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優秀教案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故都的秋》優秀教案以供大家學習。

  《故都的秋》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賞秋景、析秋情、品秋味。

  2、品鑑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有其蓬勃,夏天有其妖嬈,冬天有其莊重,秋天卻有其獨有的深沉。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秋揮毫潑墨,為秋放縱筆端,醞釀吟秋之佳句,流淌誦秋之美文。

  從“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悽苦悲憤到“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無可奈何,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蕭瑟淒涼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絢麗斑斕,從“曉來誰染霜林醉”的哀怨纏綿到“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遼闊壯美,文人雅士歌秋,贊秋,悲秋,怨秋,秋在他們的筆下變得搖曳多情,姿態萬千:

  雁叫長空,殘荷聽雨,秋有聲

  紅葉黃花,碧水藍天,秋有色

  落葉紛飛,蘆花飄蕩,秋有形

  那麼現代作家郁達夫筆下的秋天該是什麼樣一種情調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郁達夫,走進他的《古都的秋》,去欣賞北國秋的姿態,去品味古都秋的秋味。

  二、展示本課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

  三、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用三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文章,標示出段落標記。

  四、問題探究:

  ***1***古人寫秋、繪秋、描秋,所處的角度各不相同,有人賞其形,有人觀其色,有人聽其聲,那麼郁達夫不遠千里,顛沛流離來到北平飽嘗什麼?

  ***2***郁達夫筆下獨有的秋味,飄蕩在何處,流落到那裡,又體現在那些北平的景物中?請大家快速瀏覽文段,找出相關的景物。

  ***3***學生齊讀第三段,感受秋院中獨有的秋味,讓學生以小組為形式交流一下閱讀文段後的感受?***你能從文段中體會出作者什麼樣的情懷?***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體現出作者那種悠閒

  “泡一碗濃茶”特別是“濃”字更能傳達出一種苦澀的味道

  “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襯托出環境的寂靜、幽靜以及作者內心的平靜

  “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體現出作者的清閒和淡淡的落寞情懷

  “靜對著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讓人感受著一種安靜和恬淡

  “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做陪襯。”牽牛花的冷色調傳遞出一種心情的低落和涼意,幾根秋草也在暗示著一種情緒的悲涼。

  ***4***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按照對秋院的分析,讓同學們分別感受秋槐、秋蟬、秋雨、秋果等段落,自己找證據,談體會

  點撥:“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陣涼風”、“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這些語句能看出作者那種清閒的感覺,也感受到一種清冷的氛圍。

  總結:通過對郁達夫孤獨秋秋景的感受,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清、靜、悲涼”,這就是北國秋的味道,這就是作者輾轉千里飽嘗的故都的秋味。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使得作者在景物中融入了自己特有的主觀感情色彩,這種情與景的高度和諧統一在故都的秋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5***作者對於北國、故都秋味感受通過和南國秋的對比,體現了北國秋味特點的什麼?

  作者直接抒情,更加突出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嚮往、眷戀、熱愛和讚美

  五、課堂小結

  飽受人生苦難和生活艱辛的郁達夫在30年代那個風雲變幻,社會動盪的現實裡,心裡更多了一點憂鬱和落寞,在對北平秋景的賞析中,他沒有去著力表現那些遊人如織、喧譁熱鬧的名勝古蹟,也沒有去刻畫摩肩接踵、叫賣聲盈耳的前門大街,他以獨特的人文視角選取北平生活中極普通、極平凡的景物,那種“清、靜、悲涼”的秋味滋生長北京的破落小院裡,點綴在那棵棵的國槐上,在寒蟬的衰叫中嘶鳴,在秋雨的涼意中淅瀝,在秋果的顏色中閃耀。

  《故都的秋》原文閱讀推薦: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閒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麼?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裡,頌讚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 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裡,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沈,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裡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裡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係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