把文章讀出來,文言文中很多生僻字,還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還要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瞭解單句和段落的大致意思。客觀地講,大部分古代文都是非常適合誦讀的。古人的文章寫出來也是要念的,劉勰所標的“六觀”最後一觀就是“觀宮商”。所謂宮商本指音樂的聲調,這裡泛指文章的聲調和韻律。就拿他這篇《知音》來說,“採用駢文的形式寫理論性的文章。無異於戴著鐐銬跳舞”,可是他這個舞跳的瀟灑跳的優美,怎麼個瀟灑,怎麼個優美就需要學生親自讀一讀了,駢文體的特點一讀就知道,這比老師辛辛苦苦講半個小時的效果好得多,學生讀熟了,感覺就在聲音符號和大腦思維的互相作用中建立起來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感。再如蘇軾的《留侯論》,文筆縱橫捭合,文勢舒捲自如,“泉源湧出”“行雲流水”,非讀不可以體會蘇文如海,汪洋恣肆,雄辯巨集放的特點。由此可見,誦讀是文言文學習不可或缺的手段,大學語文教學需要學生的讀通,在這個前提下,才有可能學好。

  語言障礙已經克服了,下面就是學好的問題,大學語文課程設定的根本出發點是加強學生的美育和德育教育,美育有著十分獨特的作用,是實現教育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美引善,以美育人,目的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既有文化知識又有優雅氣質的人才。大學語文可以培養人對美的感受、鑑賞、創造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文化的薰陶,在不知不覺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古代文學作品是對於人生、對於生命、對於文化、對於存在甚至對於宇宙的嚴肅思考,這些優秀作品無不充滿了智慧。20世紀德國哲學家阿多諾在他的《審美理論》一書中反覆強調這樣一個觀點:藝術品之所以為藝術品,就在於它永遠就是一個比自身更多的存在***一個超自我的存在***。

  這些優秀的古代作品不僅是文學史上一粒粒璀璨的明珠,更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不是學生備戰考試的複習資料。作者將自身的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讀者要能夠從文字人手,正確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人情,沿彼討源,雖幽必顯”。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顯而易見,欣賞的過程就是修養提高的過程。教材節選的《禮記大學》中一段,“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圍之而後天下平”,這樣的人格理想,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不正是一種有力的德育教育嗎。司馬遷的《刺客列傳》,從文學角度看,這是一篇精彩的小說,它具備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結構完整,有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脈絡清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圖窮匕首現”和“秦庭一擊”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也堪稱經典:荊軻的沉毅豪邁、太子丹的坦誠躁進等等,尤其令人感動是作品體現的俠義精神,“感於恩義,忠於所託,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輕生死,忘安危”,這樣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讓人愛不釋手啊!

  關於如何欣賞文學作品,劉勰的“六觀”應最有實踐指導意義:“一觀體位,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而他所講的“博觀”――廣泛閱讀的標準,則可以看作一個總則,這個總則,是學生和老師應該終生記取的。學好不僅靠老師的講解和引導,與學生的情感投入和領悟力也是密不可分的,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滋味了,心靈受到震動了,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古代文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瑰寶,閃耀著我們祖先幾千年來的智慧光芒,在語文教學中理應給予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為了使我們的民族文化順利地傳承下去,哪怕最微薄的努力也是有價值的。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