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次聯考試卷

  同學們在物理的第一次聯考考試到來之前要不斷的練習聯考試卷中的題目,積累知識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

  一、單項選擇題:***把各小題正確答案的***選出來,填在下列表格里;每小題2分,共30分***

  1.***2分***下列情況只中是因為誤差而引起結果不準確的是***  ***

  A.測量時物體的邊緣未對準“0”刻度線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

  C.觀察時視線未能與刻度尺垂直

  D.讀數時沒有再估讀一位數字

  考點:

  誤差及其減小方法..

  分析:

  誤差產生的原因:①由於測量工具不夠精密;②測量方法不夠科學;③測量者的估讀等.

  解答:

  解:A、通常根據被測長度兩端靠近的刻度線的間隔來讀數,物體的邊緣未對準“0”刻度線,也可以讀出物體的長度,不會引起結果不準確.

  B、根據誤差產生的原因可知,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會產生誤差,從而引起結果不準確.

  C與D答案是刻度尺使用中的錯誤,不是誤差.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誤差的產生原因,並能區分誤差與錯誤.誤差與錯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減小;而錯誤是能夠避免的.

  2.***2分***某同學在公路旁由東向西行走,一輛汽車從它後面向西疾馳而過,則這個同學相對於汽車的運動情況是***  ***

  A.靜止的 B. 由東向西運動 C. 由西向東運動 D. 無法判斷

  考點: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的確定,關鍵取決於所選取的參照物.所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分別以這位同學為參照物和行駛的汽車為參照物分析此題即可.

  解答:

  解:某同學在公路旁由東向西行走,當他看到一輛汽車從它後面向西疾馳而過時,是選擇了自己為參照物;

  因為汽車的速度較大,當以這輛行駛的汽車為參照物時,則這個同學相對於汽車的運動是向後退的,即自西向東的.

  故選C.

  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體的運動狀態,如果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結論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確的結論.

  3.***2分***中學用的課桌的寬度接近***  ***

  A. 0.5cm B. 0.5dm C. 0.5m D. 0.5km

  考點: 長度的估測..

  專題: 估演算法.

  分析: 估測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規律、物理常數和常識對物理量的數值、數量級進行快速計算以及對取值範圍合理估測的方法.將各個選項逐一放入,根據生活經驗即可做出選擇.

  解答: 解:一張課桌的高度不可能是0.5cm、0.5dm,太窄了;也不可能是50km,因為那就太寬了,所以應該是0.5m.

  故選C.

  點評: 對於日常生活中長度和質量的估測,要將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逐一放入,結合實際判斷出正確答案,並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知識積累.

  4.***2分***在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下列要求中錯誤的是***  ***

  A. 測量時刻度尺要與被測邊平行

  B. 測量一定要從刻度尺左端的零刻度線開始量起

  C. 讀數時視線應垂直於刻度尺

  D. 記錄測量結果時必須在數字後面註明單位

  考點: 刻度尺的使用..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使用刻度尺時要注意:

  ***1***放:尺邊對齊被測物件,必須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須緊貼被測物件.

  ***2***讀: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記:記錄測量結果時要記上數值和單位.

  解答: 解:由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可知A、C、D是正確的;

  B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測量時如果零刻線磨損,可以從較清楚的刻線處對齊測量,記錄結果時從對齊的刻線處量起;

  故選B.

  點評: 正確使用刻度尺是必須要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瞭解誤差產生的原因,有利於我們改進實驗方法,減小誤差.

  5.***2分***分別用分度值為1m、1dm、1cm、1mm四種直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並用米為單位作記錄,則記錄資料中小數點後面的位數最多的是***  ***

  A. 用米尺測量的結果 B. 用分米尺測量的結果

  C. 用釐米尺測量的結果 D. 用毫米尺測量的結果

  考點: 刻度尺的使用..

  分析: 利用刻度尺測長度,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同樣以米為單位記錄資料:

  分度值為1m,保留1位小數;

  分度值為1dm,保留2位小數;

  分度值為1cm,保留3位小數;

  分度值為1mm,保留4位小數.

  故選D.

  點評: 以分度值為1mm,記錄資料以m為單位為例,理解估讀一位的含義:

  6.***2分***下列現象中,不屬於分子運動的是***  ***

  A. 牆內開花牆外香 B. 寒冬雪花飛舞

  C. 八月丹桂飄香 D. 向開水內加糖,水變甜

  考點: 分子的熱運動..

  專題: 分子熱運動、內能.

  分析: 要解答本題需掌握:分子運動是肉眼看不見的運動,只能通過擴散現象體現;

  機械運動是巨集觀上物體的運動,是看得見的.

  解答: 解:牆內開花牆外香、八月丹桂飄香、向開水內加糖,水變甜,都是分子無規則運動形成的現象;

  雪花的運動是巨集觀物體的運動,不是分子的運動.

  故選B.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物質運動和分子運動的區別和聯絡的瞭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礎題.

  7.***2分***下列單位換算的算式中,正確的是***  ***

  A. 4.3m=4.3×100=430cm B. 4.3m=4.3×100cm=430cm

  C. 4.3m=4.3m×100cm=430cm D. 4.3m=4.3m×10﹣3=0.0043km

  考點: 物理量的單位及單位換算..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物理量不同單位的換算正確與否包括兩方面:進率和過程.據此作出判斷.

  解答: 解:

  A、中間換算過程無單位.此選項錯誤;

  B、進率及過程正確.此選項正確;

  C、“4.3m×100cm”得到的單位不存在.此選項錯誤;

  D、“4.3m×10﹣3”得到的單位不是km.此選項錯誤.

  故選B.

  點評: 解答此類問題應明確單位換算的方法及換算過程,應注意只對單位進行換算,倍數不能參與到計算中.

  8.***2分***下列操作過程正確的是***  ***

  A. B. C. D.

  考點: 刻度尺的使用..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在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正確放置:刻度尺邊緣對齊被測物件,必須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須緊貼被測物件,不能“懸空”.

  解答: 解:

  A、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未與被測物體的邊緣對齊,A不正確;

  B、刻度尺有刻度線的一側未緊貼被測物體,B不正確;

  C、刻度尺零刻線對齊被測物件,放正,尺的刻面緊貼被測物件,C正確;

  D、刻度尺放斜了,沒有與被測物體保持平行,D不正確.

  故選C.

  點評: 使用刻度尺時,放置方法也要嚴格按要求來做,這樣才能得到準確的資料.

  9.***2分***甲、乙、丙三人騎自行車勻速行駛,甲在1h內行駛了18km; 乙在30s內行駛了120m; 丙在3min內行駛了540m. 則三人騎車速度的快慢為***  ***

  A. 甲最快,丙最慢 B. 甲最慢,丙最快 C. 乙最快,甲最慢 D. 三人一樣快

  考點: 運動快慢的比較..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根據v= 計算出甲乙丙的速度,將速度統一單位進行比較.

  解答: 解:

  甲的速度:v甲= = =5m/s;

  乙的速度:v乙= = =4m/s;

  丙的速度:v丙= = =3m/s.

  通過比較可知甲最快,丙最慢.

  故選A.

  點評: 生活中常用兩種方法比較快慢,一是相同路程比時間,時間短者為快,二是相同時間比路程,路程長者為快.而本題是考查第三種方法,即物理學中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的方法來比較快慢,把單位先統一,然後算出三者的速度,進行比較.

  10.***2分***一列隊伍行進速度是2.5m/s,經過一座全長100m的橋,從隊伍第一人踏上橋到最後一人離開橋共需1min,則這列隊伍長***  ***

  A. 150 m B. 140 m C. 250 m D. 50 m

  考點: 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本題已知隊伍行駛的時間和速度求通過的路程,可由速度公式v= 變形得s=vt,代入數值計算即可求得隊伍行駛的路程,然後根據橋長和隊伍行駛的路程求出隊伍長.

  解答: 解:隊伍通過橋通過的路程為s=vt=2.5m/s×60s=150m

  則隊伍長為 150m﹣100m=50m.

  故選D.

  點評: 注意求得的路程***長度***應為橋長+隊伍長,要進行公式的變形,在公式變形過程中學生易出錯.

  11.***2分***一輛汽車以60km/h的速度從甲地勻速駛向乙地,到達乙地後立即以90km/h 的速度勻速返回甲地.該汽車在整個往返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為***  ***

  A. 75 km/h B. 70 km/h C. 90 km/h D. 72 km/h

  考點: 變速運動與平均速度..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設甲地到乙地的距離為s,根據速度公式求出整個往返過程中的時間,然後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即可求出汽車在往返過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設甲地到乙地的距離為s,

  根據v= 可得: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t1= = ,

  乙地到甲地所需的時間t2= = ,

  車在整個往返過程中的平均速度v= = = =72km/h.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計算,關鍵是知道平均速度等於總路程除以總時間.

  12.***2分***甲、乙二人同時從A地出發步行往距離A地10公里的B地.已知甲步行的平均速度為4km/h,結果他比乙早到0.5h.則乙的平均速度約為***  ***

  A. 3.33 km/h B. 5 km/h C. 20 km/h D. 4 km/h

  考點: 變速運動與平均速度..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已知AB兩地相距10km和甲乙步行的速度,先根據速度的公式求出甲用的時間,再得出乙的時間,最後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乙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v= ,

  ∴t甲= = =2.5h;

  則t乙=2.5h+0.5h=3h,

  v乙= = ≈3.33km/h.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速度公式的應用,主要平均速度等於總路程除以總時間.

  13.一名粗心的學生在測量記錄中忘記寫上單位,下列記錄結果中,哪一個資料的單位應該是米***  ***

  A. 一位學生的身高為16.3 B. 一枝新鉛筆的長度為0.175

  C. 一本字典的厚度為3.5 D. 一枚壹元硬幣的厚度為1.9

  考點: 長度的估測..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長度單位m和各種物體實際長度的瞭解.

  解答: 解:A、如果一位學生的身高為16.3m,那是不可能的,故本選項不符合題意;

  B、如果一枝新鉛筆的長度是0.175m,合17.5cm,符合實際長度,所以B符合題意要求.

  C、如果一本外文字典的厚度約是3.5m,那太厚了,所以C不符合題意要求.

  D、如果一枚壹元硬幣的厚度為1.9m,就太厚了,所以D不符合題意要求.

  故選B.

  點評: 本題的解題關鍵是以m為單位,將各個物體的長度換算,看其是否符合實際長度情況.

  14.***同種元素的粒子尺度由小到大排列的是***  ***

  A. 原子核、質子、電子 B. 質子、原子核、原子

  C. 質子、原子核、中子 D. 原子、原子核、質子

  考點: 從微觀到巨集觀的尺度..

  專題: 粒子與宇宙、材料世界.

  分析: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解答: 解: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圍,有一定數目的電子在繞核運動.原子核是由更小的質子和中子組成.

  故選B.

  點評: 解決本題應掌握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為原子是原子核及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15.甲、乙兩人同時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同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某時刻他們的位置如所示,中能正確反映兩人運動距離與時間關係的是***  ***

  A. B. C. D.

  考點: 速度與物體運動..

  專題: 析法.

  分析: 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路程和時間的象就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由此可知A和B都是錯誤的;

  由題幹中的可知:甲和乙同時同向運動,相同的時間內,乙運動的路程長,乙的運動速度就大;我們可以在C和D的象中,找出相同的時間,看誰運動的路程長,從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確象.

  解答: 解:由題幹中的象可知:乙比甲運動的速度大.

  A、象表示,隨著時間的增長,運動的路程是不變的,表示甲乙是靜止的,故A選項不符合題意;

  B、象表示,隨著時間的增長,運動的路程是不變的,表示甲乙是靜止的,故B選項不符合題意;

  C、在橫軸上找一點,表示時間相等;做縱軸的平行線,可以發現甲的運動路程長,說明了甲運動快,故C選項不符合題意;

  D、運用上面的方法,可以發現:在相同的時間內,乙的運動路程長,速度大,故D選項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我們對於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與時間象中物體速度的判斷,這是一個難點,需要突破.

  二、不定項選擇:***每題2分,共1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的,全部選對的得2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選錯或不答的得0分***

  16.***2分***關於機械運動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宇宙間一切物體都是運動的

  B. 運動快慢不變的物體,一定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C. 只有靜止的物體才能被選作參照物

  D. 對同一物體,選用不同的參照物,其運動情況一定不同

  考點: 機械運動;參照物及其選擇..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①一個物體相當於其它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②在研究機械運動時,人們事先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參照物不同,運動狀態可能不同;

  ③經過的路線是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解答: 解:

  A、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此選項正確;

  B、物體沿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此選項錯誤;

  C、參照物可任意選擇,既可以是運動的物體,也可以是靜止的物體,具體選哪一種物體為參照物,是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的,不一定是靜止的物體.此選項錯誤;

  D、對於同一物體,選用不同的參照物,其運動情況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如:騎自行車的同學,以自行車為參照物,是靜止的,以路燈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路面為參照物,也是運動的.此選項錯誤.

  故選A.

  點評: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機械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和參照物的概念,理解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但要注意,參照物不選研究物件本身,因為機械運動是相對“另一個物體“的運動,選研究物件本身做參照物,研究物件只可能處在唯一的靜止狀態.

  17.***2分***車站上,坐在火車裡的乘客從視窗發現有兩列火車沿相反的方向運動,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A. 乘客坐的火車和看到的兩列火車中一定有兩列在沿相反方向運動

  B. 乘客坐的火車可能在運動

  C. 三列火車可能沿同一方向運動

  D. 三列火車中一定有一列是靜止的

  考點: 機械運動..

  專題: 運動和力.

  分析: 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必須先選擇一個標準作為參照物,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也會有所改變.

  解答: 解:***1***當三輛火車同方向,速度不同時,以速度處於中間的車為參照物時,看到另兩列火車的關係就是向相反的方向運動,故AD選項說法不正確,BC正確;

  ***2***當乘客坐在相對於地面靜止的火車中,觀察相對於地面向相反方向運動的另外兩列火車時,會看到這兩列火車向相反方向運動,因此可能乘客坐的火車靜止,另外兩輛火車向相反的方向運動,故D選項說法不正確.

  故選BC.

  點評: 由該題可以看出,對於同一個物體,由於所選的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也是可能改變的.

  18.***2分***關於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v= ,下列討論正確的說法是***  ***

  A. 物體運動速度v越大,通過的路程s越長

  B. 物體運動速度v越大,所用時間t越少

  C. v的大小由 決定,但與s、t的大小無關

  D. 物體通過相同路程,所用時間越少,速度v越大

  考點: 勻速直線運動..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運動方向都是不變的,速度的大小與物體通過的路程和運動時間無關.

  解答: 解:A、只有在時間t一定的情況下,物體運動速度v越大,通過的路程s越長,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B、只有在路程s一定的情況下,物體運動速度v越大,所用時間t越少,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C、實際上對於勻速直線運動,時間t是原來的幾倍,路程s就是原來的幾倍,其速度v= 是不變的,該選項說法正確;

  D、物體通過相同路程,所用時間越少,速度越大,該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C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只站在純數學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應考慮它的物理意義.

  19.***2分***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從雲中穿出,這種情況下的參照物是***  ***

  A. 地球 B. 人 C. 月亮 D. 雲

  考點: 參照物及其選擇..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參考物,是指研究物體運動時所選定的參照物體或彼此不作相對運動的物體;參考物的選取是任意的,如何選擇參考物,必須從具體情況來考慮.

  解答: 解:

  參照物是研究運動時來當作參考的物體,是假定不動的.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從雲中穿出,覺得月亮在雲中穿行,是月亮相對於雲在運動,故參照物為雲.

  故選D.

  點評: 此題考查了運動的相對性和參照物的選擇問題.月亮從雲中穿出,是月亮相對於雲在運動.

  20.***2分***一短跑運動員沿直線跑了5s,前2s內通過15m的路程,後3s通過了30m的路程,這個運動員在5s內的平均速度是***  ***

  A. 9m/s B. 10m/s C. 32.4km/h D. 45km/h

  考點: 變速運動與平均速度..

  專題: 計算題;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先求出運動員的路程與運動時間,然後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運動員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運動員通過的總的路程s=15m+30m=45m,

  運動員的運動時間t=5s,

  運動員的平均速度:v= = =9m/s;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了平均速度公式的應用,根據題意求出運動員的路程與運動時間,熟練應用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21.課外活動時,小明和小華均在操場上沿直線進行跑步訓練.在某次訓練中,他們通過的路程和時間的關係如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兩人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B. 兩人都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

  C. 前2s內,小明跑得較快 D. 全程中,兩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考點: 速度與物體運動..

  專題: 壓軸題;比較思想;控制變數法;析法.

  分析: 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路程與時間是成正比的,在象上表現為一條直線;

  要判斷前2s內誰跑得快,我們可採取相同時間比較路程,誰在相同時間內運動的路程長,誰就跑得快;

  用全程除以跑完全程的時間,即得到兩人全程中的平均速度,從而進行比較.

  解答: 解:由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時間關係象是一條直線,表明路程和時間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而小華的路程和時間關係象是一條曲線,表明路程和時間不成正比,所以小華做的不是勻速直線運動,故選項A和B都是錯誤的;

  由象可知,在前2s內,小華運動的距離比小明長,所以小華跑得較快,故選項C是錯誤的;

  由象可知,兩人跑的全程都為40m,而且他們所用的時間都為8s,所以他們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都為5m/s,故選項D是正確的.

  故選 D.

  點評: 解答本題時,可採用控制變數的思想和比較的思想去進行分析,比較時要在相同條件下去進行比較.

  三、填空題:***每空2分,共36分***

  22.***6分***減少誤差的常用方法是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正確的測量結果是由 數字  和 單位  組成.

  考點: 誤差及其減小方法;長度的測量..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①測量產生誤差的因素有很多,但誤差不能避免,只能盡力減小,常用的辦法就是進行多次測量求一個平均值,這個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別將會更小;

  ②根據刻度尺在時,記錄結果的要求進行解答.

  解答: 解:減小誤差的方法一般要從產生誤差的因素去考慮,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是常用的方法.

  使用刻度尺前要先觀察刻度尺的零刻線、量程、分度值,記錄結果時必須有數字和單位.

  故答案為: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數字;單位.

  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減小誤差的方法和刻度值使用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刻度尺是物理測量的基本工具,必須掌握.

  23.***4分***物理學中,把物體的 位置的變化  叫機械運動.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首先應選取 參照物 .

  考點: 機械運動;參照物及其選擇..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1***物理學把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

  ***2***參照物的選擇具有任意性,但是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一般會選擇地面作為參照物.

  解答: 解: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主要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故答案為:位置的變化;參照物.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對於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理解,屬於基礎知識的考查,相對比較簡單.

  24.***6分***速度是表示物體 運動快慢 的物理量.國際單位是 m/s ,1m/s= 3.6 km/h.

  考點: 速度與物體運動..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①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通過的路程叫速度,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②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m,時間的主單位是s,所以速度的主單位是m/s,常用單位還有km/h等.

  解答: 解:

  ①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②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主單位是m/s,1m/s=1× =3.6km/h.

  故答案為:運動快慢;m/s;3.6.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速度的物理意義、主單位及主單位與常用單位的換算,都屬於基礎知識,難度不大.

  25.***2分***用同一把刻度尺測量某物體的長度,四次記錄到的資料分別是5.79cm,5.73cm,5.76cm,5.69cm.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作 5.76cm .

  考點: 長度的測量..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①用同一把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長度,雖然因為估讀值的不同,測量結果有所不同,但準確值應該是相同的,準確值不同的,屬於錯誤的資料,應該祛除.

  ②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最終的平均值記作物體長度.

  解答: 解:

  分析資料知:前三次的測量結果,準確值都相同,5.69cm的準確值與前三次的不同,所以此資料是錯誤的,應刪除;

  物體的長度為L= = =5.76cm.

  故答案為:5.76cm.

  點評: 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作為物體長度時,最終結果應該與測量值保持相同的有效數字,不能整除的,按四捨五入的方法取值.

  26.***8分***完成下列單位換算:

  84微米= 0.084 毫米;

  2.5千米= 2.5×105 釐米;

  18km/h= 5 m/s;

  10m/s= 36 km/h.

  考點: 物理量的單位及單位換算..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本題根據長度和速度的單位的進率進行換算.換算的步驟為:原來的數字、乘號、進率、後來的單位、最終結果.

  解答: 解:

  ①∵1μm=10﹣3mm,∴84μm=84×10﹣3mm=0.084mm;

  ②∵1km=105cm,∴2.5km=2.5×105cm;

  ③∵1km/h= m/s,∴18km/h=18× m/s=5m/s;

  ④∵1m/s=3.6km/h,∴10m/s=10×3.6km/h=36km/h.

  故答案為:0.084;2.5×105;5;36.

  點評: 無論什麼物理量的單位換算,前面的數都表示倍數,不進行換算,只是把後面的單位進行換算.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單位換算.

  27.一個騎自行車的人與一個跑步者在平直路面上運動,他們通過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象如所示.分析象可知,跑步者的速度為 4 m/s.在運動過程中,若以跑步者為參照物,騎車者是 運動 的.

  考點: 速度與物體運動;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專題: 比較思想;控制變數法;析法.

  分析: 先從象中找出跑步者的時間和對應的路程***最好都是整數***,然後根據速度公式v= 算出跑步者的速度;

  判斷以跑步者為參照物,騎車者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關鍵是要看跑步者與騎車者的速度關係如何:若他們的速度相同,則以跑步者為參照物,騎車者是靜止的;若他們的速度不相同,則以跑步者為參照物,騎車者是運動的.

  所以我們需要比較跑步者和騎車者的速度關係,比較他們的速度關係,我們可採用相同路程比較時間.

  解答: 解:從象中可以看出,當跑步者的時間為50s時,對應的路程是200m,

  則跑步者的速度:v跑步者= = =4m/s;

  從象中可以看出,當騎車者騎完200m時,所用的時間是30s,而跑步者跑完200m所用的時間是50s,由於騎車者騎完相同的路程所用時間少,所以騎車者的速度比跑步者的速度大,則以跑步者為參照物,騎車者是運動的.

  故答案為 4,運動.

  點評: 本題考查了學生利用物理知識分析象的能力,尤其第二個空的問題問的比較好,它並沒有直接問騎車者和跑步者的速度大小關係如何,而是通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間接的考查了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同時也進一步考查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28.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運動的象如所示,由象可知:運動速度相同的小車是 甲 和 丙 ;經過5s,跑在最前面的小車是 乙 .

  考點: 速度與物體運動..

  專題: 實驗題;析法.

  分析: 根據第一個象,分析出甲的運動情況,根據速度的計算公式V= 求出甲的運動速度;

  根據第二個象,分析出乙和丙的運動速度;比較三者的大小關係,得出第一個空;

  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都運動5s,誰的速度大,誰運動的路程就長,誰就在最前面.

  解答: 解:由第一個象可知,路程和時間的象是一條過原點的射線,路程和時間成正比,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速度是一個定值,當甲運動的路程為20m時,運動的時間是5秒,運動的速度V甲= = =4m/s;

  由第二個象可知,乙、丙的速度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是一個定值,乙的速度V乙=6m/s,丙的速度V丙=4m/s;

  由分析可知:甲和丙的速度是相等的;

  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因為乙的速度是最大的,經過5s,乙運動的路程就是最長的,所以乙在最前面;

  故答案為:甲;丙;乙.

  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我們對於象的分析能力,在進行物理實驗中經常要畫出測得資料的關係象,分析象從而得出結論.

  四、實驗探究題:***共16分***

  29.***6分***在探究“降落傘的滯空時間與懸掛的物重是否有關時?”

  ***1***我們的猜想是 降落傘的滯空時間與懸掛的物重有關

  ***2***我們的科學探究方法 控制變數法 .

  ***3***我們在探究過程中要控制降落傘 c、d、e、f 等因素不變,而改變 b 來研究降落傘滯空時間與懸掛的物重的關係.***選***填,在對應的橫線上***

  a、滯空時間 b、懸掛的物重 c、傘面的形狀、面積 d、傘繩的粗細、長短 e、傘自身重量 f、傘離地面的高度.

  考點: 控制變數法與探究性實驗方案..

  專題: 探究型實驗綜合題.

  分析: 根據題意可以提出合理的猜想,根據猜想應用控制變數法分析要驗證猜想需要控制的變數,然後進行答題.

  解答: 解:探究“降落傘的滯空時間與懸掛的物重是否有關時?”

  ***1***我們的猜想是降落傘的滯空時間與懸掛的物重有關.

  ***2***探究“降落傘的滯空時間與懸掛的物重是否有關”的實驗要採用控制變數法.

  ***3***在探究“降落傘的滯空時間與懸掛的物重有關”的實驗過程中,需要要控制降落傘的:傘面的形狀和麵積、傘繩的粗細和長短、傘自身重量、傘離地面的高度都相等而懸掛的物重不同,即控制 c、d、e、f等因素不變,而改變 b來研究降落傘滯空時間與懸掛的物重的關係.

  故答案為:***1***降落傘的滯空時間與懸掛的物重有關;***2***控制變數法;***3***c、d、e、f;b.

  點評: 本題是一道實驗探究題,解題時要注意控制變數法的應用,根據實驗目的確定需要控制不變的量與需要改變的量即可正確解題.

  30.***4分***用如所示的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則所測物體的長度為 3.35 cm,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

  考點: 長度的測量..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為相鄰的刻度線表示的長度;

  ***2***起始端沒從0開始,把5.00cm處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5.00cm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

  ***1***示刻度尺1cm又分為10個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為1mm;

  ***2***物體起始端對應的刻度值為5.00cm,末端對應的刻度值為8.35cm,物體長度為8.35cm﹣5.00cm=3.35cm.

  故答案為:3.35;1mm.

  點評: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測量工具,使用前要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時刻度要緊貼被測物體,讀數時視線與刻度垂直,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1.***2分***如是測量硬幣直徑的示.則該硬幣的直徑是 23.6  mm.

  考點: 長度的測量..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1***分度值是刻線上最小格所表示的數值;

  ***2***物體的長度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刻度尺讀數時要注意它的分度值、物體與刻度尺對齊的位置,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1***刻度尺上最小格表示的長度是:1mm,所以其分度值是:1mm;

  ***2***硬幣的左端對準的刻度是11.00cm,右端對準的刻度是13cm後3個格,估讀值是0.06,所以右端的讀數為:13.36cm

  所以硬幣的直徑=13.36cm﹣11.00cm=2.36cm=23.6mm;

  故答案為:23.6.

  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讀數,屬於基本操作技能,應當掌握.注意在讀數時,要進行估讀.

  32.***4分***如是某同學測量甲、乙兩玩具小車直線運動的有關資料後,經過分析而繪製的象,你根據象可獲得甲、乙兩玩具小車運動的哪些情況?***寫出其中兩點***

  ***1*** 它們運動過程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2*** 甲的速度小於乙的速度 .

  考點: 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如是路程和時間象,描述的是物體運動路程隨時間的變化情況.由象可獲得的資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小車做什麼運動;***2***在相等的時間內,甲、乙運動的距離關係;***3***甲乙的速度大小關係.

  解答: 解:***1***如是路程與時間象,因為甲、乙的象都是直線,所以它們運動過程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2***在相等的時間內,甲運動的距離比乙小.

  ***3***甲的速度小於乙的速度.

  故答案為:***1***它們運動過程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2***甲的速度小於乙的速度.

  點評: 這是一個路程和時間象,可以從運動的速度上、路程上、時間上、和運動的型別上去考慮.

  五、計算題:***共18分;寫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驟,只寫答案的不能給分***

  33.***6分***如所示,為汽車駕駛室的速度計,指示汽車的運動速度.如果一汽車以中的速度作勻速直線運動,它3h可以行駛多遠?

  考點: 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根據速度計的量程、分度值和單位可以讀出此時的速度大小;根據公式s=vt可求通過的距離.

  解答: 解:由可知,此時速度的大小v=80km/h;

  ∵v= ,

  ∴汽車用這個速度行駛3h通過的距離是s=vt=80km/h×3h=240km.

  答:它3h可以行駛240km.

  點評: 本題考查速度的計算,關鍵是公式及其變形的靈活運用,還要學會認識速度計.

  34.***6分***一輛長200m的火車勻速通過一座7km的大橋,火車完全通過該大橋用時6min,問火車在橋上的速度是多少km/h?

  考點: 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火車完全通過大橋行駛的路程為大橋長與火車長,根據速度公式就會算出火車過橋時的速度.

  解答: 解:根據題意知,火車完全通過大橋行駛的路程為s=200m+7000m=7200m,

  t=6min=360s,

  那麼火車過橋時的速度v= = =20m/s=72km/h.

  答:火車過橋時的速度為72km/h.

  點評: 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計算,弄清火車完全過橋時行駛的路程為橋長與火車長的和是關鍵,該題屬於基礎知識考題.

  35.***6分***

  TAXI 車費發票

  車號碼

  川F﹣71238

  日期 05﹣09﹣28

  上車 10:00

  下車 10:05

  單價 2.00元

  里程 6.0km

  金額 16.00元

  某人乘坐計程車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如表為他乘車到達目的地時的車費發票.求:

  ***1***計程車行駛的時間.

  ***2***計程車行駛的速度.

  考點: 速度公式及其應用;速度的計算..

  專題: 計算題;資訊給予題.

  分析: ***1***已知乘客的上車時間和下車時間,兩者之差就是行車時間.

  ***2***已知計程車行駛的時間和里程,利用v= 計算行駛速度.

  解答: 解:

  ***1***計程車行駛的時間為t=10:05﹣10:00=5min=300s,

  ***2***計程車行駛的里程:S=6.0km=6000m,

  計程車的速度:

  v= = =20m/s

  答:***1***計程車行駛的時間為5min;

  ***2***計程車行駛的速度為20m/s.

  點評: 本題考查了速度的計算,能從車票提供的大量資訊中迅速確定有用資訊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六、綜合題:***共8分***

  36.***8分***甲乙兩地相距10km.張明從甲地出發以 3km/h的速度勻速步行往乙地.張明出發0.5h後李平也從甲地出發,沿同一路線以4km/h的速度勻速步行往乙地.

  問:

  ***1***李平需經過多長時間才能追上張明?

  ***2***李平追上張明時,他離乙地還有多少km?

  考點: 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專題: 長度、時間、速度.

  分析: ***1***根據他們通過的路程相等,並利用速度公式表示出他們通過的路程;

  ***2***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他力乙地的距離.

  解答: 解:***1***s小明=s李平

  3km/h***t+0.5h***=4km/h×t

  t=1.5h;

  ***2***李平追上張明時,他離乙地的距離:s=10km﹣4km/h×1.5h=4km.

  答:***1***李平需經過1.5h才能追上張明;

  ***2***李平追上張明時,他離乙地還有4km.

  點評: 本題考查速度公式的應,關鍵明確他們通過的路程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