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句子賞析

  《金色花》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一首散文詩,更是一篇短小精緻意蘊豐贍的美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金色花原文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

  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

  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

  我暗暗地在那裡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後,溼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

  走到做禱***dǎo***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

  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yǎn***,

  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髮與膝上時,

  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裡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金色花賞析

  我們中國喜歡把兒童比喻成花朵,印度也一樣。印度詩人泰戈爾把兒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聖樹上的花朵,讚美了兒童的純真、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這母愛的光輝。母親愛兒女,那種愛是偉大而無私的,也是神聖的。兒女愛母親,想回報母愛,這種“回報”在詩人筆下卻是那樣新奇而美麗。

  詩人以“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開頭,讓讀者的心靈插上想象的翅膀隨著作者一起飛翔。在飛翔中看見了一幅充滿溫馨、和諧、歡樂的美麗圖畫,圖中洋溢著真、善、美。詩人有力地塑造“金色花”這一意象,把孩子的形象描寫得活靈活現。金色花在風中飄搖,在新葉上舞蹈,沁人心脾的花香,美麗的投影……這些不正是主人公天真活潑,高尚聖潔的真實寫照嗎?文中還有個重要人物“媽媽”。詩中描寫了“媽媽”的一系列活動:工作、沐浴、禱告、讀書、拿燈到牛棚去、講故事等。她的活動始終貫穿著孩子的生活,詩人在詩中間接地描寫了“媽媽”和孩子始終在一起,媽媽始終能夠牽掛著孩子。從側面烘托出偉大的母愛。比如第二自然段中,當“我”和“媽媽”玩捉迷藏,媽媽因找不到我而焦急地喊“孩子,你在哪兒呀?”從這一句簡短的話中,我們就能體現到孩子是母親心頭的一塊肉,是她永遠的牽掛。而孩子卻在那裡匿笑,一聲不響。這不正是孩子天真、調皮的習性嗎?還有第八自然段中,當“我”重新變成人形站在“媽媽”的面前,求她跟我講故事時,“媽媽”由不見孩子惶急的心情一下子變成又驚又喜。“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話語中含著嗔怪。就是這種嗔怪——一個“壞”字,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媽媽“對我的濃濃的母愛。而此時“我”卻說“我不告訴你,媽媽。”也只一句,就將孩子的調皮描寫得淋漓盡致。這是一幅多麼真實的母子畫面,也是生活的寫照。

  而“我”呢?在母愛的感召下,對母親也與著深深的眷戀,想報答母愛,而且是不圖回報的。比如:“我”變成一朵金色花,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媽媽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我對媽媽的依戀之情,關愛之情。當“媽媽”走到做禱告的庭院時,“我”散發清香卻不讓她知道。當“媽媽”看書時,“我”又將小小的影子投在書頁上,投在媽媽所讀的地方,讓媽媽看書不累。這些都體現了我對媽媽的一種無私的關愛。詩歌最後一段“我”說的話“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句話不僅體現了我的淘氣、可愛,也體現了“我”對母親的愛也是無私的,不圖媽媽的誇獎。

  整首詩歌以一個活潑、調皮、可愛的孩子的口吻而寫,富有童趣。它是一首清新雋永的詩歌,語言樸實自然,通俗易懂。在平淡的語言家庭之愛、母子之情表現得真摯動人。

  金色花全文賞析

  活潑天真的孩子跟美麗慈祥的媽媽做著捉迷藏的遊戲:她要變成一朵金色花--一朵聖樹上的花,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暗暗地躲著,讓媽媽尋找;她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媽媽工作,讓媽媽做禱告時,嗅到這花兒的香氣,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孩子身上飄來的;她還要在媽媽讀古詩的時候,將影子投在媽媽所讀的地方,讓媽媽猜猜這影子是不是她的可愛的孩子……一天快要結束了,黃昏來臨了,眾鳥也歸巢了,媽媽拿了燈到牛棚裡去,孩子不再做捉迷藏的遊戲了,她又成了一個孩子來到媽媽跟前,纏著要媽媽講故事,媽媽則裝著生氣的樣子說:"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孩子頑皮地說:"我不告訴你,媽媽。"

  這是幅樂天圖,充滿童趣,充滿人生歡愛之情,那金色花不就是這天真可愛的孩子麼?她有花一般美麗的外表,活潑鮮靈的身姿,溫馨襲人的花香,還有點調皮,但她心靈聖潔,高尚無邪。在她的心靈裡,在她生活的世界裡,處處都是愛和美。詩篇就這樣,通過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活動,把孩子的天真、活潑,可愛的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而另一個重要人物形象媽媽雖然只是在最後說了句"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這是一句充滿愛暱的責怪話。其實,媽媽從始至終都是在跟孩子活動著的,只是沒有明寫而已。他*的沐浴、禱告、讀書、拿燈到牛棚去、講故事等,這些平凡、美麗瑣細的家務事以及對神的虔誠對文化生活的執著,都是通過孩子的口述表現出來的,這裡不僅可以看出他*的慈祥可愛,而且也可以看出他*的精神豐滿高大;同時,我們還可以從孩子的一切嬌姿看出這位媽媽也是很美麗的。媽媽那沐浴與披肩長髮的線條,那禱告與讀書的造型是多麼的美。孩子是一位天使,媽媽也是一位天使,一位愛的天使。孩子和媽媽是詩中的主體形象,而一系列意象組合和高度凝鍊的典型事例,便使得孩子和他*的形象得到昇華:美麗而偉大;也使得詩的生動有趣畫面和深遂意境得到完美的統一。詩篇洋溢著真摯的母愛和純潔的童心,是美與愛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